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接受美學視閾下的中學音樂教育困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中學音樂教學中,很多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感到乏味,學生從教學中無法體會到收獲和快樂,教學效果不佳。本文簡地介紹了接受美學理論的主要主張,分析了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訴求,強調了音樂教學中增加學生審美主體性和選擇恰當教學內容的重要性。
  【關鍵詞】接受美學;視域融合;空白召喚;審美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很多中學音樂教學實踐中,學生出現了厭學的情緒,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不感興趣,更多的關注課堂外的當下流行音樂或另類音樂,甚至對傳統的經典音樂藝術帶有叛逆的抵觸情緒。由此,通過引入接受美學理論,強調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指導意義。
  一、以讀者為中心的接受美學理論
  接受美學誕生于20 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國的康斯坦茨,以姚斯和伊塞爾為突出代表。他們在文藝理論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看法確立了以讀者為中心的新的美學思想,對作者中心論、文本中心論理論進行了批判,從而實現了文藝研究方向的一次根本性改變,震動了整個歐州文藝界。[1]
 ?。ㄒ唬┢诖曇昂鸵曈蛉诤?
  接受美學理論認為,藝術作品在讀者參與之前,只是一個半成品。作者按照一定的創作規律,在作品中給出了自己的表達;如果沒有讀者的參與,整個藝術的溝通就只達成了一半。而不同時期的讀者,同時期的不同讀者,因群體或個體的差異,對作品的理解具有歷史性和相對性。而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 “處于不斷變化的人類經驗和學科知識,它包括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審美趣味、審美理想、處世態度、文化視野和藝術素養,同時也包括人們的直覺能力和接受水平等,是讀者對一部作品進行接受的全部前提條件?!盵2]接受美學理論中稱之為“期待視野”,分為公眾期待視野和個人期待視野。前者主要體現不同時代群體的審美習慣差異,后者主要體現在個人的審美能力和情趣方面的不同。
  基于期待視野的提出,接受美學還提出了視域融合的概念,即讀者的視野期待和藝術作品的文本期待相融合的觀點;只有達成視域融合,才能滿足讀者在閱讀或欣賞藝術作品中的審美需求。
 ?。ǘ┛瞻渍賳?
  除了讀者的期待視野,文本也是接受美學所關注的話題。接受美學認為,文本具有諸多的空白和不確定性,音樂作品較之本文具有更多的空白和不確定性。音樂本身并不是具象的東西,無法直觀獲得認知和理解;加上音樂還需要通過表演才能呈現出來,這就增加了同一個音樂作品最終理解的不確定性。因此,這就需要聆聽音樂作品的欣賞者們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去填補這個空白,不僅填補音樂作品細微的諸如間歇、休止間的空白,也要從整體上把握、填補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意義。[3]
  由此可見,音樂作品的意義遠不是作曲家一個人就能完成的。雖然作曲家在創作的時候會遵循一定的藝術規律和既定的表達方式,但藝術家本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會影響到他的藝術表達;而作品的再現還依賴于表演者的審美水平和表現力,這留給音樂欣賞者更多的想象空間和再創造的余地。
  二、中學音樂教育困局成因分析
  (一)教學內容單一
  學生在欣賞一首音樂作品之前,通常已經有了大量的藝術體驗經驗,這些經驗形成了鮮明的年輕人的喜好和情趣。而我們的教材幾乎以精英藝術形式為主,即音樂內容單一,不夠有新意,對于學生喜歡的流行音樂或者另類音樂鮮有涉獵。這種接受期待在欣賞音樂作品中得不到滿足,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或者共鳴;同時,教材所選取的作品往往過于老套,所表現出來的主題和形式過于單一,這樣的作品往往引起學生的審美疲勞,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則為消極應對甚至產生抵觸情緒,教學效果不佳。
  (二)教學形式機械
  傳統的音樂課堂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參與度不高。大部分的音樂老師在給學生們欣賞音樂作品之前都會把與作品相關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簡介以及公認的所謂的官方評判灌輸給學生,讓他們按照既定的思路去理解作品,早早的就樹立了所謂的權威。他們以為這樣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其實適得其反。音樂作品中存在著很多空白和不確定性,作曲家往往以間接不明示的方式將所要表達的思想隱藏其中,這些都有待于聽眾在欣賞過程中去挖掘發現。教師在課堂中完全依賴歷史的材料去幫助學生理解音樂,只會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現成的統一的音樂詮釋,是不可取的。
  三、破局的幾點建議
 ?。ㄒ唬┰黾訚M足學生期待視野的教學內容
  不同時代,不同個體,面對同一部音樂作品,有著不同的期待視野。學生作為個性鮮明的群體,不能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他們在音樂欣賞中的訴求,他們的審美能力、審美習慣和審美情趣,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也是必須考慮的范疇?;谥袑W生人生經歷尚淺,喜歡追求個性化的新鮮事物,在音樂教學中適量補充一些當下的音樂新形式,如流行音樂、另類音樂、獨立音樂、城市民謠乃至搖滾音樂元素,對他們所關注的音樂加以合理的引導,幫助他們辯證地對待當下的新音樂形式,并和傳統的經典音樂進行對比,進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增加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
  音樂是一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藝術,對它的解讀有著強烈的時代氣息和個人色彩。在教學中增加學生的參與度,保留他們發表個人看法的空間,可以就同一部作品,陳述自己的觀點和理由。在教學實踐中,不輕易否定的學生哪怕是錯誤的看法,引導他們發現對作品不同理解的欣賞者的主觀立場。可以在課堂甚至在考核環節增加開放式的評判體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作者、作品和不同欣賞者分析,獲得認知世界的思辨能力。
  四、結語
  中學音樂教學的種種困局,往往是忽略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本質。而接受美學理論的引入,為人們破局打開了一扇窗;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訴求,充分考慮學生的審美期待,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志飛.接受美學理倫與音樂美學中的幾個問題[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4(2).
  [2]李姝.接受美學視野中的歌劇《原野》[J].音樂探索, 2009(2).
  [3]童薇薇.接受理論在音樂教育中的啟示[J].安徽文學, 2008(6).
  作者簡介:李路莎(1978—),女,漢族,本科,中教二級,研究方向:中學音樂教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41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