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一帶一路”倡議下高等中醫藥人才培養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推進,我國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契機。與此同時,新時代對于中醫藥人才的需求量日漸增大,對中醫藥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目前高等中醫藥人才培養現狀,針對當前新時代背景下對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新需求新要求,提出了傳承創新并重,豐富教學內容;優勝劣汰并行,改革教學方法,推進人才國際化,提升綜合競爭力等相對應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 一帶一路;中醫藥;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R2;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9.06.026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ontinue to deepen, TCM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Meanwhile, the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lso bring more demands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of TCM.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of TCM, 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reform suggestions, such as, focusing 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with enriching teaching content,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with form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promot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alents with enhancing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talent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background and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lent cultivation.
  當前我國“一帶一路”倡議正逐步由藍圖變為現實,隨著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深入,對高等中醫藥人才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同樣對高等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針對現階段我國高等中醫藥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探索培養適應“一帶一路”建設所需要的高等中醫藥人才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1 “一帶一路”倡議下高等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接觸到中醫藥并從中受益,而中醫藥在防治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中的療效和作用也逐漸取得國際社會的認可和接受;特別是中醫藥在養生保健上更具有西醫無法比擬的功效。因此,世界各國人民健康觀念和醫學模式也因為中醫藥的傳播而發生轉變[1]。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人民群眾對中醫藥健康服務的需求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為了順應中醫藥發展的時代潮流,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高等中醫藥多元化人才,本文將深入分析現有高等中醫藥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當前時代背景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針對性地提出改革新思路。
  1.1  實現我國中醫藥戰略發展的需要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創造和積累,是醫療實踐經驗的凝聚,是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也是全球性的公共產品。大力促進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將中醫藥特色優勢充分發揮,有助于推動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促進我國對外全方位交流合作,是“一帶一路”倡議順利實施的民心基礎;有助于全球各國共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衛生相關目標,是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有力保障。新時期黨和國家將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明確將中醫藥擺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近些年國務院連續下發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和《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并在實際工作中將“振興中醫藥事業”的戰略逐步進行實施,中醫藥在新時代迎來了發展新機遇。
