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農業經濟繁榮的原因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衣業經濟是整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宋代是我國衣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其業經濟的繁榮歸因于宋代政府政策激勵下的人口的增長、土地的大規模墾辟、水利工程 設的投入和糧食 植結構的優化。
[關鍵詞]宋代;農業經濟;原因
兩宋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經濟、商品經濟發展和繁榮的鼎盛時期,而在農耕傳統文明的中國,農業經濟的繁盛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宋初統治者非常注重對農業經濟的保護和激勵,規定:“墾田即為永業……滿五年,田者無白陳者,給佃者以永業……”宋太宗曾下詔: 荊湖(即清代的湖南、湖北兩?。?、兩浙、福建諸州長吏,勸民益種諸谷……”“處處稻分秧,家家麥上場”的詩句展現了宋代推行稻麥兩熟制后的勞作場景。歷史原因促成的人口增長、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能力的提高等是宋代農業經濟繁榮發展的綜合因素。
1 人口較漢唐時期快速增長
在科技發展相對滯后的封建社會,人口的增長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歷經春秋戰國的紛爭割據、秦的暴政、楚漢之爭,戰亂初建的西漢實行“休養生息”政策,鼓勵生育,女子“十五至.i十不嫁”,“五算”即征收五倍的人頭稅。文景之治后,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但王蕎之亂到東漢末年的群雄鼎沸、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南北對峙,唐末五代十國的頻繁戰事,導致中原地區人口銳減,“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
宋代在歷史上其實一直處于有限的分裂之中,北有契丹、西遼,西有黨項,西南有大理。靖康之恥之后,南宋朝廷偏安臨安,政權一度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但宋代國內一直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澶淵之盟中,作為戰勝國,宋真宗以財物換和平,宋遼邊境百余年無大戰。戶籍制度源白西漢的《戶律》,所以,白漢唐以后,人口數量的增減有據可依,可考可信。漢代人口最高記載是1067萬戶,唐代人口的最高記載為906萬戶,宋徽宗時期,宋代人口達2000萬戶。中國傳統的家庭組織“同居共財”,一戶人家在和平時期一般不止5人,如果按5人計算,宋代人口數額的最高記載達到10億人,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封建時代,勞動力的充足自然是促進農業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
2 江南可墾土地的徹底墾辟
“江南”的地理概念與“中原”相對,其地理范疇歷代有所差異,“江南”既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也是一個社會政治區域。兩晉至唐宋的江南地區囊括了上海、江西、湖南、湖北、江蘇、安徽等現今的長江中下游省份1210西晉永嘉年間,北方土族大戶為了躲避戰亂,紛紛南遷,隨著氏族門閥大家南遷的還有他們的宗族、部曲、賓客、同鄉同里的庶族、中小地主等,這就是歷史上的“永嘉南渡”。白此,中原南遷持續了2個多世紀,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南遷的高潮,東晉定都建鄴(今南京),南宋偏安臨安(今杭州),政治中心的南移也對江南的社會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促進了長江中下流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3]。
靖康南渡之后,杭州以及太湖流域的鎮江、揚州、無錫是北方移民的首選之地,人口的驟然集中需要新開墾大量的耕地。宋代統治者十分重視土地的墾辟,宋太祖到宋真宗之間,40年的時間,新墾土地增長了1倍,達到了約3498萬公頃?!巴联M人稠,田無不耕”“雖磽確之地,耕耨殆盡”。
同湖造田在北宋時期盛行于開發相對較晚的荊湖地區,即現今湖南湖北。唐代洞庭湖區就開始開發,但兩宋前,史書載“荊湖南北路荒田甚多”,此時的湖區開發僅僅是局部“屯田”。北宋,洞庭湖區出現了大規模的同湖造田,即“垸田”?!佰铩笔沟枚赐ズ牡匚徽訚傻乇焕瞄_發。洞庭湖區“歲歲作桑田”[4]
宋代法律對土地的保護日趨完善,規定: 滿五年,田主無白陳者,給佃者為永業。”此法律規定近似于現今的“時效取得”,可見宋代對土地保護的立法技術之高。太祖開寶二年,進一步規定印契制度及稅契制度,即用官府加蓋紅印的契據確認土地所有權,以收取契約稅的形式保護土地交易的合法性。這些舉措,極大限度地激發了百姓開墾土地、耕作田地的積極性,“民無恒產則無恒心”,民有恒產則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土地的大量開墾和土地權益的確定,為宋代農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促使了農業經濟較前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3 水利工程的積極建設和修復
水利是農業的基礎命脈,傳統中國社會以農業經濟為主導經濟。農耕文明對水的依賴非常大,大禹治水有功被禪讓為部落首領,殷商為避水災70年內4次遷都,將能自由遷徙的玄鳥(黑燕)奉為部落圖騰。兩宋時期較唐代降水量有所下降,旱災頻繁,因此宋代對水利工程的建設非常重視。北宋宋仁宗時期王安石變法,頒行《農田水利法》,政府指派各路常平官專司水利建設,設立“總領淤田司”,鼓勵百姓開墾土地、興修水利,對于吏民所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水利建設改造方案,給予獎賞。修復了一些漢唐以來所廢棄的陂塘、堤堰、溝洫,農田產量大大提高,農業經濟一度繁盛[5]。
