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審美教育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美術教育一直都是國內外密切關注的事情,而審美教育一直都是美術教育中的重難點。本文從學生、教師、家長三者出發,淺析小學美術審美教育,以求教于方家。
關鍵詞:小學 審美教育
一、兒童的美術審美
兒童的審美是其內在生命力的表現,審美教育應注重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小學生的年齡一般在7到13周歲,在這個年齡階段學生所畫的畫稱之為“兒童畫”。其繪畫作品不僅能反映家庭、社會,而且更能反映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狀況等等。根據國內外學者對兒童繪畫發展階段的研究,小學階段的學生一般處于以下兩個階段:
(一)圖式階段(7-9歲)
一至三年級小學生的審美活動表現為學生在描繪物體形象時,個人的表達方式逐漸成型,不再是概括、模擬物體的形狀。7-9歲的學生語言能力迅速發展,因此具有強烈的表達欲。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其整體發展中的一部分,他們將生活中接觸到的、感受到的、想表達的都體現在畫面上,具有強烈的主觀情感。學生在繪畫時能發現真實的色彩,脫離主觀用色,并用多樣化的線條來將事物完整化、圖式化。
?。ǘ憣嶋A段(10-13歲)
寫實階段不單單是對事物如實描繪的階段,這個階段學生開始將主客觀事物相結合,前期圖式階段的線條也逐漸變得寫實,他們在繪畫方式上嘗試呈現視覺概念的真實性,開始尋求對物體視覺上的感知。由于社會生活環境的影響,男女生選擇描繪對象時表達的情感也不盡相同,男生喜好的對象可能是恐龍、汽車、挖掘機等,女生喜好的對象可能是動物、玩偶等。學生在審美過程中充滿情感色彩,繪畫時的圖式性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對空間、色彩較為理性、客觀的處理,畫面也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感受。
二、小學的美術審美教育
小學是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而美術審美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來促進身心發展。審美認知、審美欣賞和審美表現都是審美教育的三大基本內容。
審美認知是審美教育的基礎,是審美欣賞的前提。“認知”即動態的認識和靜態的知識,所以審美認知意味著學生對美的認識和感受,以及教師對美術基本知識的傳授。在小學繪畫教學中,學生對對象會有不同的判斷,審美認知的重要性就在于學生可以借助美術知識來獲得審美判斷。從圖式階段到寫實階段,教師對低年級學生進行激趣的手段,而對高年級學生更多的是進行一種對對象理解與表達的手段,因此教學讓學生對審美對象的感知能力不斷增強。
審美欣賞的實現過程就是審美感受的階段。正如上文提及,社會生活環境的不同以及身心發展的不同,兒童對審美對象的感知也各有千秋,因此教師需要幫助兒童進行積極的心理活動。審美欣賞的前提是審美態度,這就需要學生把注意力傾注在審美對象的形式、結構上。所以,小學美術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將是一個問題。選擇符合學生自身生活經驗,同時又對兒童身心發展有價值的教育方式,可以借助藝術家們對對象敏銳的洞察力,包括對象的線條、色彩、構圖、空間和情感表達等,來幫助學生實現審美想象、審美理解,甚至是審美創造。
審美表現是學生用繪畫語言去表達對象的美,通過審美認知、審美欣賞,學生可以掌握線造型,運用色彩的能力也趨于成熟,呈現理性和感性的結合。學生的審美素養可以通過這一環節實現。
三、小學美術審美教育的實施
美術審美教育一直都在不斷革新,它是個體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小學美術審美教育。
?。ㄒ唬徝绖撛?
教師應具有藝術家的創造性思維,然而很多教師會希望有一個方法能夠套用到課上,而且能對學生的審美教育非常有效。可是,這樣的一種現成的甚至規范的方法是和學生不吻合的,再加上這樣一種方法形成的結果才是教師最想要的。但正相反,兒童發展是要看過程,這個過程作用于兒童的身心發展并且是要健康的。所以如今越來越多的學校、家長給孩子報名各種各樣的比賽,并且希望孩子能夠獲獎,這其實看中的都是結果。
教師教學生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在真正的美術審美教育中,教師應該是隨機應變的,學生是自由的。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應依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給予不同的評價,教學場所也不僅是局限在教室,也可進行寫生,讓學生親近自然,感知自然的美,打破學生腦海中固有的“程式化”內容。
很多時候不應該是老師教學生,而應該是學生教老師。教師作為經歷了社會知識系統的成人,所教授的知識系統對于孩子來說是不適用的,如果按傳統的方法去教,極大程度上是抑制了學生的創造性,因為他們只會在教師的限定的某一個方向去發展。比如,教師上課前需要備課,整節課是關于什么主題,然后教師要教授怎么畫等等,這實際上是與兒童美術審美教育相違背的。因為小學生的開放性或創造性能力是不可預估的,這是設定備課主題、方法等遠不能達到的,所以教師要給予學生自由的創作氛圍。
?。ǘ徝琅c應試
說到兒童畫,成人的腦海里浮現的就是四分之一個太陽、一棵蘋果樹長著笑瞇瞇的眼睛等這樣一類簡筆畫,這樣的畫面家長會覺得孩子涂得很均勻、構圖很飽滿、色彩很鮮艷,可這樣的畫卻是“程式化的”。因為它是不經過細心觀察生活僅憑腦海里的記憶畫出來的。想要扭轉這種教育現狀,雖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注意到并改變,但家長、社會群體也應與時俱進,支持教師的工作,不然這樣的審美一旦形成,單憑教師一己之力也難扭轉過來。
而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該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美術,帶著孩子親身感悟生活。因為“程式化”的產生多是因為應試教育的影響,應試不僅存在于初高中學生階段,小學美術教育也受其影響,教師和家長帶著考試的模式去教授學生,學校似乎變成了一所加工廠,學生都是一個模型出來的?,F在社會提倡學生全面發展,其實更是一種平衡的發展,家長和教師應該首當其沖,打破應試的枷鎖,帶學生走進自然,真正發現、欣賞自然,讓學生敢于流露內心真實的情感。
參考文獻
[1]王亞維,鄒萍.關于兒童繪畫發展綜述[J].教育教學論壇,2019,3(13).
[2]方放.基于審美素養的小學繪畫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62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