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學音樂教育環境下對審美教育之淺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得到了很大改善,在教學質量與教學理念上都有顯著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學的音樂教育逐漸由單純的教育唱歌等簡單技能類教育向更高形式的審美能力教育方向靠攏,新教學大綱將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定位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當前我國中學音樂教育之審美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1.教師自身審美能力不足
我們有的教師自身審美能力不足,這導致在教學中無法將教學大綱所設計的教學內容更好地傳授給學生。原本學生是通過課程學習并參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來領略音樂的魅力,以此來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的健全人格。但由于教師自身審美能力的不足,導致這一目標難以得到實現。
2.信息傳遞的滯后
該問題存在于一些落后地區,由于生活水平不高,外界相關信息傳遞較發達地區來說緩慢,從而導致很多的教學理念是落后,一些先進的藝術理念也無法及時得到傳達,這些都影響我們的審美教育。
3.社會對審美教育的忽視與歪曲理解
這個問題與大眾審美普遍偏低有關,并且一些機構為了盈利,一味的迎合大眾審美,一些優秀的藝術作品得不到傳播。而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也接受了那些藝術性、審美性相對較低的藝術,從而導致我們的審美教育得不到更好的發展。
二、對提高審美能力教育的淺見
1.對我們的教師進行審美培訓
教師先要能培養、提高自身的藝術審美水平,一個有一定高度的音樂教師,能夠將更加具有藝術審美作用的作品教授給學生,并且不僅僅在音樂教育方面,在道德品質方面也能給學生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筆者所在單位十分注重教師在審美能力方面的建設,經常舉辦各類文藝匯演與技能比賽,藝術類教師們為了能夠更好地展現自我,也在不斷的學習,除了提高自身專業能力的同時,也在與大家的交流與比賽中取長補短,努力完善自身審美意識,還在業余時間通過大量的閱讀,豐富知識儲備量,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2.“互聯網+”時代下擴展信息獲取的方式
近年來推行的“互聯網+”,給眾多傳統行業帶來了新興的發展,筆者認為,我們的音樂教育,尤其是審美教育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將全球各地連接起來,做到資源信息共享,相互交流教學經驗與理念,通過與世界接軌,提高我們的教學方式方法,通過交換新的藝術作品,更迭審美教學中的教學教具。
目前有很多網絡教育課堂,一些學校通過網絡彼此之間互通有無,將各自在教育方面得到的信息進行交換。在藝術教育方面,通過互聯網,學生可以與其他學校的名師進行遠程學習,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藝術學科,通過網絡課堂進行學習,這樣將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改變以往過于單一的教學模式,讓教學的內容方面更加豐富多彩,以此來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更加高效。同時,我們教師也能夠通過互聯網學習更多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內容,擴寬我們的視野,將以往封閉的知識系統得以全面擴充,我們教師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前沿理念,或者獲取新的藝術形式,然后通過教師精心挑選與編排,將其帶入日常的教學課堂當中,使得教學更加多樣化,豐富藝術教育的教學內容。
3.提高審美的社會普及程度
我們的藝術不能只追求陽春白雪,也不能只追求下里巴人,我們應當二者兼顧,但必須要保證的是:藝術要與人民有一定的聯系。只有得到了來自社會大眾的支持與理解,我們的審美教育才能更好的開展。
社會普及的首要任務是提升學生家庭對于藝術審美的水平,有些學生家長可能沒有那么高的藝術審美能力,作為藝術教師可以定期開展學校的社團展演,比如筆者所組織的藝術合唱團,通過嚴格的篩選,精心的編排,定期開展展演活動,邀請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群眾來參觀,這樣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個人審美能力,同時也帶動了整體社會大眾對于高雅音樂藝術的理解程度。
還可以邀請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藝術大咖,來開展一些講座,通過進行“高雅藝術進課堂”這樣的活動,以此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三、案例分析
?。ㄒ唬┙贪?