在北方,因為河流含沙量高,河流潰決泛濫,淹沒田舍,水利T程以開挖塘泊、疏浚河道為主。南方的水利建設除了疏浚河泊以外,主要為修建和修復陂塘。荊湖地區是宋代水利建設的重點區域之一。鼎州府(今常德)的宿都古堰是當時的重點水利工程,在澧水泛濫毀損民舍之后,州守王知和“筑長堤十三里,明年水暴至,賴以無害”。潭州龜塘是重要的灌溉工程,史載五代時期就能“灌田萬頃”,但一度被廢棄,南宋時期,潭州知州呂頤浩招募百姓重新修繕和改進了此蓄水灌溉工程,這也是湖南水利史上一件較有影響的事件。另外,在寶慶等地,由地方鄉紳召集村民興修的小型水利工程不在少數。除此以外,宋代開發的“垸田, 湖田是結合墾殖而修建的,其本身就是一種具有排灌水利設施的系統工程,比如越州(今浙江紹興)鑒湖的湖田,就是當時頗具代表性的具有排灌功能的系統水利工程。這種“水少則泄湖灌田,水多則泄田中水人?!钡乃こ虒r業發展的促進作用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封建王朝[6-7]。
4 農耕技術的提高和農具的改進 傳統農業中,翻耕工具、農田灌溉工具對于開墾農地、改良土壤、提高耕作效率具有尤為關鍵的作用。牛耕和鐵農具的使用源白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牛耕和鐵農具的使用,此時期私田(即小田)大量開墾,井田(即大田、公田)制遭到破壞,農耕工具的演進大大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改變了原有的生產關系。唐代末期出現了曲轅犁,但這種先進的犁耕技術得到普遍推廣是在南宋。宋代荊湖南北,官府租牛給“營田戶”,“傭?!薄白馀!贝罅坑楷F,荊湖“傭牛而耕”,是由于當時湖南地區耕牛數量并不多,歐陽修曾有文述“湖南之牛歲賈于北京”。
北宋詩人沈遼流放永州,見到了“車輪十長圍”的灌溉工具筒車,其詩句“飛湍半天落.. 有如萬夫力,罐呼頃眾壑”描述了筒車不舍晝夜地灌溉,以致“美源終未涸”。蘇軾曾做《秧馬歌行》,秧馬最早出現在北宋,是一種插秧、拔秧的農具,蘇軾曾在江西大力推廣秧馬,到南宋,荊湖地區開始普遍使用秧馬。
5 糧食種植結構的優化及經濟農作物種植的商品化傾向
糧食生產是農業經濟的最主要的內容,也是衡量一個時期一個地區的農業發展狀況與水平的最主要標準。宋代糧食生產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兩熟制的普遍推廣。兩熟制區分了稻作兩熟制和稻麥兩熟制。稻作兩熟稻“春夏收訖,其株有苗生。至秋薄熟”,即再熟稻。稻作兩熟產量并不高。北宋后期,“刈麥種禾,一歲再熟”,但稻麥兩熟制的推廣還是靖康南渡之后。大規模南遷的北方人喜食麥食,在南方種麥,南宋政府以“種麥之利,獨歸佃戶”的政策刺激農戶種麥的積極性。地盡其用,南宋的糧食畝產量大大提高,太湖流域富庶之地上田一畝收五六石, 蘇湖熟,天下足”的狀況一直延續到明代的“湖廣熟,天下足”。
提高糧食產量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糧食品種的改良與引進。占城稻是從占城(今越南)引進的水稻品種,其抗旱性強,成熟早,宋真宗將占城稻從福建推廣到江南、淮南及兩浙并進行作物改良,由于占城稻對土壤的適應力較強,所以很快普遍種植。除占城稻以外,當時還從新羅引進了“黃粒稻”,此品種粒大而香糯綿軟,從印度引進了“西天綠豆”。另外,南方農戶改良培植了“和尚稻”“箭子稻”等優良品種,秈稻、糯稻的品種不下幾十種之多[8-10]展,宋代統治者重農卻并不抑商,所以宋代的商品經濟和農業經濟都很繁榮。宋代的紡織業非常發達,當時的桑蠶中心主要集中在太湖流域,宋政府多次頒布法令鼓勵民眾種桑養蠶。南宋后期,太湖流域開始種植棉花。果木、觀賞花木種植業在江南也發展較快,當時的洛陽、杭州、蘇州是有名的花卉和觀賞樹木的種植地。另外,蘇州、杭州、常州等地作為當時主要的茶葉產地,也是貢茶的主產地,絲、茶貿易發達。宋代的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經濟和商品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宋后期以后農業發展的方向,促進了封建時代傳統農業的變革。
參 考 文 獻
[1]周方高.關于宋代湖南農業經濟發展的幾個問題[J].中國農史,2013(4):54-61.
[2]虞云國.略論宋代太湖流域的農業經濟[J].中國農史,2002(1):64-74.
[3]曹哲,宋代小農營生方式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 1 0.
[4]沈慧,試論宋代湖州的農業經濟[J].農業考古,2004(3):110一114.
[5]陳衍德,張天興.宋代福建各地農業經濟的區域特征[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2):9-7-103+111.
[6]覃世民,推動湖南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實踐和探索[J].糧食科 技與經濟,2018(11):18-20.
[7]張棟斌.宋代福建農業經濟地理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
[8]林京榕,淺談宋代福建沿海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原因[J】.福建 林業科技,2006(3):194-197.
[9]李世平.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對策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8(11):98-100.
[10]劉錫濤,蕭云嶺.宋代江西農業經濟發展概述[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3):50-5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8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