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建筑空間設計中接受美學帶來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建筑空間設計中引入接受美學的觀點,為創作提供一些設計思路和新的視角。這能提高城市在國家和國際層面的聲譽和形象,增強城市的競爭力,吸引更多的資本和創造,那么城市的精神形象就會得到改善。文章論述了接受美學對當代建筑空間設計的啟示,主要包括兩方面:設計師與空間使用者互動,實現視野融合;使用者填充“空白”,參與空間的生成。文章可為接受美學對建筑空間設計的研究和探索提供部分參考。
  【關鍵詞】接受美學;建筑空間;空間設計
  1美學及接受美學概述
  “美學”這個詞的希臘語原意是感知。美學在廣義上指的是尋找感受環境及其內部位置的方法。莫因百科全書將美定義為“美的方式和品質”,并寫道:“它是伴隨著對象的偉大和純潔的秩序和和諧,刺激著偉大的智力和想象力,帶來愉悅和放松?!蓖耆斫饷缹W是困難的,但是把它理解為環境愉悅的有效因素是可行的。喬治·桑塔亞納把美學分為三種:感官美學、形式美學和象征美學。感官美學分析具有很強的內在性和主觀性。象征美學是指從人的心理歷史和心理愉悅的形態和所營造的環境特征。接受美學(ReceptionalAesthetic)又稱為接受理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由德國文藝理論家、美學家,康茨坦斯大學教授姚斯(HansRobertJauss)提出。他激烈抨擊傳統的唯本文理論,提出文學作品是由作者、文學作品及讀者三者構成,不僅僅是作者藝術創造的結果,首次將讀者加入了文學史的研究。同時把讀者由以往的被動、從屬地位提高到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核心支配地位,突出強調讀者在文藝欣賞和文學發展過程中發揮的關鍵性作用。
  2接受美學對建筑空間設計的影響
  2.1使用者填充“空白”,參與空間的生成
  2.1.1使用者參與到建筑空間的生成環節
  建筑空間應該是一個包容、開放的容器,可以提供眾多潛在的可能性,而這種充滿“各種潛在的可能性”和預留的“空白”正是滿足空間使用功能上的延續性和人們生活變化需求的重要設計手段。2008年西班牙薩拉戈世博會的水建筑以電子感應的方式引發觀眾的互動。該建筑外觀為水墻,內部包括咖啡廳、展覽空間等?!八畨Α庇蓢娚涞乃鳂嫵?,墻體上端設置了數千個智能小噴頭,由電腦控制的傳感器進行控制噴射和關閉。傳感器可以感應到靠近的物體,并能夠迅速作出相應反應[1]。當參觀者從外面靠近建筑時,噴頭會自動改變水流形狀,水墻形成一道門,參觀者可以穿門而入,之后傳感器會將“水門”關閉。該水建筑展現出多重意味:建筑聰明地感應與迎合參觀者,參觀者也創造與生成著建筑的“墻”和“門”。使用者體驗填充“空白”的樂趣,參與空間的生成,成為設計的創作者。聲音生活住宅室內外形態把空間中“人的行為和感覺”作為設計核心是荷蘭實驗性建筑事務所NOX的基本特點。
  2.1.2實例分析
  在荷蘭森恩布魯戈爾工業園區設計的《SON-O-House》,兼有建筑與多媒體聲響裝置的特征??臻g中設置了23個傳感器組成5個“聲域”,參觀者的動作會使交互式藝術容器發出相應的聲音,從而真實地記錄與反映著身體與行為在空間中的變化,人們音樂結構中體驗與欣賞聲音,并參與聲音的合成,感受形成音響的實際作曲過程。參觀者在空間中的活動被附近的傳感器探知,所測算的結果將被儲存在一個數據庫中,之前已經合成的聲音可以在新的組合中得到再次編輯,即數據庫是一個進化性的記憶空間,隨著空間中參觀者的行走活動而不斷發展變化,成為空間的一個組成元素。設計師通過參觀者填充“空白”的行為,創造出了全新的空間體驗,引發參觀者與空間對話,正如伊澤爾說“作品的意義不確定和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求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利”。這種設計思路和設計手法具有現實和精神層面的雙重意義。
  2.2設計師與空間使用者互動,實現視野融合
  2.2.1設計師與空間使用者的互動融合
