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性表達:言語習得的新視角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習得語言,還要讓學生學會智性表達,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品味涵泳、豐盈想象、體悟風格、言意共融等方面來培養學生語言的情感性、形象性、獨特性與藝術性等,將智性表達真正落到實處,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智性表達;言語習得;想象;風格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6-0014-02
智性表達,是基于文本的語言藝術而提出的,指的是作者貼切的、具有表現力的創造性表達。這樣的表達凝聚了作者的智慧,是作者思維與審美水平的反映。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智性表達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師引導他們不斷地學習、吸收、運用語言。因此,教師要立足于智性表達,打好學生的語言根基、精神根基與文化根基等,從而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不斷得到提升。
一、品味涵泳,咀嚼語言表達的情感性
深刻的內涵與豐富的情感是語文的靈魂。優秀的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傳承不衰,是因為通過有限的語言來傳遞出無限的情誼。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就文本中的關鍵詞語進行反復品味,讓學生親歷語言品味的過程,品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從而獲得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艾滋病小斗士》一課時,教師就圍繞 “從課文的哪些句段中你能感受到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這個話題,讓學生抓住文本的關鍵詞句咀嚼品味,感受艾滋病的可怕以及恩科西的可敬。在教師的啟發與鼓勵下,學生邊閱讀邊批注。有學生說:“我從‘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許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強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學的年齡’這句話中的‘挺’字感受到了恩科西能夠活到上學的年齡,真是不容易?!?……在學生說出自己對這些關鍵詞語的理解之后,教師再讓學生說說還可以從哪些地方感受到恩科西的品質。于是,學生再次閱讀課文。有的學生從“恩科西的身體非常虛弱……開始學習怎樣坦然地面對生活,面對可怕的艾滋病”這句話中的“坦然”一詞中感受到當恩科西不幸感染上了艾滋病毒時,他沒有退縮,沒有悲觀消沉,而是勇敢面對,真不愧是小斗士。還有的學生從“盡管恩科西感覺到生命隨時可能結束,但他依然在夢想未來……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艾滋病,關心艾滋病人”這句話中,感受到了恩科西勇敢頑強、不屈不撓的精神。
語文的味道是“品”出來的。“品”就是反復玩味、鑒賞品讀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要想真正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情味,單靠查字典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只有這樣,學生對文本語言才會有深刻的理解。在《艾滋病小斗士》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詞語“挺”“竟然”“坦然”“依然”等反復品味,幫助學生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化閱讀理解與感悟。長此以往,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會不斷增強,并能遷移運用,這樣的語言教學才更具有生命力。
二、豐盈想象,喚醒語言表達的形象性
漢字是表意的文字,一些看似抽象的文字排列組合在一起常常會產生一種讓人意想不到的魔力,讓讀者眼前仿佛浮現出一幅幅畫面,從而入情入境。這就是語言具象性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豐盈學生的想象是喚醒學生語言具象性的有效策略。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想象的契機,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
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黃河的主人》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黃河的主人——艄公高超的駕駛技術以及他憑著勇敢、智慧、機敏,戰勝驚濤駭浪的精神,教師鼓勵學生邊閱讀邊想象艄公在波濤洶涌的黃河上是怎樣一次又一次帶領乘客渡過黃河的,他遇到了哪些驚險的場面。這樣,使學生在想象中感受到人類的平凡與偉大,理解了艄公是當之無愧的“黃河的主人”。教師這樣引領學生展開閱讀。
1.作者眼中的艄公。
(1)指導朗讀。
(2)品讀體會,邊讀邊想:在作者的筆下艄公是什么樣的。
2.乘客眼中的艄公。
畫出文中描寫乘客的句子并品讀,思考:乘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現?作者是以怎樣的形式來描寫乘客眼里的艄公的?(感受襯托描寫的好處)
3.岸上人們眼里的艄公。
體會對比描寫的好處。
在教學中,教師運用了視覺化的策略來引導學生想象。這樣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真正讀懂文本的語言文字,而且真正讀出自己對文本語言的理解。此時,作者的視角轉化為學生的視角。在閱讀與想象中,學生對艄公的認識不再停留在文本的語言上,而是在心中真正形成具體可感的形象,體會到他內心的豐富世界。
三、體悟風格,關注語言表達的獨特性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學習、理解、感受語言的內容與形式,明白作者語言表達的意圖以及語言表達形式的秘妙,幫助學生真正習得語言表達的智慧。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感受文本特別的語言,特別是一些表達形象、深刻、凝練的語言,使學生感受到語言的豐富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秦兵馬俑》一文,以總—分—總的形式描寫了兵馬俑規模宏大、種類繁多、個性鮮明等特點,條理清楚、語言生動。為了使學生對文本的語言特色有深刻的理解,教師這樣展開教學:“默讀文中描寫將軍俑、武士俑、騎兵俑等段落,說說它們各有怎樣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反復閱讀描寫的句子,說說它們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在這個問題的引領下,通過對文本的再次回讀,學生體會到四字詞語讀起來朗朗上口、鏗鏘有力,為文本平添了幾分精彩。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文本的內容,而且對文本語言表達的獨特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秦兵馬俑》一課中,文本語言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大量的四字詞語。這些四字詞語突出了兵馬俑的特征。教學時,抓住這一特點展開教學,不僅使學生體會到兵馬俑的特點,而且理解了語言智性表達的精髓。
四、言意相通,彰顯語言表達的藝術性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語言表達的技能,還要讓學生體驗到語言表達的內涵,獲得語言藝術的熏陶和智性表達策略,從而獲得語文素養的發展。
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只揀兒童多處行》一文,是我國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作品,主要表達作者對少年兒童的希望與贊美。在教學時,教師可從文本語言的特點出發,把智性語言的習得與文化的感悟結合起來?;谶@個目標,教師這樣引導學生學習:“請大家自由讀課文,說說作者筆下的兒童是怎樣的?!痹诖嘶A上,再引導學生思考:“既然是寫兒童的,為什么還要寫花兒呢?”這樣,使學生明白這樣的道理:“花兒和兒童一樣,在春天的感召下,以頑強的生命力,舒展出美麗的四肢,給別人帶來快樂,自己也感到快樂。作者贊美花就是贊美兒童。春天蕩漾在兒童的心里,春天寫在兒童的臉上,春天住在兒童的身上。春天是兒童的,兒童就是春天。所以,‘只揀兒童多處行’是就會找到春天的?!?
教例中,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內容讀出童心、童味,使學生真正把握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以及對孩子、春天、祖國的熱愛與贊美,讓他們的情智表達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總之,人的言語表現是潛伏在人的生命中最活躍、最本真、最積極的因素。要想將文本的語言真正融入學生的語言系統,教師就要關注智性表達,使學生內化語言,真正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ㄘ熅?韋 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3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