  1.2  實現我國中醫藥對外合作的需要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16年12月26日共同發布《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2],提出:“中國已與各國政府、地區主管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了86個‘一帶一路’中醫藥合作協議,在全球183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到2020年,中醫藥‘一帶一路’全方位對外合作新格局將基本形成,國內政策支撐體系和國際協調機制也將逐步完善,以周邊國家和重點國家為基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共建3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50家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注冊100種中藥產品,頒布20項中醫藥國際標準。”隨后,2018年11月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又印發了《深入推進“一帶一路”衛生健康交流合作的指導意見(2018-2022)》[3],其中維護衛生安全、促進衛生發展和推動衛生創新被列為三大重點合作主題,而推動傳統醫藥發展則是促進衛生發展主題中的重點合作領域?!俺浞掷矛F有政府間合作機制,加強傳統醫藥政策法規、人員資質、產品注冊、市場準入、質量監管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和經驗分享,推動在‘一帶一路’有關國家建設中醫藥海外中心、在我國建設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進一步構建中醫藥國際醫療服務、教育培訓、科技研發、產業推廣和國際貿易體系。積極發揮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等多邊和相關區域平臺作用,積極參與傳統醫學發展戰略和標準規范研究與制定,推動中醫藥更好地服務人類健康?!边@為開創中醫藥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確了前進的方向。   1.3  實現我國中醫藥多元化人才培養的需要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開數據[4],在中醫藥服務方面,2017年末,全國中醫類醫療機構的診療突破了10.2億人次,相較上年增長了5.9%;中醫藥衛生人員總數達到了66.4萬人,比上年增加了8.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計顯示,2018年6月,全國已備案的中醫診所已超3 500家,截至2018年末,我國已實施中醫藥傳承與創新人才工程,開展第五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建設了1 253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851個全國基層名老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和64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隨著中醫藥在國內外發展中持續地擴大其影響力,中醫藥產業市場規模在持續上升,近幾年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在2017年,已經達到17 500億元,同比增長21.1%。根據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至2020年,我國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將突破3萬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保持在20%??梢?,未來我國傳統中醫藥具有強大的潛在發展空間,因此對高等中醫藥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大,要求也將越來越高。
  2 “一帶一路”背景下高等中醫藥人才培養現狀思考
  與歐美國家的“通才教育模式”不同,目前我國高等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效仿蘇聯的“專才教育模式”所建立起來的,這種模式可以集中國家資源,短時間內迅速培育大量高度專門化、專業狹窄的“現成專家”。[5]雖然目前全國各大高校陸續進行教學改革,例如開設中醫經典班、中醫實踐課等,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當今社會培養的高等中醫藥人才還不能滿足國內人民大眾各個階段衛生健康的需求,更不能適應新時代多元化國際化的發展需要,這已成為高等中醫藥院校改革和發展面臨的一項重大且迫切的任務。
  2.1  教學內容不完善
  2.1.1  對中醫藥經典著作研習不扎實  中醫藥的經典著作有十分強的理論性和實用性,是中醫藥傳統文化的載體、中醫藥治學的根基,其不僅建立了中醫藥學的基本理論框架,覆蓋了中醫藥基本理論的核心內容,也是掌握中醫藥學精髓的必由之徑。
  據王新陸等[6]統計分析,我國名老中醫最早閱讀的多為中醫經典原文,如《黃帝內經》《瀕湖脈學》等;其次是本草藥性,如《藥性賦》;臨床醫書最少?!皩W習經典醫著是全面、系統掌握中醫藥理論基礎的必然要求,也是掌握中醫藥理論體系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中醫藥理論的精髓”。[7]但就目前的情況而言,由于大部分的學生從大學才開始系統地接受中醫藥相關專業的教育,為了在這短短的幾年內盡可能多的向學生傳授中醫藥知識,各大院校對于中醫藥專業的授課,更多是以“壓縮”過的“精簡版”中醫藥知識為主,從而忽視了培養學生對于中醫藥經典著作的深入學習與精心研讀。但經典醫著作為中醫藥傳承的根柢,如不予掌握,則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把中醫藥學得根深蒂固是不可能的[8]。
  2.1.2  中西醫發展不平衡  在中醫藥傳統文化的授課中,由于知識結構單一,學生大多都未能清晰認知經典著作中涉及的概念,很難表述清楚其內涵所在,更難表達自己對其的理解。目前大多數高等院校中西醫結合的教學,過分依賴醫療設備和儀器的診斷,中醫藥文化與技能經常被忽視,典型的“望、聞、問、切”的中醫診療方法也很難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在這種情況下,中醫藥人員技能有限,中醫藥服務范圍也相對狹窄。
