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內容的多樣形態及其重構方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根據教育教學流程,語文教學內容的形態基本上可分為三類:媒態、意態和動態。不同形態具有不同的特點,媒態內容龐雜,意態內容精練,動態內容靈動。語文教師要明確地認識語文教學內容的多重形態及其不同特點,相應地采用選取、研制、生成方式,幫助學生內化,在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資源中重構精當的教學內容,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內容媒態意態動態重構方式
語文教學內容豐富多彩,俯拾即是,這給語文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方便,也帶來了困惑。任何一篇文章或是一部著作,都有許多可圈可點、可講可學的東西;任何一次寫作或是口語交際活動,抑或是綜合性學習,都有多種多樣的內容可選擇、可安排。語文教學不能對原生態的語言和文化內容隨意濫用,而是要根據學生情況和教學規律重構教學內容。如何重構精當的教學內容,一直是廣大語文教師的棘手問題,這些年有關語文教學內容的討論也一直在進行。要合理地重構語文教學內容,就要清楚地認識語文教學內容的多樣形態,根據不同形態的不同特點,運用不同的重構方式。
一、不可忽視語文教學內容的形態
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曾深有感觸地說:“我國語文教學的嚴重問題,是教學內容的亂象。教學內容的不正確、不妥當乃至荒唐,在語文教學中長時間、大面積地存在著?!闭Z文教學內容難以確定,這是客觀事實,也有其客觀原因。語文課程承擔了多個方面的教育目標,無論是從“三維目標”還是從“語文核心素養”看,語文課程的目標包括知識、語感、能力、思維、思想、情感、態度、品德、審美、個性、人格及學習方法和習慣等諸多方面。語文課程除了教材中、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外,還有著極為廣泛的校內和校外課程資源,所有語言文字材料及音像制品等都可作為語文學習材料。
不少語文教師在如此豐富的語文教學內容和資源面前常常望洋興嘆,不知所措。有的干脆將語文教材作為唯一的教學內容;有的雖有思考和取舍,但完全是隨意決定,任意發揮;有的安排了一些教學活動,但最終流于形式,學生活動之后毫無收獲。針對語文教材和課程資源的豐富內容,王榮生教授多年前就明確提出進行“語文教學內容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既包括對課程內容的執行,也包括課程實施中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創生。我認為,在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條分縷析、重新構建之前,首先要從整體上認識語文教學內容的形態。近年有許多研究者注重語文教學內容的辨析和取舍,很少涉及語文教學內容形態的研究,正如王榮生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我國,語文課程具體形態研制一直是個空檔”。
“形態”指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表現形式,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形態。語文教學內容文化味十足、藝術性甚濃,自有其獨特而多變的形態。語文教材中的內容與教師教案中的內容及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內容,雖然本質上基本一致,但存在方式和表現形式卻不同,這就是同一內容的不同形態。我們經常講語文課程內容、教材內容和教學內容不是一回事,它們之間的區別絕不是簡單的外延不同、存在方式不同,更重要的是形態不同。語文教師務必要認識語文教學內容的不同形態,只有正確地把握語文教學內容的不同形態,才能確保語文教學在“常態”中展開,避免出現“變態”或“病態”的語文教學。
二、語文教學內容的多樣形態
探析語文教學內容,會發現它由內質與形態兩部分有機構成。語言、語用、語感、思維、思想、感情等是語文教學內容的內質,這些內質在不同場合有其不同的表現,在不同環節呈現不同的形態。根據教育教學流程,語文教學內容的形態基本上可分為三類:媒態、意態和動態。
第一,媒態內容。
媒態內容主要是指呈現在教師和學生面前的教材,包括相關圖書、音像制品等語文課程資源。之所以稱其為媒態,是因為此時的教學內容主要是以紙質、電子音像及網絡等媒介形式存在,即借助媒質存儲和傳播信息的物質工具而存在。這些語言成品在師生教學之前就靜靜地存在于文化教育場所及社會生活中,是未經教師和學生加工改造的語文教學內容,可以說是語文教學內容的原生態。媒態語文教學內容的特點是龐雜,從“唐詩宋詞”到現代文學,從隨感論文到科普文章,從電影電視到網絡資源,這些經驗化的言語及信息都是他人運用語言的成品,也可以稱其為一種社會文本?!吧鐣谋局械娜魏我粋€元素都有可能成為語文教學中的教學內容,編者和教師是確定、遴選教學內容的鑒別者。”媒態內容是一種混沌、無序的存在,有待于教師將其開發利用為可用的語文教學內容。
第二,意態內容。
意態內容包括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指面對復雜的媒態內容,教師教學之前經過思維過濾的知識(如教學重點、難點)和有意識安排的活動(如設計的學習活動)。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循教育規律,對媒態內容進行鉆研、取舍,對即將進行的教學活動進行醞釀、設計,這些語文教學內容都帶有教師深深的意識烙印,所以稱之為意態。簡單地說,意態內容就是教師經過備課而“爛熟于心”“成竹在胸”的教學內容。為了教學的方便,教師往往要將意態內容以“教案”的形式呈現,這是意態內容的物態結晶。另一個層面,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所接受、理解和掌握的內容。經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學生對媒態內容和教師的意態內容用心提取、吸收、消化,并產生自己的感受、體會和認識,形成自己的意態。學生所積累的語文知識,發展的言語能力,提高的思想認識,獲得的語感、美感、道德感等,渾然一體而成為語文素養。相對于媒態內容龐雜的特點,意態內容的特點是精練,因為意態內容既是教師經過思維過濾,對教材及相關課程資源精心提煉的結果,也是學生經過努力學習,在諸多內容中有意提取的結晶。
