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幼兒 回歸幼兒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孩子的精神,在游戲中孩子是快樂的、游戲有利于美的創造力的發展,幼兒可以在游戲的構思中進行美的創造。近年來,我園開展了本土民間美術融入游戲化課程的研究,我們根據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自主從本地民間美術中選題,自主挖掘資源,自主設計活動方案,自主呈現作品。通過一系列活動,幼兒的自主創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關鍵詞:本土;民間美術;游戲化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7-019-2
我園在開展《本土民間美術融入游戲化課程的研究》中,積極開發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幼兒參與了課題研究的全過程,提高了幼兒自主學習能力。
一、“你知道藍印花布嗎”:我們的選題誕生記
木瀆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鎮,每當春秋季節來臨,古鎮熱鬧非凡,周末幼兒會在父母的帶領下游覽古鎮,領略古鎮的美好風光。古鎮的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各種手工藝品都深深的吸引著他們。每當幼兒周一回到園內,都會帶一些木瀆特產和同伴們分享,課間還會聚在一起邊吃邊聊“木瀆街上的東西真多,我看到了好多扇子上畫的畫,真漂亮?!薄拔铱匆娨患业昀锒际撬{色布做的包、衣服和裙子,花紋好漂亮好特別,老板說這叫藍衣花布,是我們木瀆的特色?!薄笆裁词撬{印花布???”“我看到一個老爺爺店里都是用竹子編的東西?!薄?,孩個個神采飛揚,對這些民間特產充滿了好奇。
通過調查發現:幼兒對泥塑、印染、編織、扇畫等幾類物品特別感興趣,但知識面微乎其微,因此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我園初步把課題的具體內容設置在此。為了更有效更科學開展我園課題,我園進行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搜索,了解同行在這方面的研究深度和寬度,從而來研討、確立我園選題的側重點。我們選擇的主題既滿足了幼兒的需求,又通過把這些慢慢被人遺忘、慢慢淡出社會舞臺的木瀆文化引入幼兒生活中,讓幼兒感受到木瀆民間美術魅力的同時提升美術素養和審美能力。
二、“我能在扇子上畫畫嗎”:我們的方案出爐記
幼兒在課間一邊欣賞著帶來的成品,一邊聊著:“扇子上的畫畫好漂亮哦,我也好想來畫一畫”“那個小泥人好可愛哦,我們能用橡皮泥來捏一捏嗎”“那個老爺爺編的籃子真好看,如果我也會編那就好了”……幼兒之間的談話已不是單一的喜歡,他們想自己動手操作嘗試,也想制作出漂亮的作品。
為了順應、滿足幼兒的急需,我園子課題組通過上網收集和閱覽書本的方式大量收集了古鎮文化史,并根據幼兒的興趣,選取了編織、泥塑、扇畫、印染作為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根據三個年齡段幼兒不同的發展特點,我們分別預設了三個適合年齡段的子課題,三個子課題組長帶領組員進行課題的實踐研討活動,分別預設了課題具體實施內容和方法,如通過集體教學活動、環境創設、游戲、日常生活等一日活動的方式融入課題內容,讓幼兒在感知美的基礎上表現和創造美。我們深知若要完善課題的開展,單憑一己之力有些微弱,我們需要家長和社會的大力支持。因此我們把家園配合和社會支持重點納入預設方案中,通過家長開放日和家委會讓家長了解我園的課題,重點了解開展這個課題的對幼兒的價值是什么,讓家長重視配合我園的系列活動。在社會方面我們根據課題需要尋找資源,讓老師和幼兒能夠零距離的接觸這些文化,讓我園幼兒更深入地了解古鎮木瀆文化、更有效、更靈動地來表現美、創造美。最終,這一系列方案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慢慢成形了。
三、“我帶的小泥人可以放在哪里呢”:我們的資源創生記
1.自創課題環境