  2.1.3  國際化人才知識結構單一  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中醫藥傳統文化作為我國文化軟實力中的中堅力量,其在國際社會的傳播不僅是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展示,也有力地提高了中國對外取得的話語權。從青蒿素到針灸學,從疾病診斷、防治到醫療援助,作為中華文明瑰寶的中醫藥已經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傳統醫學在疾病治療方面的作用。中醫藥傳統文化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所了解,但由于語言不通、信仰不同、文化差異等各類阻礙,他們對中醫藥仍舊懷著半信半疑的態度。目前在我國各類中醫藥高校中,中醫藥這種非語言類專業在外國語教育上一直以英語教學為主。英語作為使用最廣泛的國際通用語言,其重要性不可忽視,但對于專業課程繁重的醫學生來說,大多數英語課程也大多為了完成考核指標,培養效果欠佳且其他非通用語言人才嚴重不足。不僅如此,中醫藥在海外的推廣面臨著語言和文化的雙重障礙,對比以數據和儀器說話的西醫,中醫藥專業術語很難用醫學外語進行精準地表達。同時我國高校對于國際化人才培養大多都止步于外語語言能力的訓練,但是面對各國文化傳統、風俗民情、宗教信仰、禁忌習慣上的差異,如果不能在語言和文化上進行更深入地交流和溝通,那么很難使海外民眾對中醫藥文化價值有正確的認知。
  2.2  教學方法不科學
  2.2.1  方法單一,教學互動缺乏  “基礎課、專業課、臨床實踐課”傳統三段式教育是目前最常見的高等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課堂講授是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但是這種教育易導致高等中醫藥人才良莠不齊。大量課程同步開設,短暫時間內同時保證教學和學習質量,對教師和學生而言都存在巨大挑戰。為完成教學任務,大多教師在課堂中依舊占據中心地位,利用大量背誦及練習等方式傳授中醫藥知識,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等注入式教學,學生被動接受、很少提出質疑,不利于其創新思維的培養。
  2.2.2  實訓薄弱,理論與實踐脫節  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計,我國高等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數量每年都在不斷增加,尤其是在當今中醫藥發展的高峰,更是達到新高。截止2018年末,全國有高等中醫藥院校42所(其中獨立設置的本科中醫藥院校25所),200余所高等西醫藥院?;蚍轻t藥院校設置中醫藥專業,本科及以上中醫類專業在校生達到19.76萬人,本科及以上中藥類專業在校生達5.55萬人。但是高質量的優秀人才卻相對較少,且大多都是“寫得出論文,開不出藥方”,偏重理論研究而忽視實踐訓練的中醫師。   2.3  資源整合不充分
  2.3.1  國際化師資力量薄弱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各地不斷推進,各國之間的外交、經貿等方面交流合作日益頻繁,市場對于國際化人才的需求逐步擴大。就目前情況而言,高校國際化師資團隊缺乏,無法全面、深入地理解外國文化和風俗特點,沒有學習世界各國創新的教學、研究方法和先進的教育理念,沒有國際化的視野,尤其是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通用語種的專任教師編制和配備嚴重不足。據調查顯示,兩三名教師承擔一個專業的課程情況相當普遍,與此同時還需要兼顧行政工作和科研任務,根本無法承擔培養出能夠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走向世界的高等中醫藥人才的重擔。
  2.3.2  全球合作交流平臺少  早在三十多年前,中醫藥就已經走出國門,截止2016年末,中醫藥傳統文化已經傳播到了全球183個國家和地區,與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簽訂的雙邊或多邊“一帶一路”中醫藥合作協議達86項,中醫藥成為我國與非洲、中東歐、東盟、歐盟等地區衛生經貿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目前為止,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與國際一流大學間的教學科研互動不多,與國外組織的學術交流平臺相對較少。
  3 “一帶一路”倡議下高等中醫藥人才培養新思路
  培養符合“一帶一路”倡議要求的中醫藥國際化人才是未來高等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也是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時代使命和自身內涵提升的發展需求。首先要實現“兩轉變”:一是要實現從內向型到國際型的轉變,將視野投向世界,推進中醫藥“走出去”;二是實現從專業人才到多元化人才培養的轉變,在知識結構上強調各層次的交叉、融合、滲透與協調發展,加強實證科學手段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其國際視野。
  3.1  傳承創新并重,豐富教學內容
  3.1.1  完善中醫藥選修課程的建設  為了進一步提升高等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更好地為開展海外“一帶一路”中醫藥衛生合作并推廣中醫藥文化提供人才保障,我們需要構建以提升傳統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為導向的教學課程培養體系。堅持以中醫藥傳統文化與經典課程為基礎,在保證其足夠課時的情況下,開設“難經選讀”等一系列的中醫藥專業選修課程,加大獨具中醫藥特色的通識課程的建設力度,豐富學生專業知識面,同時為學生推薦一系列課外中醫書籍,如《藥性賦》《醫學三字經》《中醫入門:現代著名老中醫名著重刊叢書》《脾胃論注釋》《中國醫籍考》《方劑心得十講》《熊繼柏講內經》和《一名真正的名中醫:熊繼柏臨證醫案實錄1》等,閱讀的程度從“通讀”逐漸加深到“研讀”,提高其臨證分析能力[9]。潛移默化中為高等中醫藥人才培養打牢“中華傳統文化”根基,也讓學生能夠基本形成中醫藥思維的雛形。
