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源于生活歸于生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兒童的生活是品德課程的基礎,開展此類活動課程時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促使其形成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正向品質。小學品德教師需在其所有教學過程中全面滲透生活內容,激發學生的潛在學習能力,進而促使品德教學課堂更具活力。
  關鍵詞:小學品德課程;生活;資源開發
  一、尋找與生活的對接點
  學生的生活不僅是該項學科處于新課標時的基礎教學內容,也是其綜合性課程開展的前提條件,借此促使學生的生活有效對接課堂教學。生活是品德的來源,且生活的各個角落都可與其產生聯系。盡管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但是,每個學生都具備差異性的生活環境和經歷,致使其呈現出不同的個性。如果教師充分發揮自身在該項學科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促使學生能從教學內容中尋找出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就可將其準確聯系到教學要求中的品德內容,進而推動其課堂教學獲取最大化的教學效果。因為教學內容最貼近學生的生活,換言之,該項課堂教學內容的源頭就是生活,然后再在生活中運用小學生所學的知識,促使其與生活之間密切聯系。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讓學生多收集與“自己家”有關的生活素材。
  比如,“自己家里有幾口人?自己的家庭成員分別有哪些?每個家庭成員喜歡什么、討厭什么”,諸如此類?;诖?,教材、課堂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進而最大限度地促使學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家庭情況,不僅有利于良好發展家庭當中的親情關系,也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促使其積極地去發現家庭中的新鮮事、有趣事。實際上,當“生活”的大門向學生敞開,融入學生的個人世界時,在此過程中就可最大程度凸顯該項課程的教學價值。
  二、活動感悟,豐富小學生的生活體驗
  當學生開始認知、體驗和感悟生活時,就會從社會性的角度發展自身品德,而對于教師而言,應該在自身的教學設計環節中有效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確保學生的生活體驗、教學活動更加多樣化[1]。只有通過活動方式開展該項學科的教學過程,并細致化設計活動流程,鼓勵學生自發性地參與、探索、思考和實踐,才能推動其內心的道德情感得以萌發和宣泄,從實際的角度認知和體驗道德。
  1.模擬生活場景
  “生活事件”或者“生活場景”是此類教學活動的原型,其設計過程中應該重點考慮學生的喜愛和熟悉程度。教師聯系學生生活的同時對其進行拓展,可運用游戲或主題活動承擔主要教學內容,在活動氛圍中可對真實生活進行模擬,并對學生設置道德難關,促使其勇于探究?;诖?,學生自身不僅可對生活的過程產生感悟、體驗,還可確保其自發性地去建立道德認知結構。經過這次活動,學生在模擬的過程中再次還原生活,借此可以培養、熏陶其價值判斷、情感,進而發展其品德[2]。
  教師可針對教材內容設計活動流程,讓學生分別扮演“主人”“客人”等角色,然后精心設計有關的做客環節,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中,真實感受活動氛圍的同時也能提升學生自身的做客技巧?;顒咏Y束后,學生可首先針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評價和互相評價,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點,然后再通過教師的點評增強其自身的責任感并培養相關品德。此類模擬活動課縮短了與學生日常生活間的距離,讓學生自發性地在其中進行參與、體會,進而促使其自身受到教育。
  2.深化生活體驗
  當小學生處于新課標的課堂學習過程中時,該學科教師務必要在學習過程中密切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環境和自身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中學習生活,然后將彼此的交流建立于自發性的觀察、調查、了解的基礎上,提升他們的認知領域,深度凸顯其本身的體驗和經驗[3],進而促使其生活能力得以提升。理論聯系實際可提高該學科的教學效率,而不斷挖掘教材以外的生活知識,可優化其教育效果和質量。
  三、品德教學內容生活化
  1.鏈接時事熱點,搭建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橋梁
  教師在此類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重點突出自身的引導作用,借此促使學生在生活中長期持以關心態度,并將其知識的來源定位于靈動的生活事件中,進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4]。比如,在學習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四課中的《網絡連接你我他》時,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明確感知網絡陷阱的危害,借此提升其對此類陷阱的“防火墻”思想意識。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后對相關的新聞資料進行收集,促使他們更多地發現青少年在其中遭受的負面影響。同時,教師也可在其課堂教學過程中播放有關的網絡陷阱視頻,然后鼓勵學生自行討論交流,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表述能力和思辨能力,培養其對于社會時事的關注意識,還能最大限度地在其腦海中鞏固關于網絡陷阱的防范觀念和方法。
  2.注重課堂生成、構建開放化的課堂教學環節
  比如,學習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課《自畫像》風采展示時、教師鼓勵學生積極上臺表演,但是,部分學生在其表演過程中呈現出不知所措的狀態,致使講臺下的部分學生開始起哄,臺上的學生也變得更加沒有自信。此時,教師可安排學生展開討論:是不是不表演就說明臺上的同學沒有任何特長可言呢?通過討論,學生就可發起思考。基于此,教師再讓臺上的學生說說自己擅長的方面,如朗誦、空間收納、家務事等。待學生具備正向認知之后,教師就可對其陳述道理:在當今的社會中,很多人員并沒有在各行各業中發光發熱,但是卻仍舊通過自身的所長促使其生活更具意義。實際上,在本案例中,教師對學生沿用的是平鋪思想,借此開啟學生的認識,此類思想可直觀展現生活的真實性,提升學生的認知需求,并促使生活充當學生教育的發言人,自然而然地提升教學的可信度,進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其教育價值。
  四、結語
  品德教師教學中除組織、引導、配合學生學習知識外,其更應該注重提升該項課程生活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程度,應借由生活作為教學的源頭,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對生活進行觀察,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確保其體驗和研究過程中專注運用自身情感及方式,做生活的主人。同時,對于教師而言,其通過生活中的教學素材可相對性地提升自身的教學效果,并促使學生拉近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間的距離,這樣做不僅可激發生活的“源頭活水”作用,還能促使該學科的教學課堂更具活力。
  參考文獻:
  [1]施曉靜.教學源于生活——新課程標準視角下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7  (57):156.
  [2]陳碧洪.讓孩子與生活共舞——淺談《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2017(31):59-60.
  [3]陳華彬.巧用生活策略培育生活智慧——小學《品德與社會》歷史題材生活化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2017(2):93.
  [4]洪浩.聯系生活實際,提升品德素養——談如何實現小學品德教學的生活化[J].遼寧教育,2017 (12):75-76.
  作者簡介:徐玉(1990—),女,江蘇常州人,中小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道德與法治。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662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