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活之花在初中語文課堂綻放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教學生活化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理念之一。任何學科的知識都源于生活,最終又回歸于生活,語文學科也是如此。初中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引入了生活化教學的概念。生活化教學作為新課改后的教學趨勢,對提高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提高發散思維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著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關鍵是要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豐富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生活。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實踐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初中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痹摌藴蕪娬{初中語文教學應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豐富的語文實踐中,感悟語文的生活化特性。該標準同時指出:“語文課程應根植于現實?!痹谛抡n程理念和素質教育的感召與呼喚下,語文教材中的生活元素、現代元素和情感元素逐步增多并日益凸顯。語文教學的改革需要對語文教學的維度、內容和學習主體進行重新認識,關鍵在于將社會生活的“大語文”素材融入教學中,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不僅如此,“語文生活化、生活化語文”教學現象日漸繁榮興盛,為語文課程實踐活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如何進一步“引生活之源,活語文之水”呢?如何讓生活之花在語文課堂綻放呢?
語文學科知識不是空洞的理論堆砌,而是貫穿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有血有肉的。但是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恰恰是因為一些教師將教學與生活割裂開來,導致學生認為所學知識與生活相距甚遠,從而產生厭學的情緒,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語文知識處處散發著生活的氣息,生活中也處處有語文,二者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教師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積極開展以生活化為主的開放性教學活動,既有利于豐富課程內容,優化教學結構,促進學用結合與知行統一,又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個性化發展。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生本”理念應運而生,強調教育者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而生活化教學恰恰符合這一點。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實施生活化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
一、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內涵及意義
1. 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內涵
語文生活化教學,就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立足于生活實際,結合學生的特點,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是語文教學的進步。語文知識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就是要在了解初中學生的學習基礎上,將初中語文課的教學融入學生的生活。
2. 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積極引導學生發現語文知識與生活內容的契合點,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思維深度,增強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將學生的注意力從語文課本引入更加廣闊的生活平臺中,幫助學生認識語文、理解語文,樹立生活化的語文學習理念,使學生自覺地尋找生活中的真、善、美,自覺摒棄生活中的假、惡、丑,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樂觀對待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健康地成長。
二、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
1. 在情境創設中開展生活化語文教學活動
“教于表象入手,學于直覺感知?!睂W習需要情境的涵養和支撐,只有在生動具體的情境活動中,學生才能身臨其境,從而感同身受,更好地與文本、作者進行心靈的契合和溝通。而生活化情境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的語文知識,而且能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習積極性。如魯迅筆下的《社戲》,小說描繪了江南水鄉的月夜美景和童真童趣的生活氣息,尤其是對一群鄉村少年一起偷豆、煮豆生活經歷的描寫,能夠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回憶和真情向往。為了喚醒學生內在的靈動情感,與文中的人與事進行更好的互動,我一方面引發他們打開快樂回憶的閘門,重新體味那“豆香”般的童年趣事;另一方面,我借助多媒體技術和精簡的語言,向學生介紹江浙一帶的風土人情和作者童年生活的趣聞逸事?!岸瓜闼菡嬉嗷?,幾多快樂幾多嘆。何時再回幼童時?此情已成夢中盼?!痹谌绱诵木车尿寗酉拢谋鹃喿x的情趣油然而生。
或者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實踐性教學,如圍繞文本內容進行一些小活動,通過活動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湖心亭看雪》這篇課文時,教師可組織活動,讓學生回憶自己的一些旅游經歷,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將這些心得講給其他同學聽,讓學生聯想以往自己的旅游經歷,回想自己旅游前的心情,再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去體驗作者當時的心情。由于和自身的旅游經歷相結合,更利于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并感受文章,利于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到知識,從而獲得各種人生體驗。