  藥膳、針灸、推拿這些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養生治病理念和實踐經驗的中醫藥適宜技術,其不僅實用性極強,更是安全可靠、簡便易學,可以將之作為科普性課程出現在學生的培養方案上,讓其能夠更真切的感受中醫藥文化的深厚內涵和魅力。在掌握簡單有效的防治手段期間,也能夠激發其學習的興趣,鞏固和發展中醫藥思維。同時,開設“世界各國傳統醫學概論”“世界各國衛生體系”等非中醫藥專業選修課程,通過系統學習全面了解各國傳統醫學的基本情況,從而能夠根據不同國家的具體情況針對性地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更好地讓中醫藥文化被當地所認可,為海外中醫藥的推廣奠定基礎。
  3.1.2  注重中西醫教學內容的融合  中醫與西醫,雖然從哲學基礎和診療理論上存在極大差異,但兩者對生理結構、生理現象,以及病癥、病征的認識和表述,基本能達成共識、保持一致[10]。從針刺麻醉到針刺鎮痛機制的研究,中醫藥扶正療法與現代腫瘤治療相結合的中西醫結合腫瘤治療新模式的建立,到活血化瘀療法用于心腦血管病防治,脾胃學說的探討等,諸如此類中西醫結合科研成果都是在保留中醫藥特色的基礎上,以創造性思維為導向,提出新的假說,并在先進的技術驗證下才得以問世且令人信服。當前高等中醫藥院校應結合國內外社會的需求和自身教學的實際學科優勢,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課程體系,其中包含中西醫結合的必備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以及中西醫結合規律性與方法性的把握,使其能夠匯聚中醫與西醫結合的精髓,以改變教學內容混雜不明、缺乏特色的現狀。同時明確以“培養中醫技能扎實并具有豐富西醫知識的中西醫結合的專業人才”為培養目標。開設中西醫結合橋梁課程,如《中西醫結合史》《中西醫結合研究思路與方法學》《中西醫結合臨床思維方法學》等,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兩種醫學體系各自的特點與優勢,科學地看待中西醫結合,特別是在西醫某些弱勢領域,如養生保健領域,針對性地開設并推廣相應的中醫藥優勢課程,更好地發揮傳統中醫藥特色,為海外中醫藥文化的推廣打下堅實基礎。
  3.1.3  加強中醫藥人才通識教育的力度  秉承“深度融合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理念,將國際化中醫藥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作為通識教育的必修課程,搭建能夠有效培養國際化中醫藥人才的教育平臺。如與國外的知名高校合作成立傳統醫藥合作交流平臺,實地的學習各國傳統醫藥知識和技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培養在多元化環境中克服文化和語言差異的能力,全面觀察問題、細致分析問題和徹底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快國際化中醫藥人才隊伍的建設。在具體實施中可以引進國外優秀教材或者課程,提高雙語課程的開設程度,有選擇性地增設如中醫藥小語種、國際貿易、知識產權、國際文化等方面的選修課程,實現與海外實際需求接軌。
  3.2  優勝劣汰并行,改革教學方法
  濟南大學李金屏教授曾道:“大學課程的設計都是在確認培養方案后經過專家反復論證過的,每一門課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基本上互相之間都能夠較好的銜接成為一個完整人才培養體系,理論上是沒有‘水課’的?!盵11]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水課”確實頻繁出現在大學課堂,老師不精心備課,照本宣科,課堂內容乏味,既不能訓練學生的能力,也不能培養學生的素質,這樣的“水課”必然無法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相較之下,“金課”也可能并不是含金量最高的課程,但是老師愿意下功夫準備教案,用心培養學生,有講課技巧,同時學生也愿意聽,那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課程。目前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要求下我們要做的就是逐漸淘汰“水課”,全力打造“金課”。   3.2.1  線下“金課”是基礎  “金課”的最主要的渠道還是通過課堂教學,但要摒棄以老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采用以問題式學習為主的教學,其中學生是課堂的主角,由教師引導其自主地發現、提出、分析并解決專業問題。與此同時,在教學中老師要更多的應用實際案例,通過案例導入、小組討論、操作實踐、撰寫報告和總結歸納等方式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其中,以此來實現教學目的。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的書本知識外,還可以全面提升其實踐應用和綜合分析能力。
  3.2.2  線上“金課”是輔助  中醫藥歷史源遠流長,中醫基礎理論、診斷防治、中藥學、針灸學等課程覆蓋面廣泛,在難度深度上也各有不同,僅靠線下老師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利用“慕課”學習平臺可以讓學生在時間上更靈活可控,課程內容上可以提供更多選擇空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老師的備課時間大量減少,可以更專注的進行學術研究,也可以更專心地打造“金課”,在根本上讓這些缺乏實際價值的“水課”減少。
  3.2.3  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是進階  深入推進“互聯網+中醫藥”,用線上“金課”進行適宜本地化發展的改革,大力推動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積極應用線上“金課”和各種數字化資源,因“校”制宜,創新多種模式,進行“翻轉課堂”教學改革,切實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打造適合本校學生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的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例如小規模在線課程,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實現在線師生討論互動,充分學習理解課堂內容,教師則可以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對課程提出針對性建議,線上線下雙向互動,同步提高教學質量。