  簡而言之,接受美學理論注重讀者的接受過程。讀者在閱讀作品時不是被動接收,而是帶著“期待視野”在積極參與。使用者的“自己類似和溝通的事物”受傳統觀念、家庭背景、教育程度、風俗習慣等影響,最終形成內在的“期待視野”。因此建筑空間的審美價值能否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取決于使用者的參與和體驗過程。這就要求設計師要重視使用者在設計中的地位,積極與他們互動,考慮他們的期待視野和期望,關注使用者的實際需求而不僅僅是建筑的抽象功能,努力使自己的創作視野與使用者的期待視野融合,才能更好實現建筑的空間價值。這不是要設計師一味地遷就迎合和拒絕獨立的藝術創作,而是與使用者溝通交流,在使用者期待視野的基礎上進行引導、二次加工設計[3]。這種形式要求設計者本人對于使用者需求和生活方式具有充分的認識,并且需要有很強的預見性。同時兩者互動能夠改變設計師一貫的設計思維和經驗定式,發揮使用者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最終作品使使用者滿意,有利于設計目標的實現。阿爾巴羅·西薩曾說“建筑師不是專家,或者說是沒有專業的專家”。他十分重視團隊合作,在方案設計中,他總是在聽取業主或空間使用者的表達與反饋,意識到一些問題并提出修改意見,與別人共同合作來解決問題[4]。他認為建筑師與客戶缺乏溝通和互動交流,是阻礙建筑業發展的一大障礙。在他看來“沒有對話與共識的設計,將是無法想象的”。
  2.2.2實例分析
  在加納澤斯教堂項目中,從一個現代的模型出發到最后完成,都是他與教堂神父辛諾的緊密結合下完成的。辛諾神父思想和開放,很多意見和建議都在設計中被采納,同時到建筑最后被當地人所接受,也做了很多解釋工作。這座白色樸素的教堂也成為西薩最純粹和有力的作品之一。PROMETEO音樂館設計師深度挖掘空間使用者內心需求,改變以往設計以空間環境中心的設計模式,強調使用者的主體地位,以營造美好的空間體驗。大多劇院的舞臺設置在觀眾坐席的前部或者中心,倫佐·皮亞諾設計的PROMETEO音樂館在舊建筑的改建中卻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欣賞視聽方式。他把400座的觀眾席設置在中心,將周圍三層走廊作為舞臺圍繞在四周,表演者在走廊上不斷地移動,觀眾在可旋轉和傾斜的椅子上可實時跟上表演者的步伐[5]。這種具有動感和互動性的觀演方式,適應了現代建筑新功能的要求,順應了現代音樂觀演模式的變化,對建筑功能、使用行為的反向思考才是真正的設計創造。在合理組織行為設計的過程中,諸多心理學和認知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必然成為交互設計過程中重要的決策依據。
  結語
  接受美學把以往對設計師、空間環境的關注轉向對使用者、設計師及空間環境三者關系的探討,為空間設計帶來一種新的視角,讓“以人為本”設計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注重使用者的感受、肯定使用者在設計中的地位,設計重心從以往被動、靜態的物質審美行為逐步轉變為積極、動態的行為審美體驗,這種設計思維模式開闊了設計視野,實現了設計研究角度的根本轉變,對建筑與室內設計和創作具有及其重要的開拓創新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春蕾.論美學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表達[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8(09):1-2.
  [2]鬲鵬軍.房屋建筑設計與美學的有機結合分析[J].四川水泥,2018(04):96.
  [3]歐陽風雷.淺談建筑美學設計之生態文化及藝術內涵[J].河南建材,2018(01):192-193.
  [4]熊偉.房屋建筑設計中的美學規律分析[J].江西建材,2016(16):37.
  [5]馮林林.空間美學的節奏韻律研究[J].美術大觀,2016(04):110-1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5103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