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新時代環境美學的發展及其審美意識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生態文明時代,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新的變化。人們認識到既要充分實現人的發展,又要保證自然環境可持續利用,讓自然和環境和諧共生。國內外環境美學的發展,使得自然環境的地位不斷提高,環境美學打破了以往美學傳統,它將研究的對象從藝術擴展到環境以及環境中的一些事物,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讓人們生活得更好。在新時代,環境美學的審美意識不是具有功利性的審美意識,而是對環境功利的超越以及和審美的融合。
  關鍵詞:生態文明;環境美學;審美意識
  按照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文明經歷了漁獵文明時代、農業文明時代,以及工業文明時代。隨著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人們對于自然環境保護的意識逐漸增強,并且對人與自然關系也進行了重新的思考。生態文明的出現,使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一、人類文明的新時代
  漁獵文明時代是人對自然順從的時代,生產工具的不發達以及生產方式的不完善,使得人們不得不聽從自然。人們只有在有河流以及水草資源豐富的地方,才能索取到他們所要的資源。人們在漁獵文明時代處于被動的地位,一切所需都直接取自于自然,這所體現的是在自然面前,人類似乎絲毫沒有主體性,對自然是完全順從。
  農業文明時代,人們對于生產工具的大規模使用,促使人們不再僅僅局限在河流豐富的地方去索取想要的資源,他們通過充分利用自然條件比如土地和氣候來種植自然物,獲取生活所需。在農業文明時代,人具有了一定的主體性,他們雖然對自然環境進行改造,但是這種改造是很有限的,沒有創造出自然本來沒有的東西,而是簡單地對原生態自然物進行復制,以達到生存的需要。這一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改造使得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壞。
  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進入到工業文明時代。在工業文明時代,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使得人的主體性得到了最高的體現,人們試圖突破自然的束縛,從而主宰自然。人類利用科學技術不斷地開發自然資源,自然的自身地位也就從神圣的施舍者變為了無私的奉獻者,它所能做的僅僅是在人們利用科學技術去改造自然、創造自然的過程中提供原材料。由于人們無節制地向自然索取以及現代工業的不斷發展,自然環境的破壞變得越來越嚴重,一系列的生態問題不斷出現,比如稀有資源枯竭、全球氣候不斷變暖、生存資源嚴重污染,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越來越不協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生態文明的出現不僅可以看作是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重新思考的需要,也是工業文明所催生的結果。這說明,工業文明對生態文明的催生,使得生態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工業文明的良好的東西。我們也能夠發現,在漁業文明和農業文明中存在著生態文明的源頭。人類在漁業文明中對自然的順從,以及在農業文明中所體現的尊重自然的觀念,都是生態文明中人與自然和諧的意義體現。在當時的條件下,并沒有形成現在的生態文明,但生態文明可以看作是對漁獵文明和農業文明的回歸。生態文明時代的出現,給生存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工業時代的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
  生態文明不再以舊的實體哲學為基礎,而是以懷海特的過程哲學為基礎。傳統的實體哲學認為物質永恒存在以及人們可以通過實踐來改造萬物,物質的價值全憑人們決定。懷海特摒棄傳統實體哲學的觀點,他認為宇宙萬物具有自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萬物都是現實存在的,具有內在的相關性,可以自我生成,自我創造以及相互聯系。在這個基礎上,整個生態文明的核心,強調的是和諧。這種和諧不僅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包括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各方面的和諧。
  生態文明時代的出現,讓人們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新的看法。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時候,既要充分實現人的發展,又要保障自然環境可持續利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二、新時代環境美學的發展
