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堂之審美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審美教育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教師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教育、滲透和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初中語文教學與美育教育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育素材,教師可以將美育教育與教材內容深度融合,讓學生在字里行間發現美、鑒賞美、感悟美、追求美,讓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踐行美,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文學素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提高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語文課堂 審美教育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9.150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彪S著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深化推進,培養學生審美情操已經成為教育學界的共識。由于初中生缺乏生活閱歷,欠缺人生感悟,缺少深度審美體驗,使得他們難以獨立形成較高審美能力。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優秀文章,教師可以立足教材,字里行間說審美,運用教材引領學生發現、感知、體悟語文課文的審美內涵,在審美體驗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一、立足教材,讓學生在字里行間發現美
眾所周知,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課文,都是語言簡練、句子精美、文質俱佳的作品,我們可以在課文中體會《濟南的冬天》的秀美,《觀滄?!返膲衙篮汀独ッ鞯挠辍返娜崦溃€能感受散文的行文之美、議論文的說理之美和小說的情節之美,這就為審美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語文教師應當立足教材,引導學生在教材的字里行間中發現美、感知美,讓學生探知課文的審美意境,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蘇州園林》課堂實踐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從不同角度展現蘇州園林的“圖畫美”,讓學生在真實的圖片風景中更好地感知“蘇州園林之美”,并為學生設置問題:大家覺得蘇州園林怎么樣?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讓學生結合自身感悟進行問題討論,使學生更好地感知蘇州園林的“美”。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為學生設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更好地發現“蘇州園林之美”: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征是什么?蘇州園林美在何處?教師提供的問題引領學生善于在閱讀的基礎上品讀蘇州園林的“美”,這種美無論你站在何處,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讓人心曠神怡。比如“重巒疊嶂的假山堆疊”的藝術美、“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的自然美、“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的畫意美等等。
二、審丑教育,讓學生在字里行間鑒賞美
很多教師在進行審美教育過程中,往往只重視審美教育,而忽視了審丑教育。事實上,審丑和審美不是完全對立的,“美育”理念中既包含了審美教育也包含了審丑教育。在實際教學中,審美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而審丑教育則可以深化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在字里行間發現反面人物的“丑”,從而促使他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由此喚醒他們對“美”的追求,提升他們“美”的鑒賞能力。
三、啟發情感,讓學生在字里行間感悟美
文學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載體,只有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悟作者的思想之美,體悟作者的情感之美,才能真正理解文章內涵,提升閱讀能力,促使學生更好的發展。因此,在初中語文審美教育中,教師可以運用課文中蘊含的強烈的思想情感,啟發學生審美情感,讓學生在字里行間體驗美的形式,感知美的內涵,感悟美的價值,形成美的觀念,進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有的人》課堂實踐中,教師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更好地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課文中,出現了兩種人,這兩種人有什么區別?請你從多角度分析這兩種人的巨大差別。然后,教師引領學生在對比中發現美丑善惡的本質區別:這兩種人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人民把他摔垮”,“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人民永遠記住他”,“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這兩種人的行動存在巨大差異,“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這兩種人的動機存在明顯差異,“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通過這兩種人的對比和映襯,我們可以一針見血的認識到作者對偉大人物的贊揚與歌頌,對卑劣人物的貶低與鄙棄。那么,我們應當向哪種人學習?我們應當學習他們的什么精神?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實際進行話題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形成正確價值觀念,進而提升學生審美意識。教師通過對比分析,讓學生在字里行間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借助教學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啟發感悟。
四、組織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踐行美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目標,除了提升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文學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外,還應當讓學生在生活中踐行美育內容,使學生成為美育的踐行者,這是語文美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組織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踐行美育內容,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深化美學意識,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荷葉·母親》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母親節等節日,組織學生開展“我為母親做件小事”課外活動,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增強對母親的熱愛和感激之情;在《植樹的牧羊人》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植樹節等節日,組織學生開展“校園植樹活動”,讓學生在“靠身體力行將荒地變成沃土”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我為何而生活》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社會服務活動,比如一日交警、社區服務和志愿者服務等,使學生形成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樹立社會責任感,引領學生追求高層次的人生境界等等。
語文之美美在字里行間、美在情真意切,語文教學需要給學生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讓學生懂美、賞美、愛美。課堂就是我們審美教育的主陣地,值得我們深入實踐與研究。
參考文獻
[1]胡倩.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策略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4):100-100.doi:10.3969/j.issn.1672-1578.2010.04.06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4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