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審美教育在高校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審美教育是培養人的價值取向,提高人精神層次的教育,在高校語文教學中有效的滲透審美教育,能夠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審美水平,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豐富當代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文章以筆者自身高校語文教學經驗為基礎,結合對教學實踐的反思,提出了當前高校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滲透的不足,并嘗試性提出相應對策,以期促進審美教育在高校語文教學中的發展。
  關鍵詞:審美教育;高校語文教學;教學滲透
  人類之所以能創造出一切文學、藝術等事物,是因為人的天性包含對美的追求??梢哉f,健康向上的審美能力是每個人都應具有的品質。但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審美教育在我國的教學體系中嚴重缺位,導致很多學生有充足的知識儲備,但卻沒有高尚的品德與崇高的信念。高校語文教學在這樣的情況下,應當承擔起對大學生進行美育的責任,將審美教育滲透到教學中,使教學更加立體、豐富,能夠讓他們在學習中不僅獲得語文知識,更能得到情感的陶冶、價值觀的培養、道德的升華。
  一、當前審美教育在高校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現狀
  (一)高校語文教學出發點不夠純粹
  當前高校語文教學的開展,帶有較明顯的功利性,致使語文教學應當體現的人文精神大打折扣,審美教育自然不能很好開展。當前我國高??紤]到就業、政治、傳統觀念等因素,往往選擇與專業對口的語文教材,以保證學生將來的就業。這樣就對語文教學內容的人文價值與審美價值考慮較少,從而忽略了語文教學培養學生人文精神與審美能力的本質功能。短期來看,這樣的教學對學生有顯性的益處,但從長期來看,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失去了高校語文教學的意義。
  (二)重知識傳授,輕審美教育
  語文學習的本質是感受作品中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培養學生發現美、鑒賞美、感受美的能力,因此,高校語文教師應當注重知識傳授與審美教育的并重,根據作品的特點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生感受到美的所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但受到傳統教育思想以及應試教育現狀的影響,高校語文的教學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一條顯性知識傳授的道路。教學的重點成為教材知識的講解,教學的目標單純是為了應對考試,教學的方法與中小學如出一轍,還是反復的背誦、練習。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文字,不能很好理解作品中體現的作者的情感、精神、價值取向,導致高校語文教學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ㄈ┙虒W方式傳統僵化
  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美的體現,學生與老師如果在教學中達到充分的交流與互動,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語文知識,還能更容易感受到教學內容中的情感與價值觀念,更好地培養學生獨立審美能力。但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過分看重學生在考試中的表現,仍然采用傳統教學方式,即老師滿堂灌輸、學生被動接受,這樣極大消磨了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且阻礙了他們對作品更深層次內容的探究。依靠這種僵化死板的教學方式,不僅審美教育難以在高校語文教學中滲透,而且也造成了文學價值的浪費。
  二、審美教育在高校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措施
 ?。ㄒ唬├煤线m手段進行情境導入
  高校語文教學主要內容是經典的文學作品,讓學生準確感受文學作品中的形象,體會到其中蘊含的人文美、精神美、行為美,就可以給學生以美的熏陶,做到對學生的審美教育。為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在進行教學前,教師可以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音樂、圖片,將學生帶入一個能夠體會作者當時心境的多媒體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打開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感受到作品中的美。例如,在《前赤壁賦》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集介紹蘇軾的紀錄片,讓學生在充分了解蘇軾一生的坎坷與其作品的偉大之處后,能夠帶著感受蘇軾作品的心情去學習《前赤壁賦》,同時將作品中描寫的景物利用多媒體播放出來,讓學生在明月清風、泛舟江上的美妙情境中體會到作者的心境,感受到作品中蘊含的人生價值觀念和優美的景色,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ǘ┮龑W生體驗作品中的美
  利用朗讀、分析作品等手段,將學生帶入到作者當時的心境中,使學生能夠充分體驗到作品中蘊含的美,幫助學生對作品有更深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共情能力與審美能力。古代詩詞抑揚頓挫,對仗或工整,或錯落有致,令人朗讀起來能夠自然地獲得一種美的享受。在高校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作品賞析完成后,教給學生朗誦作品的技巧,讓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自身能夠切實感受到作品的韻律美、情境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可以進行朗讀小比賽,隨機選擇幾個同學進行朗讀,比比看誰能將作品中的情感、韻律充分表現出來。
 ?。ㄈ┡囵B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做好審美教育在高校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創造、仿寫文學作品,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是最后的環節。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明確文學作品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準確把握文學作品的核心,鼓勵他們對作品進行仿寫、重新編排等,或以作品的形式表達另一種不同的情感,讓學生自主創造美,鍛煉他們的審美能力。每一個人對作品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在重新創造作品時,突出自己的創新之處和獨特的想法,并對其差異性予以肯定,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個性化的鑒賞能力。
  三、結語
  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都源于生活實踐,可以說兩者同根同源,同時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也是密不可分、互為補充的關系,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當有意識地滲透審美教育,充分發揮我國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審美價值,培養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發現能力與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 符欲靜.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研究[J].知識經濟,2017(08):66.
  [2] 沈郁文,吳潔.論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3):7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2669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