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影·印生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教育部門在不斷地探索小學文化教育、德育和美育如何有機結合。我國的素質教育一直倡導將小學文化教育、德育和美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革新和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在網絡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視覺傳播與交流方式的轉變,理解、掌握攝影語言與運用攝影技術在促進學生各方面的成長效果顯著。攝影教育應積極滲透到小學教育中,成為輔助與提高課程教學的重要育人手段并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與藝術素養。近些年,沿承著中國“照相機之父”鄒伯奇開拓精神的XX小學,繼續把攝影這門藝術傳承下去。攝影藝術特色教學在XX校園開展得如火如荼,師生家長的攝影造詣都在不斷的提高,有一個質的飛躍。本文講述XX小學在攝影特色教學與版畫校本課程相結合的道路中探索、前進的歷程與各種感悟。
  【關鍵詞】小學攝影;影·印生活;版畫結合;手機攝影
  一、攝影在學校德育和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攝影,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不用深入嚴格地學習素描,只要輕輕地一按快門,照片即出來,尤其是時下最流行的手機攝影更是方便快捷,拍攝不滿意的還能重拍和簡單地圖像編輯。我們現代人的現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人們在各式各樣工作生活中,就像工作、學習、娛樂、社區活動等,攝影提取素材特別方便。尤其是在小學生的眼中,與成人不同的視覺與思考方式,拍攝出來的作品更為奇妙具有童趣。選擇攝影藝術特色教學與美術版畫校本課程融合作為推進本校的課程教學、以美育代說教的一個重要手段,從而不斷提升學生學習與生活中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攝影是一種很好的社會教育形式
  1.以美育代替說教是適應教育發展潮流,而攝影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大勢所趨。因為攝影圖像的真實性,它的可信程度往往較高,學生受到的教育比其他教學方式更直接跟有效,鮮活生動的攝影藝術教育有助于學生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與培養。課堂內小學生們通過對攝影作品品味欣賞,學習拍攝的技巧。然后學生可以獨自或在教師家長的輔導下去拍攝,并對學生正確觀察認識社會進行循循善誘,用學生手中的相機去發現和捕捉社會的閃光點,歌頌社會的真善美,鞭笞社會的虛偽與丑陋。如,我校為了讓學生關注家鄉的風貌與城市建設的變遷,多次組織學生到校園內外進行拍攝創作活動。讓學生切身體味社會人文風貌與身邊環境微妙的變化并進行生動、深刻、有效的公民教育,令其明了自己作為“社會公民”肩負的責任與義務。
  2.攝影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人格,樹立正確三觀提升審美
  學生在對攝影作品進行鑒賞時,在認識世間美的同時,不自覺地也會吸收到美的內涵,進而學習美,在舉手投足之間散發美。在攝影實踐創作中,學生深入生活,回歸自然、回歸社會,遠離網絡虛幻游戲的煩擾荼毒,不斷受到美的影響,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升華思想境界,提高人的素質。自然而言,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審美價值觀就不會走歪。
  3.有助于開發學生IQ
  智商(英語:IQ),智力表現多個方面,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分析判斷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推理能力等。攝影是一門需要運用IQ的學科,拍攝出一張有水平的照片,需要攝影者有很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并且需要攝影者了解光學、電子、化學、時事、藝術、信息技術等領域的知識。在學生輕輕一按快門直至做出一張滿意作品是需要知識沉淀與時間的歷練。在拍攝的一系列流程下來,學生的觀察、思考、想象、組織、表達、計劃、適應、合作、協調、獨立工作等能力在不斷提高。
  4.攝影有助于磨練學生的EQ
  情商(英語:EQ),“情緒智商”的簡稱。它是一個人自我情緒管理以及管理他人情緒的能力指數。情商較高的人,通常有較健康的情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F今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弘揚個性,發展能力”,健全的個性取決于心理素質的提高,而攝影有助于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
  “無限風光在險峰。”攝影需要堅韌不拔的意志與不畏艱難的堅持。常常為了拍出一張好照片的信念,不管日曬雨淋、冷熱風霜依然背著相機迎難而上地拍攝,從中培養出學生吃苦耐勞的的心理素質。在集體創作中,要拍出好作品就離不開學生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學習溝通和交流,自我表達能力與自我情緒的管理等到訓練,提升學生的EQ。讓學生學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增強其心理適應能力,提高學習能力,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各種壓力和挑戰,健康快樂地學習、生活,積極主動地獲取優良的學習成績和技能。