  環境美學在其發展的過程中,與傳統的美學學科相比,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它的興起,為人類解決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帶來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環境美學所探討的問題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自然對于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資源,也是人賴以生存的家園。工業社會以來,人類生活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們為了解決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不得不對環境與人的審美關系進行嚴峻的探討。環境美學打破了以往美學傳統,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它將研究的對象從藝術擴展到環境以及環境中的一些事物,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讓人們生活得更好。
 ?。ㄒ唬﹪猸h境美學的發展
  1966年,英國學者羅納德·赫伯恩發表了一篇題為《忽視當代美學與自然美》的文章,指出環境美學興起的美學理論背景,也就是被黑格爾稱為藝術中心論的美學。同樣,這篇文章提出環境審美的根本特征在于“身在環境中”,指出了環境審美的時代主題,也為環境美學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因此,學術界將這一年看作為環境美學的正式發端。
  西方環境美學的初步建構,是在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這一時期,構建的重點從最初的應用層面轉為理論層面。在環境美學發展的初期,重點在于應用性,主要體現在對環境規劃以及對環境審美價值進行量化的研究。真正進入理論的構建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者是卡爾松。
  卡爾松認為環境美學的性質就是將環境作為審美的對象,通過對環境的欣賞所產生的一系列的欣賞維度并反作用于自己,并且認為人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作用的。他認為審美客體是潛在的,審美主體必須侵入當中,與審美客體進行積極的互動,將潛在的審美對象挖掘出來并進行審美。當黑格爾將美學狹隘地認為是藝術哲學的時候,自然美便被賦予人化自然的意義,也就是說自然雖然可以被作為審美的客體,那也是因為通過人的社會實踐從而將自然變為人的杰作,美學家們忽略了應該把自然當作自然去進行審美。由此,卡爾森提出一種新的對于自然欣賞的模式,就是“環境模式”,他強調自然環境是自然的。在這個基礎上,卡爾松發表了一系列關于自然美學的文章,隨后柏林特、約瑟帕瑪也對自然欣賞的模式開始了研究,這些研究使得藝術作為美學的中心地位受到了巨大的挑戰。   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學者對環境美學進行了全面的構建,研究對象也由早期的自然環境轉為了人類環境,柏林特在1997年發表的專著《生活在景觀中:走向一種環境美學》(Live in the Landscape:Toward an Aesthetics of Environment)和卡爾松在2008年發表的專著《自然與景觀》(Nature and Landscape)等一系列論文體現了這種轉變。環境美學也開始注重與各學科的相互結合,比如工程學、景觀學、環境倫理學以及環境保護學,與各學科的結合以及對環境美學不同方面的討論,促進了環境美學的快速發展。
  國際學術界在20世紀90代開始普遍關注環境美學。1994年,第一屆國際環境美學會議在芬蘭召開。1995年,在芬蘭召開的第十三屆世界美學大會第一次將環境美學作為專題進行討論。在2003年召開的第五屆國際環境美學會議,中國學者陳望衡受邀并出席會議。2010年8月,在北京舉行的第十八屆世界美學大會上,環境美學作為討論會的分主題,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ǘ﹪鴥拳h境美學的發展
  中國的環境美學是由一些研究環境保護和設計以及城市規劃的學者們建立的。他們從對環境審美的實踐中總結出經驗,從而上升到理論。國內的環境美學是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武漢大學的陳望衡先生在1999年發表了一篇《培植一種環境美學》的文章,是中國環境美學的初次亮相,這也使得中國環境美學這一學科初步建立起來。
  陳望衡先生對于中國的環境美學成為一門學科的建立有很大的貢獻,他被認為是中國環境美學的的開創者。他認為環境是人的家園,自然對于人來說既是資源又是家園,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為其提供的資源、家園。于是他提出,環境美學的主題就是“居住”的生活,生活的基礎就在于居住。目前居住的概念由最早的宜居、利居和樂居三個層次發展為現在的宜居、利居、樂居、安居以及和居五個層次,所以,他認為“在生活中審美”就是環境審美的主要方式。陳望衡先生開啟的國內環境美學的學科,具有基礎性的特點,他的理論也十分具有體系性。