德國藝術歌曲《鱒魚》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教師引導,掌握《鱒魚》鋼琴伴奏中的重點節奏型。引導學生感悟藝術歌曲中人聲與伴奏互為關系、和諧統一的突出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肢體體驗及學唱熟悉歌曲;通過分析歌曲的結構、創作手段及伴奏形式,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藝術歌曲的特點。
【情感與價值目標】
通過多維互動,激發學生對藝術歌曲的興趣,提升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了解音樂要素中節奏織體的變化與《鱒魚》的音樂形象刻畫的關系。
【教學難點】
如何通過學習最終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藝術歌曲的特點。
2.教學內容分析
藝術歌曲《鱒魚》寫于1817年,是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結構?!恩V魚》歌詞取材于詩人舒巴爾特的浪漫詩,借對小鱒魚不幸遭遇的同情,抒發他對自由的謳歌與向往,也表達了他對迫害者的無比憎恨和討厭,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
3.教學對象分析
初二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辨別能力,但缺乏對古典音樂的了解及學習興趣,且之前的學習中對藝術歌曲的接觸較少。因此本課所講述的重難點內容需層層遞進,引導學生通過多渠道、多手段的方法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并由此激發學生對高雅音樂的喜愛并為之打開藝術歌曲之門。
4.教學過程
【課程導入】
展示《搖籃曲》的歌詞
師:請同學們看一下這首由奧地利詩人寫的歌詞,老師給 開頭第一個音,我們一起試著把心中的旋律唱出來。
師:這首歌曲叫什么?你們知道是誰寫的嗎? 生:《搖籃曲》,舒伯特。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舒伯特的另外一首作品,我們通過這節課的探索,能不能發現舒伯特的作品有什么特點。
【新課教學】
初聽《鱒魚》,繪畫音樂形象
師:請同學們仔細聆聽德語演唱的《鱒魚》,將這首歌曲的旋律和節奏的變化,用線條或者幾何圖形表示出來。
點評畫作與音樂中所出現的形象的關系
鋼琴伴奏分析
展示第一段曲譜,教師演奏
師:現在老師彈奏歌曲第一部分的鋼琴伴奏,同學們邊聽邊把其中重復出現的節奏型找出來。
節奏創編
師:你聽到的重復最多的節奏是什么樣的?
師:請同學們開動腦筋,怎樣用你的肢體來表現這個節奏呢?
師:請創編好的同學展示
教師彈唱第一段
師:請同學們加入創編好的節奏為老師伴奏,并思考重復出現的節奏織體使音樂達到什么樣的效果?
歌曲第二段分析
師:老師彈奏第二段音樂,請同學們找出哪一些伴奏織體發生了變化?
師:這些節奏織體的變化使音樂的情緒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師:最能表現音樂緊張度的是哪一句?你們想用哪種肢體節奏來表達?
?。ǘ┓治?
從該教案我們可以看到,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高雅藝術歌曲《鱒魚》,首先,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方面注重通過親身示范與講解同步進行的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對作品有充分的認知。其次,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數字多媒體器材,活躍課堂。最后通過引導學生扮演作品中的角色,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從情境認知角度去理解作品。通過數字多媒體器材的使用對作品的曲式結構進行講解,讓學生能夠在理論角度理解作品,并且在教唱環節也能夠更好的對作品進行演唱,將音樂中的靈動與活潑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外,教師通過這種授課方式,將一門音樂課的授課形式變得更加生動,讓學生對于這類型的作品從其曲式結構到作品內涵,以及對于藝術類歌曲有了一個全新理解。這對于改善中學音樂欣賞課的授課質量而言是具有創新意義的,同時也能通過此種教學創新方法,讓學生更好的體會高雅音樂的魅力,以此來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
在教學的最后階段,教師對授課進行總結,并啟發學生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進行挖掘,教師也對作者舒伯特本人進行高度總結,并讓學生進行回答,在搶答環節上,讓學生能夠對于藝術歌曲有更深的認識。
責任編輯 邱 麗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6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