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小學期間語文的學習重要的是積累,學生的素材庫逐漸豐富,他們的認知視野也逐漸的拓展,古詩詞作為我國的文化瑰寶,語句朗朗上口,學生學習起來輕松簡單,實際上學生背誦記憶的能力都較強,但學生的古詩詞理解欠缺,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要提高學生的自主積極性,并鼓勵學生感受其中的美感與韻味,自然的獲得古詩詞的審美熏陶,承擔起弘揚中華文化的重任,讓學生感受不同體裁、不同歷史背景下的古詩詞美感,提高語文的古詩詞學習效果。
關鍵詞:小學;古詩詞;教學;審美教育
引言:古詩詞語句精煉,其中蘊含了深刻的哲理,小學生在古詩詞的審美中,不僅能夠累積語文的知識內容,提高語文的認知能力,同時還受到語文知識的熏陶,在古詩詞的世界中盡情的徜徉,拾取語文的新鮮趣味,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隨著情感認知的不斷升華,學生也逐漸的感悟到古詩詞的真知灼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興趣與學習的自主能力,新時期教師應采取多樣化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古詩詞學習積極性,寓教于樂的展開古詩詞的審美探究。
1.古詩詞的韻律美
古詩詞有明顯的韻律感,在規律化的文字信息梳理中,通過古詩詞美妙的平仄波動,可感觸到古詩詞的曼妙多姿。古詩詞抑揚頓挫,在不同形式的誦讀模式下,可讓學生感受語言之間的對仗韻味,教師可指引學生在誦讀中,采取高低音的不同音調、語速感受古詩詞的美妙,期間拓展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盡情的展開古詩詞的相關情境暢想,當在一定的古詩詞節奏下獲得語文的聯想,就可以逐步的領會語文的內涵,讓學生的情緒始終在古詩詞中游離,激蕩起學生心中的火花,部分的古詩詞需要反復的品咂其中的美感,教師可引導學生反復的去誦讀,期間教師可導入一些情境視頻、圖片等,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古詩詞的場景美,由于古詩詞與學生有時間距離,教師可結合古詩詞的背景說明,讓學生對于古詩詞的背景資料有更多的了解,對詩人等有一定的了解,進而學生就能夠遷移思維,自主的展開古詩詞的審美。如學習《春曉》時,我引導學生進行了反復的誦讀,還利用多媒體配上合適的音樂和動畫圖片,學生感受詩句韻律美時,還感受到了詩句的畫面美,體會到詩詞描繪春天的景色,在學生腦海里形成首聯“春天到來,鳥語花香的喜人景象”和尾聯“風吹雨打,花瓣飄落”的凄美畫面,從而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理解了課文內容,受到了審美熏陶。
2.古詩詞的情感美
古詩詞的情感美主要蘊含在字里行間,語言充分體現了作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傾訴。作者借景抒情,充盈著美感。在教學中,我注重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而詩詞中最能讓學生動容的便是古詩詞的情感美,因為詩詞作者在生活中感受到了真、善、美,心靈上受到了震撼,于是才創造了作品。因此,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不斷培養了美感。如學習陸游的《示兒》時,詩句開頭“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這兩句將作者當時的社會現實環境充分體現了出來,真實的描寫除了山河破碎的再現,同時也表達出國破家亡的凄涼景象。陸游臨終時的思想情緒是復雜的,既有大業未就的遺恨,也有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面對這樣的環境,他以至于“死不瞑目”,寫出了“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訓示。于是,一位年邁衰老、憂國憂民的愛國將士形象躍然紙上,學生的情感也隨著作者的情感基調在馳騁……真可謂是“感天地,泣鬼神”了?!妒緝骸肥枪旁娫~中的名篇,更是一手情感真摯的佳作,詩句中蘊含了作者的無盡凄楚與渴望。我引導學生逐步進入作者的思想情感之中,讓他們親身感受作者那份大業未成的遺恨。此外,我還向學生介紹了詩人當時的生活背景及現實遭遇,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作者的用意,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3.古詩詞的內涵美
古詩詞中的一句話有時就相當于一篇現代散文,這是古典文學高度概括的重要體現,讓人無不驚嘆古人在用詞上的精準。教學中,我考慮到如何利用古詩詞所呈現的畫面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逐字逐句繪聲繪色的講解,不時還插入一段典故,從而調節了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學生的理解能力與審美情趣就會水到渠成地實現。隨著詩詞教學的不斷深入,教學重點逐漸轉移到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與感悟中,能將詩詞體現的畫面在課堂上直觀呈現,加上自己幽默風趣的語言,學生的腦海里便有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詩詞的意思。小學生由于年齡因素,認知能力不夠強,因此,選擇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非常適合他們的認知規律,加上教師深情并茂的點撥與指導,小學生學習古詩詞就不是那么難辦的事,而是一種享受、一種自我提升與拓展。
4.體味古詩詞的情感美
文學作品的美只在于字詞間的意境,在于作者賦予文字的美感,在文字的組合中充分體現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作者的美好情感。作者借景抒情,以景喻人,文字中充滿了美感。教師在教學中要設法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體會到詩詞中的美。例如,杜甫的《春望》是一首感情真摯的名篇,詩的開頭“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描寫了山河破碎的現實,表現了國破人亡的凄涼景象,面對滿目瘡痍的祖國,作者“死不瞑目”,發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訓示,一腔愛國情懷躍然紙上。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詩人臨終時對抗金大業未成而遺恨,對神圣事業必成信念堅定。教師通過介紹詩人的生活背景和自身的遭遇,引領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更好地把握古詩詞的情感基調。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是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的重要資源。教學中,我們要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心理特征,運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詩詞的韻律美、情感美、內涵美,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語文教學人文特點的體現,更是語文教學難點的突破。因此,身為教師,更應該加強古詩詞教學方法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陳強興. 讓孩子與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有親密接觸小學古詩教學要加強審美教育[J]. 課程教育研究, 2012(32): 19-19.
[2]紀莉. 如何在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J]. 課外語文, 2018(12): 161-161.
[3]周艷麗. 新課改小學古詩文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 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 2014(1):117-117.
[4]江愛麗. 強化感悟體驗提升審美能力淺讀小學古詩文審美教育教學[J].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017(9):40-41.
(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宏盤中心校 內蒙古烏蘭察布 01355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9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