幼兒在游覽古鎮時主動收集了一些藝術作品,如:藍印花布的包、竹編的籃子、畫有古典美女的團扇,他們帶來后一起問我“我帶的小泥人放在哪里好看呢”“我的藍印花布放在哪里呢”……于是我反問幼兒“對呀,放在哪里呢,你們自己想想”。我運用反問的方式把問題拋給幼兒,給予幼兒自主創設環境的權力和機會,這是自由自主的真正體現,于是幼兒就根據班級和園內環境特點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大家通過討論投票的方式選擇了合理布局的方法,分別在園內大環境和班級環境中進行了巧妙的展示,創設一個充滿課題氣息的環境,滿足幼兒內心的需求,豐富幼兒的感知經驗,在這其中老師只是一個觀察者、合作者和引領者,因此這個過程幼兒是愉悅的。如:大班組在大環境走廊里運用kt板制作了扇形和長方形的底板,在這些背景中展示了有關編織和扇畫方面的知識、幼兒帶來的作品以及相關的民間藝人介紹。中班組的子課題是泥塑,幼兒帶來了買的泥人、泥房子等,展示在走廊里,中班組老師們運用文字和圖片制作了介紹泥塑的墻面。小班組的子課題是印染,老師們首先在班級中布置了運用輔助材料的背景,而后吧收集的印染作品巧妙的展示在其中,如印染的包、傘、衣服等,讓幼兒對印染在視覺上有豐富的感知。
2.實踐預設內容
當幼兒慢慢對民間美術有所了解、興趣在慢慢升溫中,各年級組根據預設的子課題內容和計劃通過社會、日常談話的形式讓幼兒感知美,通過美術和區角活動的形式讓幼兒表現美、創造美,在實踐中檢驗預設內容的可行性。實施過程中老師密切關注幼兒的反饋,每次活動后老師們通過教研會議紛紛提出自己在活動中的困惑,根據實踐情況進行及時的匯總、分析、解惑,驗證預設的內容目標方法是否符合幼兒實際情況,一起研討修改方案和策略,制定更適合幼兒能力水平的新方案。如:小班的印染其中一個內容是扎染,由于孩子不會扎,因此原有的方案就不能成立,經過研討先進行滴染和印染,扎染準備在中班進行嘗試;又如中班上學期的泥塑臉譜,在實踐過程中發現中班幼兒不能很好的來表現這一內容,可見幼兒的能力還沒有到達這一層次,預設的內容難度過大;大班的扇畫臉譜不合適在扇子上表現。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預設內容一定要經過實踐驗證才能正式推廣,因此調整是必然的過程。
3.資料歸類成冊
在開展課題的同時,我園老師能夠及時、詳細的將資料歸類,每個年級組建立了相關的文件夾,每位老師都按目錄放入了相關資料,如:課題詳細計劃、課題課計劃和教案、課題調查表、課題課反思和活動照片、會議記錄、課題個案分析、課題文章、課題小結等,資料越來越完善,慢慢形成了一套系統框架,這是提升老師科研能力的必要過程,同時這也是檢驗我園課題開展成效的資料檔案。
四、“我做的小泥人可以放在哪里”:我們的作品呈現記
在課題開始初,幼兒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布置了富有本土氣息的環境,只要踏入園內大家就如同來到了我們古老的木瀆,感受到古典的氣息,幼兒為之歡呼雀躍,因為這是他們自己布置的環境。那制作的作品可以放在哪里呢?幼兒問“老師,我們做的小泥人可以放在哪里呢?”“老師,我們印染的手帕放在哪里呢”“我想放在走廊里,我想放在……”我們把主動權繼續交給幼兒,于是老師帶領幼兒一起觀察園內、班級環境,鼓勵幼兒一起商量最佳擺放之地和呈現方式,我們相信每個幼兒都是天然的設計師,相信每個幼兒都有這樣的能力,因此我們大膽嘗試這樣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會傾聽幼兒的心聲,同時也會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給予一些參考,讓每個幼兒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由于作品豐富,因此園內和班級可利用的角落幼兒都充分運用了,展示的方法巧妙生動,效果甚佳,同時幼兒還把作品運用到游戲中當做擺設或物品進行買賣,讓作品得到充分的運用。
幼兒在觀察園內和班級后自主設計了布置圖,通過研討各自的設計后采用舉手表決的方法確定了作品展示的方法和場所。如:編織的網袋、手鏈、漁網、扇畫都巧妙展示在走廊內,當你步入長廊交相輝映所創設的環境讓你忍不住停下欣賞片刻。園內大廳呈現的是泥塑親子作品:小橋流水、鴛鴦戲水、亭臺樓閣,一幅幅生動有趣的畫面讓你目不暇接,泥塑花瓶里插上了印染制作成的花朵,展現方式靈動巧妙,你會情不自禁為他們點贊。班級內印染制作的花朵布置在樹枝上、制作成雨傘布置在走廊里、蝴蝶飛在活動室、花裙子展示在墻上等等,給班級點亮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總之,運用游戲的形式貫穿于美術教學活動,始終是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與學習特點,也有利于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更培養了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對美術的興趣,也將為幼兒其他知識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51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