第三,動態內容。
動態內容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大量的聽說讀寫訓練活動,由此品味語言、體驗情感、探析問題、練就能力,從而基于不同的學習水平建構的不同內容。動態內容是師生共同重構而生成的教學內容,是最為實用的語文教學內容?!罢Z文教學內容伴著師生互動隨機展開、動態產生,具體的課堂教學情境、氛圍、機緣不同,也會導致教學內容的變化,甚至可能會改弦易轍。”之所以稱之為動態內容,一是因為這是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生發的內容;二是因為這種內容不固定,它隨著教學活動的開展而不斷增長、更新,而且每個學生所生成的內容都不一樣。動態內容的特點是靈動,它鮮活地存在于課堂內師生教學活動中,存在于師生不斷共同建構、交往互動的過程中。 語文教學內容的這三種形態層次鮮明,關系密切(詳見圖1)。媒態內容是基礎,以教材為主要載體,廣泛存在于社會生活中,但它只是潛在的教學內容;教師的意態內容是關鍵,它以教案為載體,是預設的內容;動態內容是主體,它以教學活動為載體,是在教學活動中對前兩項內容的合理運用和動態生成;學生的意態內容是結果,當動態內容發揮效應時,隨即升華為學生的語文素養,達成教學目標。
三、語文教學內容不同形態的重構方式
?。ㄒ唬?選取——媒態內容(社會)
媒態內容的特點是龐雜,每一篇選文都涉及字、詞、句、章、語、修、邏、文等方面的豐富內容,更何況書籍浩如煙海,文章層出不窮?!罢Z文教材只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一種潛在的存在。在語文教材中,既存在著教學的內容,也存在著非教學的內容?!泵鎸嬰s的媒態內容,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是“選取”。教師要從課本及課程資源中合理地精選教學內容,選取的要點有三:重點、難點和支點。其中重點和難點無須贅言,支點是指教師為了解決重點和難點,還要在課程資源中選取支撐性的教學材料。選取的依據也有三:依據文本的特點和課程標準選取重點,依據學生的現有水平和教師經驗選取難點,依據確定的重點和難點再選取支點。語文教師通過選取將龐雜的媒態內容轉化為意態內容,但這只是教學內容的半成品,不能直接作為教學內容。
?。ǘ?研制——意態內容(教師)
意態內容的特點是精練,精練的內容離不開教師的精心思慮。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對意態內容中的半成品加以研制,精心設計教案,繼而將其衍化為教學內容的擬用品。研制既要遵循教育的基本原理,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還要抓住教材的要點。要側重考慮如何將意態內容配置成課堂教學的動態內容,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使教學內容具有序列性和可操作性??梢元氉匝兄?,也可以合作研制??梢詤⒖妓说难兄瞥晒仨氂凶约旱难兄七^程,最好有自己的獨創。
?。ㄈ?生成——動態內容(師生)
動態內容的特點是靈動,要做到內容靈動,就必須做到在教師的指導和參與下,每個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器官都積極活動起來,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創生。學生在課堂上所有的感受、所有的發現、所有的表現都是動態教學內容,這種內容實際上是在原有基礎上和一定情境下的生成。動態內容只能在教學過程中產生,它既是教學預設的實地展開,又是教學生成的自由呈現。教師必須設置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其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開展多種聽說讀寫活動,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不斷生成教學內容。這是貨真價實的教學用品,正如李海林老師所說,“語文教學內容,是必須由教學雙方在教學實踐中現實地生成出來的;語文教學過程,也就是一個語文教學內容生成并完成的過程”。
(四) 內化——意態內容(學生)
語文教學內容只有達成教學目標才能顯示其價值,這才是最為有效的教學內容。編者編制語文教材而成為媒態內容,語文教師選取重點、難點和支點而成為意態內容,課堂師生開展活動而成為動態內容,最終都要通過學生的內化而成為意態內容,即語文素養。要注意的是,“內化”這一方式的主體只能是學生。我們經常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需要“建構”,語文教育重在提高學生的“素養”,可以說,“主體”的體現,“建構”的完成,“素養”的提升,其根本途徑就是學生的“內化”。所有的語言、知識、規則、理論等教學內容都需要學生內化為自己的意態內容。學生如何內化,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內化,這應是學習科學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所在,也是教師和教學在教學活動中的關鍵所在,這正是建構主義理論的用武之地。
語文教學內容異常豐富,其三種形態各具風采。不能因為媒態內容是基礎就忽視意態和動態內容,也不能因為意態內容是關鍵就輕視媒態和動態內容,更不能因為動態內容是主體而排斥媒態和意態內容。語文教師要明確地認識語文教學內容的多重形態及其不同特點,相應地采用選取、研制、生成方式,并幫助學生內化,這樣就可在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資源中重構出精當的教學內容,由此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王榮生.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2] 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 張秋玲,張華杰.語文教學內容的四種形態[J].語文建設,2012(Z1).
[4] 張聰慧.多維視野中的語文教學內容——也談教學內容的規定性與靈活性[J].語文教學通訊,2009(11).
[5] 李海林.論語文教學內容的生成性[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5(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4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