  從1999年陳望衡先生發表論文以來,學者們對國內環境美學開始了研究討論。環境美學首次被國內學術研討會設立為專題進行討論,在之后舉辦的一些國際學術研討會,環境美學像一顆新星一樣被作為專題進行討論。學者們對環境美學的重視及討論,使得國內環境美學得以確立。雖然中國的環境美學較西方的環境美學發展晚一些,但是就現狀來說,還是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中國的環境美學學者們建立了比較具有體系性的環境美學學科理論。
  王衛東認為環境美學將人與自然以及自然的生態美學關系作為其研究的對象,而且環境美學的基本原則是人類生命的活動原則。張法通過對環境美學基本問題的討論,例如審美對象以及審美模式,發起了對以藝術美學為基礎的西方美學原理的挑戰。國內的環境美學學者們一致同意彭鋒所提出的對于審美模式要實行參與模式的觀點。在2007年,陳望衡先生的《環境美學》為國內環境美學確立了一個清晰的理論框架。環境美學的研究領域包括城市環境美和農業環境美,以及自然環境美和園林美。環境美學的本質是一門應用性的新興學科,環境美的本質是家園意識,其功能就是為了讓人們快樂地生活,快樂地旅行,也就是陳望衡先生“樂居”的思想。
  在建立環境美學理論體系之后,國內的學者們積極地開始了對環境美學實踐理論的討論,并將環境美學運用到城市、農業、旅游的景觀設計上。潘立勇、章輝認為對城市居住環境的建設,不僅要重視建筑材料的質量以及先進的技術,還要重視建設以人為本的居住場所。鄭曙旸認為城市的規劃與建設要考慮場所的氛圍,因為他認為城市的景觀美并不在于其外在的整個形態美,而是在于當人處于該城市中,通過視覺感知城市所要表現出的整個氛圍所呼應而產生的美。陳望衡認為農業景觀既是生態景觀,也是生命景觀,農業景觀所反映的必須是與農業生產以及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廖建榮提出,旅游景觀要著重對名人故居進行改善,充分利用名人故居的時代價值,并與環境美學的主題相結合,從而形成新的主題,圍繞整個主題進行展出。
  環境美學的出現,使得美學的研究重心由藝術到自然,使得美學正在走向貼近人類的生活以及生產實踐當中,也向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上提供了一條實現和諧的道路。
  三、生態文明時代下環境美學的審美意識
  環境審美的意識在漁獵文明時代就有萌芽,但真正確立是在農業文明時代,那時環境審美意識所體現的是農業性以及生活性,在田園中生產和生活,使得生產與生活緊密聯系。到了工業文明時代,人們主要居住在城市,生活環境的變化使得環境審美觀念由以田園為主的山水景觀轉為了以城市建筑為主的城市景觀。新的文明的出現,使得人們在看到工業文明日漸顯露的環境弊端后產生了新的希望,與之相應的是環境審美意識也發生了新的改變。
  在工業文明時代,人們的審美過多地傾向于實用性和功利性,這使得對環境的審美意識也有了一定的影響,人們將自然環境作為有用的對象不停地利用,導致該時代審美意識過多地側重功利性。在生態文明時代,那是不是說對環境的審美就要是無功利性的呢?顯然不是,因為康德提出的審美無功利性很可能把環境也排除在人類的生活之外。
  康德提出審美無功利性,他的這一論斷使得審美主體具有一種審美的超然感,讓藝術與審美脫離了日常生活,然后進入了一個無功利的世界。也就是說,藝術稱為一個獨立的體系,排除在人類的生活世界之外。加達默爾將這一體系的審美意識的活動稱為審美區分,這種審美區分是對藝術的抽象,并且認為這種審美區分消除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如果不對這種審美區分進行修正,很快可能會對環境進行抽象。加達默爾提出新的想法,他認為不僅要偏向于事物的實用性,更重要的是強調觀看事物之間的內在關聯性,這樣有利于超越審美的功利性,來獲得環境審美的經驗。
  生態文明時代下環境美學的審美意識,是對環境功利的超越,使功利和審美相融合的審美意識。這種審美意識的生成需要審美態度的轉變。之前的審美態度是用某種方式來決定審美對象,具有某種審美特征,現在我們需要具備的審美態度是為了發現客觀對象的某些審美特征所具有的條件。這種審美態度是環境審美所必需的,因為它能實現審美主體與對象的統一,從而實現功利與審美的融合。
  四、結語
  在生態文明時代,環境美學的出現為人們思考人與自然關系提供了新的思路。環境美學家們不僅要深入研究這種新生的審美意識,而且要將其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對環境保護和城市建設給予更多的指導。
  參考文獻:
  [1]阿諾德·柏林特.生活在景觀中——走向一種環境美學[M].陳盼,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陳望衡.環境美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3]賈衛列.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構架[J].環境美學前沿,2015(3).
  作者單位: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29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