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英國初中音樂教育的特點與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從英國的國家音樂課程標準、學校課程安排、具體課程實施三方面入手,對在英國居住地附近初中學校的音樂課程進行實地觀察,探究英國初中音樂教育的特點,指出一些問題。
  關鍵詞:音樂教育 英國 特點
  英國是近代影響我國音樂教育的最早的西方國家之一,現實中的英國音樂教育究竟是什么樣子?筆者訪學期間曾對居住地附近學校的初中音樂課程進行觀察,闡述如下。
  一、英國初中音樂教育的特點
  英國的學校教育劃分跟我國有一定的區別,英國的中小學幼兒教育以年齡劃分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2.5歲—5歲 ,是幼兒教育;第二階段,5歲—11歲,是小學教育;第三階段,11歲—16歲,是中學教育,學生16歲完成義務教育之后,可以選擇離開學校走入社會或者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第四階段,16歲—18歲, 中學高級班(或者大學預科)。初中階段,英國的學生學習壓力相對較小,音樂學習的內容較為豐富。
  1.“三環相扣”的框架
  英國初中音樂教育屬于第三階段的前三年,從7年級—9年級,相當于中國的小學六年級至初中二年級階段,這一階段之后,學生開始選擇今后的發展方向確定目標。這一階段開始,學生的音樂教育不再以模仿、感知為主,而是以理論、鑒賞感知和實踐為主,學生的音樂課學習越來越具體與全面。英國政府網公布的國家的課程標準是這樣描述的:學生應該通過表演,作曲和聆聽來指導自己以前的知識和技能。他們應該發展自己的歌唱和/或樂器的流暢性,準確性和表現力,并且理解音樂結構,風格,流派和傳統,確定音樂維度的表現形式。他們應該隨著鑒賞力的提升去聆聽和以音樂家的意識去指導他們的實踐。他們應該適當地使用技術,欣賞和理解廣泛的音樂背景和風格。
  學生被教授的具體內容如下:
  ● 在一系列獨奏和合奏的情境中使用自己的聲音自信地演奏和表演,用流利的音樂和精確的表達來演奏樂器。
  ● 即興創作;并借助一系列音樂結構,風格,流派和傳統來擴展和發展音樂思想。
  ● 在一系列音樂風格,流派和傳統中適當和準確地使用五線譜和其他相關的符號。
  ● 明確地識別和使用音樂的相關層面,并且越來越熟練,包括使用音調,不同類型的音階和其他音樂手法。
  ● 通過聆聽廣泛的偉大作曲家和音樂家的音樂不斷提升鑒賞力。
  ● 深入了解他們演奏的音樂和他們所聽的音樂及其歷史。
  簡單來說就是要熟練掌握歌唱和一件樂器的演奏、熟悉相關音樂理論加以實施、豐富音樂鑒賞力與感知力。再具體說就是發展技能、理論與鑒賞力。
  該課標充分說明這三者之間在音樂教學上的邏輯關系,基礎的理論學習非常重要,包括樂理、聽力技巧、音樂背景、音樂特征等等,將基本理論帶入到具體音樂類型的欣賞與分析,最后將這些理論與感知運用到實踐當中,可謂“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相互之間形成“良性循環”。
  2.“四方輻輳”的內容
  所謂“四方輻輳”原本是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貨物像車輪上的輻條聚集在轂上那樣匯集到一處。后引申為從各方聚集的意思。正如英國初中音樂課程教學內容一樣,匯聚了各個方面的音樂知識,從古典到流行、從本國到外國,從思想到行動等等都匯聚在這一課程,確實符合“四方輻輳”的特點。
  從教學大綱反映出各個階段的音樂課程大致分為理論、鑒賞感知、實踐三大模塊。教學內容雖然繁多,但能夠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做出合理的教學布局。
  7年級—9年級的課程難度逐步遞增,首先從單一的外國音樂:巴西桑巴音樂獨有的節奏特點開始,逐漸過渡到具體的電影音樂以及重點的重金屬音樂,最后到古典音樂的小調舞曲和現代流行音樂的藍調、嘻哈、雷鬼音樂。涉及的音樂不拘一格,含括了外國音樂、電影音樂、古典音樂以及現代流行音樂中的藍調、嘻哈、雷鬼等多種音樂類型。
  其次,不同年級配合相應的理論知識。7年級學習音樂的基本元素,學習個別樂器的使用,進行簡單的節奏創編;8年級就開始了解部分樂器的歷史起源、了解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具體樂器的使用方法;9年級學習和弦、大小調的理論、了解藍調音樂的歷史和發展、了解嘻哈音樂和雷鬼音樂的特征。理論知識的涵蓋了基本樂理、音樂史、音樂風格特征等諸多方面,利于學生對音樂理論的全方位學習,也讓學生了解形形色色的音樂類型。
  音樂實踐的方式多樣且循序漸進。從學習唱歌開始;同時進行簡單的樂器操作與學習,包括鍵盤、重金屬樂器、四弦琴等;接著有計劃地進行樂隊合奏;最后針對學習的音樂風格進行創作。
  3.“無限空間”的遐想與創作
  英國的學校教育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沒有教材,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自行安排教學內容,同時提供相應的學習網頁、參考文獻和微課。學生必須上課認真聽講,做好記錄,才能完成老師要求的作業和考試。在英國的初中課堂也同樣有此特點,不同的是,學生不需要做作業,所有實踐環節基本在課堂上進行。這個特點給了老師們“無限創新”的可能,老師們可以在大教學框架下,安排豐富的教學內容與實踐,學生可以從各個方面獲得音樂知識。
