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景橋形態美學及其風景園林意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從古代、近代、現代、未來4個時期角度入手,闡述了小型景橋形態美學的發展及其表現,并對小型景橋日后的設計趨勢做出了展望,其后圍繞使用功能、造景功能、文化功能,分析了小型景橋在風景園林中的價值意義。
關鍵詞:小型景橋;風景園林;造景功能
1小型景橋形態美學的發展表現
1.1古代小型景橋形態關學
首先,為了實現受力均勻,提升橋梁的使用壽命和抗性強度,古代的梁橋結構經歷了“有蹬無梁——石梁石柱——疊澀石梁橋——五邊形石橋”4個階段。其中,前2個階段較為初級,只是作為簡單的踏步之用,并無過多的形態美學價值可言。但從疊澀石梁橋開始,橋梁逐漸產生了較大跨度,使橋體結構給人以輕盈、舒展之感,并在五邊形石橋這一最終階段,達成了景觀形態與實現能力之間的協調統一,成為了古代人們登高望遠、聚集休閑的重要景觀之一。其次,與梁橋相比,古代的拱橋在形態美學上實現了“完勝”。無論是法國的加爾德水道橋、古羅馬的石拱橋,還是我國的趙州橋、玉帶橋,都以合理的跨徑、整體的幾何構造,為人們呈現出了異常優美的橋梁形態,并帶有穩重、厚樸而又不失典雅的美學氣息。
1.2近代小型景橋形態關學
在近代,隨著橋梁建筑工藝的巨大提升,加之鋼筋混凝土、鋼制橋架等建筑材料的產出,大大提高了人們的橋梁建設速度和建設跨度。但與此同時,因橋身過長、尺寸過大,其在結構上很難把控,使得橋梁很難與周圍的環境美感協調融合起來。對此,人們創新性地將直線型、拱形的橋梁結構進行改造,實現了橋梁結構形態向折線、不規則曲線等方向發展,在保證實用性的前提之下,極大提升了橋梁形態與周邊環境的融合性,使橋梁在形態上透露出景觀的趣味性。
1.3現代小型景橋形態關學
在當代,基于人們社會觀念、情感需求的變化,景橋形態的設計逐漸形成了“個性化”發展,為橋梁建筑設計者們提供了豐富的結構規劃、材料選擇和色彩運用空間,催生了許多科技化、概念化的橋梁作品。例如,某橋梁設計師將張拉膜結構與拱橋形態相結合,創設出了自重輕盈、空間占用率低、運動流暢性強的廊橋作品,既保留了傳統的拱形橋洞結構,又通過張拉膜的特性,勾勒出了微妙的景橋曲線,給人以賞心悅目和諧之感。
1.4小型景橋形態關學的未來發展趨勢
從當前來看,基于人們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化城市理念”的不懈追求,小型景橋形態美學將會向著生態化的方向發展。通過將植物種植在橋面、橋側面等位置,或將橋的結構與枝條、樹干等自然形態元素結合起來,都可使原本設計感強烈、人工痕跡明顯的景橋形態實現生態環境的延伸,進而促成景橋形態美學與時代精神之間的有機統一。
2小型景橋的風景園林意義
2.1小型景橋在實用功能方面的風景園林意義
從實用的角度講,小型景橋的本質是人們日常交通通行的承載設施,其在水網、路網中都有良好的應用表現。同時,作為一種建筑藝術設計作品,小型景橋的基礎結構上往往會延伸出橋梁、橋屋、亭臺等設施,即可為人們提供納涼、避雨、避暑的有效場所,也可作為飲茶談天,甚至買賣交易活動的公共空間,使得小型景橋被賦予景觀形態的同時,也具備多元化的功能價值。
2.2小型景橋在造景功能方面的風景園林意義
造景功能時小型景橋的第一大功能,也是其體現建筑美感、幾何結構美感的重要手段。通常來講,小型景橋的設計和應用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需要設計者根據具體的環境特點和現有的美學氛圍進行綜合考量,將小型景橋融入到整體環境景色中。在日常生活中,水面架橋的園林景觀一般設置在路面與水路之間的交界處,起到紐帶的作用。同時,橋梁在視覺上將水景做出了分割,使得其表現出了“又開有合”、“虛實相接”的層次之感,增添了水景景觀整體的造景效果。
2.3小型景橋在文化功能方面的風景園林意義
除了小型景橋自身結構的設計以外,人們對其表面細節的雕琢也頗具韻味。以蘇州玉帶橋為例:在玉帶橋四方的橋臺處,豎有石質的楹聯立柱,東側2個橋臺的楹聯為“螺黛一痕平鋪明月鏡,燭光百尺橫鴦水晶簾”,西側2個橋臺的楹聯為“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島宮闕水邊多”。筆法皆有龍蛇之態,向觀者傳遞出了濃厚的文化藝術感染力,賦予了景橋乃至風景園林整體的古典文雅氣韻。
4總結
總而言之,小型景橋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在形態美學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將小型景橋應用到風景園林的設計中,并將其與時代精神進行有機融合,能在為人們提供橋梁承載服務的基礎4上,實現風景園林整體功能性、文化性、藝術性的顯著提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2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