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禮儀教育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古老的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無數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范和優秀的傳統美德,因此我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但是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目前我國高校禮儀教育出現了很多問題,多數學生都沒有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意識,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禮儀教育現狀,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改進措施,期望有助于改善高校禮儀教育教學。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教學;禮儀教育;改善措施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我國自古以來就享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高校作為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培育基地,其禮儀教育更加不容忽視,且在完整的教學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意義。想要進行良好的高校禮儀教育,首先要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人文素質就是人文方面的綜合素質。人內心的品德和道德修為都可以稱為人文素質,簡單地說,人文素質就是“做人”的素質。通過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就可以看出這個人有沒有接受過禮儀教育,一個人如果不懂禮儀、沒有道德那肯定是會被社會所拋棄的,由此可見,對高校學生進行禮儀教育的重要性。
1 高校禮儀教育的必要性
互聯網+的背景下,素質教育逐漸成為教育的主流,高校的教育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這就使高校更加注重對禮儀的培養,其通常表現為:(1)市場經濟的良好發展的必然性。面對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部分人員已經形成了將利益作為主導的一種價值取向,這就致使其功利主義的思想逐漸蔓延。面對這種狀況,高校對學生的禮儀進行培養就顯得極為重要。(2)教育改革的要求。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高校教育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其不僅需要高校學生接受到專業性的知識以及技能,而且還需要將專業和職業相結合,促進學生具備正確的社會價值。(3)學生實現職業發展的要求。由于互聯網等相關技術的影響,高校學生對其職業的發展也提出多樣化的要求,但是,仍存在職業禮儀認識不足的現象,因此,想要促使學生職業的發展,就需要對學生開展相應的禮儀教育。同時,在禮儀課程中,高校將其納入到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中,并由思政教師作為高校的禮儀教育教師,還能夠對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進行培育,從而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以及職業禮儀均得以有效發展。
2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禮儀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高校禮儀教育不受重視
受應試教育影響,多數高校把教學教育重點都放在了英語學科、數理化學科等方面,教師認為禮儀知識簡單易懂、對學生在校學習和步入社會發展沒有太大作用,學校把禮儀教育這門課程設置為公共選修課。多數學校一致選擇忽視禮儀教育這門專業性、科學性偏弱的學科,認為其沒有實際操作意義,對學生畢業以后步入社會尋找工作的助力薄弱,導致出現了禮儀教育學科地位低下的問題。同時,高校禮儀課程的教師所具備的權威弱化,通常也會對高校禮儀課程的有效開展造成影響。教師的權威作為教學活動實現良好開展的基礎,涂爾干曾表示:“本質上說,教育的開展必須是權威性的一種活動。”高校的禮儀教師的權威弱化,通常會對高校禮儀開展有效的教育產生不利的影響。
2.2 網絡危害學生思想道德品質
21世紀的年輕人多數都喜歡表現自己,不喜歡被家長、老師管教束縛,尤其討厭禮儀教育所倡導的規矩、謙遜等品質,學生思想觀念處在成型階段,樂于發現和接受所有新鮮事物,同時渴望打破傳統,經常想要挑戰家長、老師甚至是社會底線。出于逆反心理,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拒絕任何說教,渴望外界關心卻又向往自由,心思靈活且反應迅速,網絡的發達滿足了學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需求,網絡的神秘性、資源共享性、自由性、平等性等優勢,讓學生可以拋開現實壓抑的煩惱,偽裝自己而盡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網絡世界中,滿足自身虛幻感情、理想需求、虛榮心,盡情釋放宣泄壓抑情緒,所以學生做出危害社會風氣、有損禮儀形象的惡劣事件層出不窮。
2.3 高校禮儀教學方式缺少靈活性
傳統應試教育理念阻礙了禮儀教育的實施,因為教師教學方式傳統、缺乏互動性和創新性,導致學生沒有學習禮儀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高效禮儀教育教學質量低下,理論知識枯燥、乏味,在這種教學環境中,學生就算來上這門公共選修課,也學不到什么知識,道德禮儀不能得到有效提升。還有一些學生認為禮儀教育根本就不重要,直接漠視了這門課程,由于高校禮儀教學方式缺少靈活性、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禮儀教學內容的滲透和延伸。
3 互聯網+背景下提升高校禮儀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
3.1 高校要重視禮儀教學
首先,高校要把禮儀教學放在教學體系的重要位置上,可以考慮把禮儀課程設置為必修課程而不是選修課程,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豐富其思想道德意識、規范其自身言行舉止。國家有關教育部門也應加強對禮儀教學的重視,引導培養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道德意識,教師不止要對學生做到言傳,更要重視做到身教,重視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形象。
3.2 改變教學方式
教師可以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積極引入多媒體技術,尋找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通過使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增加禮儀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喜歡上禮儀課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學期末,要組織教師對學生的基本修養和品質進行綜合考核,不止要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更要重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體現,要培養學生把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機結合。例如,教學方式中慕課的應用,就是一種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型教學模式,其主要是將課程制作成為約20分鐘的視頻,并將其傳到校園指定的網絡平臺。對于慕課而言,其制作的過程通常十分嚴謹,內容上不僅需要直觀精練,突出重點,而且在技術上還需要講究完善的專業性以及動態的更新。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使教學更為精化,而且還能夠使教學質量得以有效提升。
3.3 豐富高校禮儀教學活動
在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禮儀教學,教師要不斷對教學活動進行拓展和豐富,例如教師可以創建專屬于本學校的禮儀課程微信公眾號,定期在公眾號上發布一些宣傳禮儀知識的文章或是影片等,也可以利用新浪微博等時下最火爆的APP軟件進行禮儀知識的普及,就像很多年前,引起網絡激烈爭論的“大學生扶摔倒老人”事件,該不該扶就是對人性和禮儀的考驗,當時許多人都發表了自身的看法,對此說法各不相同。所以教師可以創建禮儀知識話題“中國古代禮儀知識大賽”,讓學生踴躍發表自身想法、暢所欲言,同時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提高學生群體對中華傳統美德的認知,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禮儀道德品質。
其實,多數學生對禮儀知識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學校應大力開展禮儀教學活動,將禮儀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當中,現代高等教育禮儀教學教材當中涵蓋了非常多關于我國傳統文化、歷史發展、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知識,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價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品格,因此學校應充分重視禮儀課程教學,為我國培養更多高素質水平人才。
[參考文獻]
[1] 董碧娜.學習現代禮儀,塑造完美自我——現代禮儀課程教學改革分析[J].時代教育,2018(07).
[2] 張彥芝.南山禮儀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研究——基于當代大學生禮儀缺失現狀的思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06).
[3] 涂淑.基于中華優秀傳統禮文化的大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7.
[4] 姜錦.加強高校學生禮儀教育造就高素質人才——評《大學生禮儀修養》[J].高教探索,2017(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460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