  5.攝影有助于學生融入社區生活
  瑞典的一位教育家說:“您的孩子屬于全世界。”是的,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他就受到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各種攝影活動可以鼓勵學生從“宅”中走出來,融入社區的生活,見識到除學校知識和家庭生活以外的世界,促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交流,加強溝通,增進睦鄰和睦,促進文明城市創建,構建和諧社會。
  三、XX小學攝影藝術特色進課堂,攝影普及從小學起步
  1.我校攝影特色教學課程構建了一個開放融合的課堂,將學科、自然、社會等多方面之間融合。在每周的攝影課上,我們會通過擺例子、挖故事、品內涵、學技術的上課模式,讓學生在鑒賞攝影作品的同時學到各種攝影技巧。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攝影課起初推廣時,學校的大多數學生與家長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沒有多大的精力投入。認為攝影只是一種新興玩意,學生都是三分鐘熱度,但后來在學校、老師的積極推廣,學生從實踐中真正感受到學習攝影的趣味,便主動拿起手中的相機記錄生活中的點滴。學生的身心變化亦感染到家長參與到攝影活動中來,親子攝影收獲倍增。
  2.每個假期都進行生活科技調查和社會實踐采風活動。不少家長就沖著學校的攝影特色教育帶著孩子慕名而來。有些父母說學生從小學習攝影,學生在起跑線上就先踏出一大步。
  課堂與課外作業模式的結合,使攝影更加深入人心、生動活潑。在課堂上普及的技術知識使學生對攝影有了更多的了解,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使學生對攝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動手能力。在拍攝實踐中,教師不僅要對攝影知識的掌握,還要會運用自身廣博的科學知識來引導學生,讓學生在攝影與其他知識間融會貫通,學會自己發現問題并從多渠道尋找答案。例如,拍攝主題為一種花卉,要會引導孩子學習花卉的種屬、外形顏色、生長條件、習性,藥用價值等,學生的多方面素養漸漸地到提升。   3.熏陶在“影·印生活”的濃濃藝術氣息中
  為了推廣普及攝影特色教學,學校在每個班級都設立了一個攝影角來展示學生的優秀攝影作品。定期邀請專家進行全校講座;舉辦大型攝影課;舉辦各種形式的攝影比賽和展覽,例如,各種節慶和大型活動都會有意引導學生開展攝影活動,善于抓住身邊的動人的點滴。在美術課上,攝影也被用作補充課程。與學校版畫校本課程相結合進行深化教學。學校以“影·印生活”為課題,把學生的攝影作品以版畫的形式進行二次創作,提高學生對美的深度與廣度的認識,將攝影與版畫創作題材、創作方式互為融合、互相輝映。在每年海北共同體藝術展演與南海區、大瀝鎮的各項藝術比賽中都有相應的攝影與版畫結合的作品展示并取得較好的成績。
  四、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攝影活動在XX小學校園內外開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時,也面臨著不少難題。開設攝影課程有三大困難。
  一是令人頭疼的專業攝影器材與相關材料昂貴的費用。爭取家長與社會的支持成了學校與家委會的重要工作。為了解決上述的困難我們還開發了手機攝影的相關課程,發揮手機便攜、操作簡單、分享方便,還有豐富的后期處理APP資源讓你可以自由玩轉照片,增加無限創意。以手機攝影定格我們生活中的更多美好的瞬間,綻放XX小學的滿園春色。
  二是開展兒童攝影活動,不同于成人的自主性自律性,有組織有計劃的引導是活動順利進行的必要保證。針對專業攝影師資力量短缺問題,我校有見及此,邀請了專業人士對本校攝影教師開展各種攝影課程的培訓,讓老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發揮教師的“啟蒙作用”。目前,學校攝影教師主要是由志愿者攝影師、美術教師、信息技術教師擔任。近些年,我校多次舉行校內教師攝影講座,教師攝影培訓班,校內外采風與教師攝影比賽等方式,提高學校老師攝影技術與造詣。
  三是有部分家長與校外人士認為,在升學率導向之下,在小學開展攝影教育,還必須得到相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家長等的支持。如果擔心加重負擔,或者沒有相應投入,開設攝影課的作用會打折扣,也容易淪為邊緣課程,最終流于形式。
  我們常教導孩子:攝影,真的不應該只是一種記錄形式,而是形成一種素養,形成一種信念。我們不要求學生走出校門后的攝影技術有多專精都能拍出優秀的作品,而是能掌握基本的攝影技術,能真實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體現出自己的觀點。在攝影中熏陶感受社會的脈搏,感受人間的真情,感受生命的活力,感受未來的憧憬。希望XX小學繼續沿承著中國“照相機之父”鄒伯奇的開拓精神,把攝影這門藝術傳承與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董靚,劉永明.讓攝影教育走進中小學課堂[M].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2]劉永明.重視攝影在學校教育和輔助課程教學中的作用[J].世界教育信息,2012.
  [3]教育部.藝術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4]常豐威,劉永明.藝術考級應利用社會文化資源[S].中國文化報,20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947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