  從上述教學大綱來看,填寫的人員不同,教學過程與實施的描述不同,但其中的一大亮點就是通過具體音樂風格的聆聽與實踐后,學生進行的不同風格的音樂創作。隨著年齡的增長,音樂創作從節奏創編逐漸過渡到風格音樂創作。音樂創作的過程,給了老師無限空間的教學環境,給了學生無限創作的遐想空間。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創造力得以啟迪與開發,保持了學生的“靈動思維的智力”和“創新發展的潛力”。
  二、英國初中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英國初中音樂課教學從文字的描述上看,宏觀的教學框架非常穩定,微觀的教學內容非常豐富,具體的實踐部分,更加讓人耳目一新。通過實地走訪和觀察,實際的上課效果也同樣有著跟中國部分初中音樂課相似的情況: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英國部分學校的音樂教學設施較為全面,有各種電聲樂隊樂器、西洋管樂器;從未被其他課程占據的每周一節的活潑靈動的音樂課;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極強,能夠大膽實踐……但實際的實踐雖然存在卻流于表面,
  1.“廣而不深”的樂器學習
  英國大部分在校初中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強,歌唱能力較高,音樂鑒賞力與聽力技巧方面的能力較強。性格活躍,敢于提問與創造。通過學校的音樂課堂,學生可以“廣泛”了解很多樂器的基本性能,但無法對樂器有“深入”的學習,具體對一件樂器的熟練運用存在著困難。
  2004年開始,英國每幾年就會發布新的“音樂宣言”,宣言中的一大亮點就是讓所有學生都能掌握一件樂器。此宣言一出,就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爭論,許多音樂工作者紛紛表示這是不可能做到的,英國BBC新聞對音樂宣言的爭議做過相關的報道。從樂器學習的規律上看,讓學生了解一件樂器,喜歡一件樂器比較容易,真正掌握一件樂器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部分學生并不能熟練掌握一門樂器,除非自己已經在課外掌握一門樂器,實際上英國學習音樂的成本非常高,大多數孩子都不能熟練地運用一件樂器,大部分家長會權衡學習音樂和其他技能的實用性,因此,所謂的“每人掌握一件樂器”的“掌握”的標準并不高。
  以Altrincham College of Arts 為例,學校很少有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一門樂器,樂隊的排練基本不存在,因為無法組成一個完整的樂隊,這里所說的樂隊是最基本的4人電聲樂隊或者是小型室內樂隊,小型樂隊難以保證更不要說大樂隊了。對于有樂器特長的學生,老師會提出相應的學習建議,例如:請校外老師到學校進行個別指導或者自己在校外學習,當然這些都需要額外收費。根據實地了解,深入學習并熟練掌握一件樂器的學生“寥寥無幾”。
  2.“博而不精”的音樂實踐
  英國初中音樂課程的實踐同樣分為二部分:樂器學習與音樂合作實踐,音樂創作實踐。英國初中音樂實踐大多是“蜻蜓點水”,因為樂器的學習與實踐需要時間進行訓練。
  學生在音樂課上學習了解某些音樂風格,每一種風格欣賞之后的樂器實踐讓學生對音樂風格進行“博覽”,但無法“精進”。原因非常簡單,受到“教師能力因素”和“學生能力因素”制約,這種實踐有時候就是一種音型的鍵盤練習,然而,音樂的實踐大部分建立在沒有樂器技能基礎之上。所謂的樂隊合作基本上不存在,一個樂隊的組建除了樂器之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樂隊成員,只有能夠駕馭樂器的人才能讓那些樂器發聲,學生很難在學校期間真正熟練掌握一門樂器,組成一個樂隊又談何容易呢?因此,所謂的大量的實踐其實就是“蜻蜓點水”,“博而不精”地完成音樂教學最淺層的實踐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實踐。
  3.“形式主義”的創作實踐
  英國初中所謂的“音樂創作”就是:在了解了一種風格的音樂之后,學生就開始創編,但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創作,而是一種模仿,有利于開啟學生大膽嘗試的信心。然而,“音樂創作”與“音樂實踐”存在著相同的問題,就是音樂創作除了“原始模仿”之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創作技法”并不是每一位“音樂教師”都具備的能力,面對學生的模仿與編排,教師也無所適從,甚至于“音樂創編”就是“形同虛設”的一個名詞。在實際走訪過程中,英國的初中音樂課基本沒有“音樂創作”的內容,如果有,那只能說是“初級模仿”而已。
  盡管英國在宏觀的把握上,讓音樂教育的內容豐富多彩,但確也存在問題,如對細節的把控尚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參考文獻:
  [1]薛瑾.英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特點及啟示[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7(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731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