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立足于教材,通過再現情境的方式,將語文拉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之中。文言文對學生而言,學習難度較大,學生無法根據當時的背景理解文言語言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教學大綱,再現語文知識的背景,便于學生理解。情境的再現,拉近了學生與文學之間的距離,生活化的文學知識更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 在角色體驗中開展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活動
蘇霍姆林斯基說:“從本質上,學生個個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庇捎谛闹前l育的規律性,初中生的理解力、表現力和創新力等都相對豐富起來,他們不僅自覺地把教材中的藝術形象與社會生活元素相對接,而且能夠結合自己的理解、想象和創造進行較為深刻的體驗與表現,為深入開展語文學習實踐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客觀基礎。如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變色龍》,既具有強烈的諷刺性,又有豐富的黑色幽默元素,尤其是它的現實生活味道很濃。教學結束后,我鼓勵學生自主開展角色體驗活動,出乎意料的是,有的小組以教材為藍本進行話劇表演,有的小組引入生活現象創作了現代版的話劇,還有的小組運用動漫形式增加了幽默成分,可謂是“一枝多花,各有千秋”。這不正是令人期待的創造性學習嗎?諸如《孔乙己》《皇帝的新裝》等課文,都是激發學生進行角色體驗的良好素材。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能很好地進入角色,完成口語交際。 3. 在自主研究中開展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活動
“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弊孕碌恼n程標準施行并縱深推進以來,以學生為主體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已初成潮流。在一次語文研討觀摩活動中,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教學情景令人難忘。授課教師引導道:“請認真研讀教材,你能有新的發現嗎?”有同學說:“我看到了其中的兩種美,‘晨興’和‘月歸’體現了作者的勤勞美;還有雖然身體勞累,心卻不累,‘衣沾不足惜’表明了作者的情感美?!庇型瑢W說:“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月夜歸耕圖’,表明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熱愛之情?!必S富的社會實踐會加深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和認識,有助于他們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和知識,思考生活,喚醒生活的熱情,感悟生活的意義。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和體會,使他們真正體驗到自然生活之美,增加情感體驗。教師要把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
4. 在情感類推中開展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活動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存在這樣的誤區:教材內容是“陽春白雪”,而我們的生活則是“下里巴人”。其實不然,教材內容雖然是經過精挑細選、仔細甄別的,但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生活的一種呈現,它的來源與我們的生活一樣,也許來源于你我共同經歷過的點滴小事,并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的特殊性,找到學生熟悉的情感相似點,以此作為契合點,將教材內容與生活融為一體。這樣一來,無形中就拉近了學生與教材內容的距離。例如,《羚羊木雕》這篇課文講述了“我”與父母由于缺乏溝通產生矛盾的故事,與學生的生活相近。恰巧初中生正處于逆反心理滋長的青春期,相信每一個人都遇到過與課文中的“我”類似的情況,于是我引導學生:“你們和父母之間發生過矛盾嗎?都是怎樣解決的?”起初,學生羞于表述,為了引導他們敞開心扉,相互交流,我率先分享了我在青春期時的故事,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也跟著打開了話匣子。就這樣,我借助學生對老師生活的好奇心理,和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并且強調了本文的主旨:只有敞開心扉與父母交流才能解決矛盾,快樂生活。
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教學方式。建立生活化教學模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并應用知識,使語文課堂不再枯燥乏味,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率大有幫助。語文教師有義務反思自身的生活化教學理念,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加強對生活化教學理論的應用,不斷優化語文生活化教學模式,提升語文生活化教學效益;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開展各種教學實驗,通過引導,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進行生活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陶行知語),“語文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須臾離不開語文”,體現“語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努力讓學生擺脫束縛,沖破牢籠,呼吸自由、鮮活的空氣,讓語文與自然接軌,與生命會晤,與社會共存,與時代共進,開創新時期、新形勢、新環境中的語文教學新局面。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研究”(課題批準號2017YQJKO63)成果】
參考文獻:
[1]侯中平.有效教學的騰飛——談課堂教學的生活化[J].考試周刊,2011(30).
[2]蔡書彩.淺談初中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嘗試[J].學周刊,2012(2).
[3]方麗.生活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5(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9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