  3.2.4  社會實踐“金課”是訓練  實踐是中醫藥文化傳承的核心要素,是中醫藥生命力的根植所在。在院校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學??梢酝ㄟ^“第二課堂”加強學生中醫藥技能的實踐,加大學生的臨床見習、實習課時,充分利用“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的指導對學生進行臨床中醫思維、臨床知識、臨床技能的培育。同時開設一系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講座,邀請有創新學術思想、有豐富臨床經驗的相關專家進行集中授課及研討。使其能夠累積臨床的實際經驗,真正地學以致用,在中醫文化和理念的熏陶中,更好地成為未來工作和生活之中中醫藥文化的傳播者。
  3.3  推進人才國際化,提升綜合競爭力
  3.3.1  打造國際化師資隊伍  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國內自主培育、國外定向引進、國內外聯合培養等途徑加快實施“引進來”“走出去”。各院校應設立激勵機制,鼓勵教師繼續深造與跨專業學習,并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國內外各類培訓和進修,加強自身內涵建設,拓寬全球視野,開拓教學思路,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提升國際化水平,培養出一批高水平的中醫藥外向型師資,以更好地承擔起中醫藥與世界雙向接軌的重任。與此同時,各院??沙雠_各種措施招攬國內外高水平中醫藥人才,對于在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俄羅斯等“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高校留學或從事中醫藥相關研究的“海歸”,高校應提供更優越的政策。同時,可邀請曾在中國留學的高等中醫藥留學生進行講學交流,或聘為客座教授,爭取各方資源,加強國際化師資隊伍的建設。
  3.3.2  搭建國際化人才交流平臺  打造國際化中醫藥人才交流平臺,促進國內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中醫藥海外中心和海外中醫孔子學院等平臺的建立。與國外相關機構共同創建基地,開展學生互換,推動國內學生到海外交流,通過實踐,減少對駐外工作的偏見,增強自主性和創造力。如選派優秀學生前往國外的3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或國內的50家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進行實踐和學習,多方協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國際化綜合實踐能力,為學生走入國際化舞臺做鋪墊,同時吸引國外學生來華學習和實踐。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好地了解雙方國情,理解雙方文化,拉近雙方距離,在彼此文化差異間找到共同點,用對方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詮釋中醫藥,以此推動中醫藥在海外的傳播和發展。
  4 小結
  高等中醫藥人才是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根基和保障,也是中醫藥傳承與發展的第一資源。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我國中醫藥事業進入了新時代。面對中醫藥在全球蓬勃發展所帶來的新需求,高等中醫藥人才培養應積極地探索符合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模式,為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培養出一批中醫藥理論基礎夯實,具有中醫藥思維,能夠在復雜多元的需求環境下進行實踐和創新的高等中醫藥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  磊,李海英.“一帶一路”視域下的中醫外交[J].中醫藥文化, 2017,12(5):54-59.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J].中醫雜志,2017,58(4):31.
  [3] 于夢非.全球衛生治理的中國擔當[N].健康報,2019-05-18.
  [4] 栗  征.《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出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12):205.
  [5] 許建領.走向綜合化:發達國家大學課程結構模式及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2):102-106.
  [6] 王新陸,付先軍.名老中醫成長因素分析及對中醫人才培養的啟示[J].中醫教育,2003,22(1):7-12.
  [7] 程  革.關于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J].中醫文獻雜志,2008,26(1):26-27.
  [8] 李如輝.應重視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J].中醫文獻雜志,2008,26(11):26-27.
  [9] 申玉梅,彭  燁,黃獻平.高等中醫人才非智力成長因素培養途徑探析:以湖南中醫藥大學為例[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9(1):143-146.
  [10] 張  丹,肖  平.生態翻譯觀視域下李照國譯《黃帝內經》的適應性選擇分析及啟示[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9(1):138-142.
  [11] 唐  芳.“水課”脫水——這次要動真格才行[N].科技日報,2018-09-2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915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