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學觀照下的聲樂表演藝術及其美學特征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年來,接受美學理論對于藝術研究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廣大藝術研究者們的重視,它推動了文化藝術的發展,其中在眾多表演藝術種類中聲樂藝術最具有特色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它是音樂與文學兩種藝術的結合,同時也是表演者與人聲“樂器”的巧妙配合,它憑借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受到廣大藝術者的喜愛。本文主要針對接受美學觀照下的聲樂表演藝術進行研究分析其觀眾的審美心理和接受過程,進而推動聲樂表演藝術的發展。
關鍵詞:接受美學;聲樂表演;藝術;美學特征
引言:
接受美學理論是文學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研究成果,它對聲樂表演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價值,其促進了聲樂表演的發展與進步。聲樂藝術表演人類社會史上最早誕生的藝術形式之一,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地更正和完善,它體現了文學與音樂 的一種融合,是非常吸引人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接受美學觀照下的聲樂表演中,促進了聲樂表演藝術的進步和發展。
一、淺析接受美學
接受美學最早是在60年代初由聯邦德國康士坦茨大學的五位文學理論家創建的,隨著接受美學出現后,引起了全世界的強烈反響以及被迅速廣泛地為人們所接受和發揚。其接受美學的理論核心在于它完全脫離了以前很多美學家所提出的作者中心論和作品中心論,把欣賞者的地位提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突出了文藝獨特的對象是人,這使得文藝作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媒介,使其無法欣賞者獨立存在;再者,欣賞者在文化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肯定了他們不可低估的主體能動作用,同時在側重讀者研究的同時,決不可忽視作者和作品,只有藝術作品被欣賞者所發現欣賞時,才有能將可能力轉變為現實性,所以說藝術的存在和實現的重要環節就是欣賞者對藝術作品的接受以及被欣賞[1]。
二、淺析聲樂表演藝術
聲樂表演藝術是一門綜合于旋律和歌詞的藝術,是音樂與文化的有機結合,它比較重視表演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傳達。在聲樂表演藝術中,表演者要先理解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所表達的情感,再經過表演者自身精湛的聲樂技巧,將作品通過表演演唱傳送給廣大觀眾。而從聲樂作品的創作過程來看,首先是詞作者將客觀現實條件下的主觀情感傾注于其作品中,再者曲作者在詞作者的主觀情感下,以音樂的規律及動人的音符來闡述這種主觀情感,因此,曲作者對詞作者作品進行音樂表達包含著對其作品的二次創作,聲樂作品本身涵蓋了從詞作者到曲作者之間的情感流動;而對于演唱者而言,要充分理解創作者的情感元素,通過本身的演唱技巧把作者創作的思想和情感傳遞給觀眾,這也就在表演上進行了再次創作。可見,聲樂表演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有著較為復雜的情感流動和再次創作,聲樂表演者在進行二次創作之前,必須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的主張、審減等進行深入研究[2]。
三、接受美學在聲樂表演藝術中的表現
接受美學最早是被應用在文學藝術領域中的,并且該應用非常成功。聲樂表演藝術和文學藝術是存著緊密聯系的,審美接受主體都是以人為主體的,它們有著相同的審美接受活動。所以將接受美學理論應用到聲樂表演藝術中去是有一定基礎的。在文學藝術中主要包括三大要素:作家、作品、讀者,而聲樂表演藝術包括四大要素:作者、作品、表演演唱者、欣賞者。其中演唱者定位較為特殊,因為從創作者的角度來看,演唱者是在一個欣賞者的位置上,但是對于觀眾來說,演唱者則需要根據自身對歌曲的理解將其表演出來,通常被人稱為聲樂作品的二次創作者。而音樂對于我們來講是比較抽象的,無法用文字將其表達清楚,而是使用一些音樂符號,所以說接受美學理念在聲樂表演中的應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審美接受的余韻。在藝術欣賞過程中,藝術表演對觀眾起到了一個積極主觀能動性地接受的一個過程,在欣賞表演活動結束后,其藝術作品會給觀眾們產生共鳴并且這種感受會延續于心,從而形成審美余韻。這種審美接受的留余凈化了欣賞者的心靈,轉化成為觀眾精神的一股力量。
第二,審美接受。審美接受是一種復雜的審美心理活動,當審美者的審美熱情被藝術表演者所激發后,觀眾會以一種更加興奮的狀態對藝術表演進行欣賞和審美,從而實現了審美接授。聲樂藝術作品具有其特殊性,其主要是以特定的物質形式存在的,比如音樂樂隊總譜、印刷字體等,再通過演唱者的演唱將其呈現出來,使觀眾們能夠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從而喚醒觀眾產生共鳴,激發了他們的審美心理,他們就會以一個積極、主動的態度對聲樂藝術表演進行回應,對聲樂藝術表演進行審美接受,獲得了心靈上的交流,最終完成審美接受任務。
四、接受美學對聲樂表演藝術的啟示
第一,聲樂表演過程中的留白。從音樂美學理論中的接受美學理論分析,文學藝術作品應該留有一定的空白,這樣可以調動欣賞者的想象力、感受其內在的藝術魅力,從而實現欣賞者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其次,在藝術表演過程中適當地留白,為觀眾提供了想象和補充的空間,豐富觀眾心理活動,這不僅可以調動觀眾的積極性,激發觀眾的創造性思維,而且實現了對藝術作品的欣賞。
第二,聲樂表演過程中的對話。
在聲樂表演過程中,演唱者不僅需要超高的豐富的表演經驗和演唱技巧,而且還需要與觀眾進行積極互動交流,這樣更加有利于欣賞者對于聲樂藝術的情感與思想的領悟,從而實現良好的舞臺藝術效果。
第三,從主觀視角全面觀照聲樂表演。我們知道每個欣賞者都有各自的審美觀點,不同的欣賞者對作品的理解是有區別的,他們在欣賞的過程中往往會摻雜著自身的價值取向。所以,表演者要以主觀的心態來看待每一位觀眾的評價,學會反思,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實現自身表演能力的提高。
結語:
綜上所述,接受美學理念是聲樂藝術研究領域中的重要環節,在文藝研究和發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聲樂表演藝術是以是一種藝術的形式存在的,聲樂表演藝術的研究離不開對欣賞者的接受審美理論的研究,在聲樂藝術發展的今天,我們將聲樂表演藝術與接受美學兩者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在聲樂表演藝術活動中存在的歷史價值,這對于聲樂藝術表演的發展完善起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為觀眾提供了更好的精神享受[3]。
參考文獻
[1] 袁瑞嬌.接受美學觀照下的聲樂表演藝術及其美學特征思考[J].黃河之聲,2018(23):28-29.
[2] 安慶武.接受美學觀下的聲樂表演藝術及其美學特征[J].大眾文藝,2013(16):146.
[3] 鄭璐.接受美學觀照下的聲樂表演藝術及其美學特征[J].江西社會科學,2011,31(06):188-19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9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