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活,觀察生活,習得語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習作教學始終是教師和學生為之困擾的難題,因為學生缺少觀察意識和觀察方法,沒有養成觀察習慣,還有對生活觀察積累的匱乏,導致習作難的現狀。結合習作教學的實踐探究,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生活的觀察者,關注生活,觀察生活,習得語言,解決習作難的問題。
關鍵詞:習作 觀察 積累 語言的構建和運用
關于小學習作教學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巨大而系統工程。而此工程關乎語文核心素養中語言的構建和運用能力的培養。不敢言在習作教學的探索中做到了“衣帶漸寬總不悔”,但在多年的實踐探究反思中,逐步悟得其中點滴要義,結合多年習作教學的幾點嘗試和心得,小議如何在習作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觀察生活,習得語言。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學會觀察
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于一部分學生來說完成習作可謂是一件苦事、難事。很多學生為此患上了“作文焦慮癥”。其中“無話可說”和“言之無物”是他們害怕習作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四季變化皆可入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大千世界有寫不盡的人、事、物、景,然而學生往往視而不見,充而不聞,過而不留,導致習作中無話可說,無事可寫,這與他們不善于觀察生活有著直接的關系。那么作為教師我們就要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提高觀察的能力。引導學生做一個生活中“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細心觀察,發現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樂于表達。
為了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我在執教《觀察與描述》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首先播放《高山流水》,之后講解這段音樂的創作過程:此曲是春秋時期著名琴師俞伯牙所作,當年俞伯牙置身于海島之上,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置身于高聳入云的山峰之中,那驚濤駭浪、陣陣松濤,使俞伯牙激動地歡呼起來。這真山真水大自然中的一切給俞伯牙帶來了創作的靈感。于是才有了今天這余音裊裊的《高山流水》。故事使學生明白: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同學們要想寫好習作,首先就要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關注生活的人,我們要學會調動全身的各種感官去觀察。要學會眼觀、耳聽、鼻聞、口嘗、手觸、心想、還要會要會神思,不但要觀察到,還要在腦際中展開豐富的想象。
那么,怎么觀察生活呢?觀察生活就要盡量做到準確、細致、透徹,不要走馬觀花。魯迅先生說:“對于任何事物,必須觀察準確、透徹,才好下筆。”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有目的的選擇,有重點、有序地觀察,學會運用各種感覺器官多角度、多方面的觀察,又要做到細致入微,與眾不同。努力實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觀察的最高境界。如寫一個熟悉的人,首先就要確定觀察的對象,觀察人物的外貿、衣著、舉止、言談、內心活動等,以防“身在此山中”,“不識真面目”。在寫人這一習作教學中,以班中有名的小邋遢為觀察和描寫對象,引導學生細致全面的觀察,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細致觀察到:他身材矮小和略顯臃腫;平時衣著不拘小節;吃飯時匆忙而貪吃的吃相;飯后書桌猶如戰場;衣襟上的油漬、嘴角的飯粒;書包的雜亂、書桌的無序、地面的雜物……在細致全面觀察的基礎上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再如關于小動物的描寫是學生們非常喜歡的,但有一部分學生的習作中卻只有淺淡描述,其根本原因是缺少細致而深入的觀察。為了更好更直觀地指導學生觀察小動物,我把幾只蝸牛帶到班級,和孩子們共同飼養、照顧和觀察。每逢雙休日就輪流讓學生帶到家中細心觀察,近距離接觸。因為近距離長時間的親密接觸,學生們擁有了豐富的觀察體驗,筆下的小動物更加鮮活和形象。其中一個學生在習作中寫道:別看他們幾個長得猶如孿生兄弟,可是性格脾氣卻不相同。你瞧,那只最大的一只,每次吃完一定躲到角落里睡大覺。而另外一只特別喜歡外面的世界,經常看到它緩慢地爬到天窗張望。
在習作教學中為學生樹立觀察的意識,指導觀察方法,并逐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的習作方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二、學會積累,習得語言
小學階段我們把學生書面的語言表達稱為“習作”,那么何為“習”?“習”是會意字,與鳥飛有關,本義為小鳥反復試飛。那么習作也就是學過后再溫熟,反復地練習和鉆研,使之熟練。習作亦如同“采蜜”,飛翔于高山平原,嗅得百般嬌紅,方得甘醇如美的蜜汁糖漿,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廣闊的生活天地,時時觀察,處處留心。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堅持認真完成每日的百字日記,記每日所見所聞。鼓勵學生把自己想寫的內容訴諸筆端,堅定習作信心,加強習作意志力的培養。葉老針對學生習得小文的過程也曾強調:“大凡傳授技能知識,講說一遍,指點一番只是個開始而不是終結,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人身上生根,習慣成自然,再不會離譜走樣,那才是終結”。這就是說寫作知識和方法要想真正轉化為學生能力,還需要學生反復刻苦的實踐。在小練筆中要求學生盡量做到“知之盡量詳,識之盡量真,思之盡量明。”哪怕只是一兩句話,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就會使自己所寫的日記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逐步形成精彩文章的“雛形”。如此習作豈會再成為學生心中的愁?
踏歌而行,踏雪尋梅,在習作教學的研究和實踐中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習作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弊鳛樯畹淖x者,愿我們和孩子們一同用心去采擷生活中的點滴,不做多愁善感的人,苦惱于習作教學而要做一個多思善感的人,引領學生寫下獨一無二的對生活對成長的感觸。
參考文獻
[1][德]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崔巒.身為語文教師,你必須要知道的核心素養和語文學科素養[OL].2017-07-24.
[3]施林.童心燦爛文思飛揚[OL].2010-06-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67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