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價值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蘊含著大量的審美教育元素,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媒介,小學語文教學在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通過分析審美教育的價值,針對小學階段語文學科的教學,探索了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實現審美教育的多種途徑,努力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逐步實現語文學科審美教育的價值。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教育;價值分析
審美教育的發展遵循了歷史發展的背景和社會情趣的提升,在實現審美價值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進行審美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增強學生對美的感受,提升自身境界。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操,通過美的感受培養學生自身對美好事物的認知能力,建立良好思想道德品質。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視,審美教育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因此,在小學語文中探索審美教育的價值已愈發重要。
一、 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的價值
(一) 培養審美能力的主要途徑
小學語文的教學中不應只是識字教學那么簡單,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素質教育的提出,語文學科要承擔更深重的教育任務。在以往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主要是生僻字詞的認識,課文的分析,中心思想的總結等。發展至今,這些教學內容已遠遠不能適應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發掘課文中美的內涵,這種美在課堂中體現出來,讓學生認知美、感受美。這是培養學生正確審美觀的主要途徑,也為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學素養奠定了基礎。語文課堂作為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讓學生更加形象地認知美、理解美十分重要,利用圖像資料來詮釋美就是常用的行之有效的一種途徑。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用好圖像資源,讓審美教育與語文課堂教學有機地融合起來。
?。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
人的行為是由情感來支配的,而審美情感正是審美行為的前提,從而間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語文教學中包含著大量的情感交互環節,這無形中對學生自身的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造成了影響,學生在對課文的思考、情感交流過程中,與作者進行了深度交互。小學語文教學中蘊含著大量的情感因素,這些豐富的情感素材成了學生審美情感的重要載體。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正好契合了情感因素的升華,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意義非凡。
?。ㄈ?可有效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現在的學生獨生子女較多,情感交流難免出現閉塞,審美教育的出現正好符合發展小學生健康心理和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標。語文知識涵蓋世間萬千事物,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入,豐富多彩的內容讓學生學習興趣頗高,成了滲透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審美教育的發展具有積極健康的意義,對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及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十分重要。因此,審美教育的提升對培養高素質人才和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具有不一般的價值。
二、 實現小學語文審美價值的途徑
(一) 創建審美意境,提高審美意識
小學語文中蘊含著大量的美學因素,可以說沒有比語文教學更適合開展審美教育的科目了。所以,教師要做好體現教學中美的設計,將學生帶入美的情境中,幫助學生增強對美的感受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正確解讀教材,確立好教學目標,將學生帶入美的意境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是一種有效的審美教育手段,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例如,《草原》一文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觀看準備好的草原視頻,然后讓學生表達與自己心目中的草原景象有何區別,最后對學生講解真正的草原文化和特征,幫助學生抒發心中對草原美的情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來四書五經,蘊含天地萬物,都可成為教師創設情境的支撐基礎,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樹立審美觀念,提高審美意識。
(二) 引導情感投入,激發情感共鳴
教育是以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升為目標的過程,利用具有情感因素的手段,激發情感共鳴也是實現審美教育價值的手段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課文情感的投入,讓學生在讀、想、悟的過程中能夠與作者達到情感共鳴,感受到作者的才華,欣賞作品中蘊含的美,用真摯的情感陶冶審美情操。語文的魅力可與我國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作者在文中所說的每一字、每一詞、每句話都包含著個人情感。因此,引導學生反復揣摩文中的詞句,能感受到作者的作品之美,為讀者帶來美的享受。例如,《沁園春·雪》一文的學習中,通過對“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閱讀,揣摩“銀蛇”“蠟像”等字詞,可以發現作者的思維極具創造之美,將北方冬日的茫茫白雪抒發出了生氣與活力,“欲與天公試比高”體現了作者的雄心壯志,人格的高尚和勇敢。正是通過這種細膩的情感投入,才體會到了文章的美,也增強了學生審美的能力。
(三) 拓展閱讀空間,多資源體現美
語文的教學內容不僅局限在課堂或者書本上,教師要通過多渠道來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優秀的課外書籍或文章,有價值的書籍或文章,往往以精彩的內容、高尚的情操、健康的思想來影響讀者,好的作品會從不同角度抨擊錯誤思想、贊揚高尚品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認識丑與美的區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優秀讀物的選擇,也是樹立正確審美觀的重要環節,教師應對學生選擇讀物做好推薦及指導。也可讓學生觀看實時熱點新聞,對時下的熱點事件在課堂上進行分析交流,認識社會思想的正與邪,對事件中發揮美的價值的事件或者人可以重點講解。比如,拾金不昧的路人、主動為老人讓座的學生、幫助制服歹徒的民眾,這都宣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針對具體事件的具體分析,也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 引導學生交流,感受美分享美
語文教學中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和表達能力密不可分,因此,利用課堂交流來實現審美教育是重要途徑之一。加強審美教育,要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在交流中感受美,分享美。教師要做好指導工作,因為教師在這一階段中具有主導意義,將審美教育與課堂教學結合需要一定技巧,教學中教師要掌握學生交流問題的方向,若發現學生思考路線偏離,要及時矯正,才能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得到美的享受,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小學語文蘊含著豐富情感和傳統文化正是開展審美教育的重要基礎。因此,語文任科教師要對有效資源的合理整合利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獲取語文知識的同時,提高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逐步實現語文學科審美教育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康小虎.小學語文審美教育思考[J].江西教育,2017(15):51.
[2]玄花蘭.淺談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的重要性[J].現代交際,2017(8):167.
作者簡介:
方冬梅,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實驗小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84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