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離不開源于生活的體驗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假期里,一對母女帶著一篇習作找我點評孩子的作文。母親誠懇地求助,小姑娘亦是仰頭望著我一臉期待。
這是一篇四年級的命題作文——“生活趣事”,孩子的行文段落清晰,語言流暢,也不乏細膩的情節描寫,乍一看,還真是一篇不錯的文章?!澳茉偌氉x一下,然后說說自己的看法嗎?”我這樣建議母親。她低聲地讀了起來,又微微皺了皺眉:“我也挑不出來什么具體的毛病,但又總覺得好像哪里不太對勁?!?
文章確實“很不對勁”。圍繞“趣”字,孩子寫了三件鮮活靈動的事。只是,這些事,統統與她的生活經歷無關,全是在電視里看到某某劇情某某節目后刻意揀選出的“有趣”。把孩子“趣事”的來源點明,無需更多評析,母親便恍然大悟:作文里,女兒沒提一點兒自己的生活經歷,換句話說,她的生活體驗是極其貧乏的……
這個孩子習作中出現的問題絕不是一個特例。這兩年我一直在做與閱讀寫作相關的公益推廣活動,接觸了大量中小學生作文,也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有了相對敏銳的捕捉:記敘文空洞浮夸,千篇一律搬用大同小異的故事;說明文多停于浮表的描述,鮮有深入的研究;議論文常用華麗的語句堆砌空洞的感慨,卻缺乏有說服力的事例及論據支撐……這些,看似是寫作的教學環節出了問題,其實,最終根源是寫作教學和生活遠遠地脫了節。
素質教育一直呼聲震天,可拋下一切只追求分數的風氣卻愈演愈烈;研學游學之風大肆興起,可孩子連身邊的一草一木都難以辨識;我們一邊感嘆著學生實踐能力的欠缺,一邊妄想以書本知識灌輸和空洞說教來改變……教育只在高空里對孩子的成長指手畫腳,卻從不肯把他們放在真實的生活中,讓他們實實在在地去碰觸體驗。
美國有一所被譽為教育界傳奇的瑟谷學校,沒有班級,沒有課程,沒有考試,甚至連老師也沒有,在那里,只有能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幫助的工作人員。孩子們都在做什么呢?躲在樹叢里捉迷藏,爬到山毛櫸樹上聊天,去池塘邊釣魚或研究水中生物,開著自己組裝的“豪車”到公路上找尋動物尸體做解剖,到野外生火烤玉米吃……這些也可以是一個孩子在教育中鮮活的成長經歷。
成年后瑟谷的學生會怎么樣呢?持續的追蹤調查發現:無論進入高等學府深造還是因為興趣愛好開始工作的畢業生,他們的創造力和承受挑戰的能力明顯高于常人。他們懂得合作,敢于追求幸福,時刻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什么時候做,怎樣做。辦學人丹尼爾·格林伯格最感自豪的是,每個孩子在學校里都被視為獨立的、有責任感的個體,他們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學習思考倫理問題,學習專心致志,學習在不斷嘗試中享受成功的喜悅,也學習在不斷失敗后的更多樣嘗試。
生活即學習。源于生活的真實體驗是最有效的教科書,最鮮活的營養供給站!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 虹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0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