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教育,源于熱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比如閱讀、旅行、看展覽、聽音樂會。浪費得起時間、金錢和精力,才有可能領會藝術與生活之美。
多年的審美教育缺失之后,如今家長們意識到了藝術教育對孩子們是一件人生大事。
家長們努力賺錢,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參加美術班、鋼琴課、舞蹈課、美術課、小小主持人節目、藝術夏令營……
花很多錢就能讓孩子獲得藝術修養么?欣賞藝術只是有錢人的消遣?當然不是。
富人越來越多了,但為什么大家笑話他們土豪、土酷?而那些普通人家的心靈手巧的姑娘,用超市里買的衣服,都可以搭配出一身的賞心悅目?所以說審美和有沒有錢沒有關系,它屬于那些敏感善意的心靈,屬于熱愛生活的、善于發現美、始終追求美的人們。
在歐洲,貴族喜歡讓孩子們學習藝術,貴族的城堡、鄉村別墅大多就是建筑藝術品,他們偏愛古典藝術,相比游艇聚會,更喜歡帶孩子去看歷史遺跡,做無用的藝術研究,因為那些純粹的、無功利的學習,可以讓孩子們真正體會藝術中豐盛的美感。
對于成功者來說,最貴的是時間,他們沒有時間學藝術。所以吳曉波老師提倡,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比如閱讀、旅行、看展覽、聽音樂會。浪費得起時間、金錢和精力,才有可能領會藝術與生活之美。
那些審美教育的課程,確實如大家所見,都是付費的知識,都是干貨、硬貨。專家們把有用的知識總結起來告知大家,這樣的學習確實方便快捷了,但有很多問題,學完之后,知識都還只是知識,我們最多增加了一些談資,知道如何跟人談論藝術,談論古典音樂,知道如何裝得更高級。但這其實一點也不高級。
我們了解了一幅名畫、一首名曲的知識之后,是否真的懂得它的美?是否真的因為它更熱愛這個世界?
聽幾堂藝術課,聽幾場音樂會,就能夠培養一個人的美感么?當然不可能。一個人對美的感覺,需要日積月累,有學有悟,急不來。即便大師也一樣。柴可夫斯基從小對旋律異常敏感,常常為一支旋律流淚失眠,后來他成為旋律大師;還有古代的孔子,因為聽了齊國的韶樂,回家之后反復回味它的典雅,竟三個月忘了肉味。
他們的一切有所得,源自熱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4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