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活材料在美術創作中綻放異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毒V要》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引導幼兒利用身邊熟悉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環境或開展系列游戲。生活中有許許多多隨手可得的材料,將這些材料加以創新就會成為美術創作的材料。材料作為美術創作的重要工具,是幼兒學習、創造的中介與橋梁,有效利用好生活中的這些材料,將會為美術創作“添磚”“加彩”“插翅”,綻放異彩。
[關鍵詞]生活材料;美術材料;創新;游戲化
生活中蘊藏著無數美的教育因素,有許許多多隨手可得的材料。它們雖來源于生活,但在圖案、色彩、造型上卻別具一格,令幼兒感到既熟悉又新奇,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喚起創作的熱情和欲望。將生活中的材料加以創新利用,已成為幼兒園美術活動的新趨勢。那么,如何讓這些生活材料綻放異彩呢?
一、多方收集生活材料,為美術創意“添磚”
生活化的美術材料不能只靠教師來準備,更需要靠幼兒自己去尋找。他們自己尋找到的材料,會感到特別親切,更樂于探索,創作靈感會因此不斷地涌現。
1.尋找身邊的日常生活材料
“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師要引導幼兒做生活的有心人,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生活材料。如吃柚子時,幼兒會發現裝柚子的袋子顏色很鮮艷,紅黃交錯,美麗極了。于是,可引導他們用繩子將袋子的中間扎緊,再將袋子的兩邊拉開,變成一個漂亮的蝴蝶結。又如,讓生活在鄉下的幼兒收集竹片、竹筒、稻草、瓦片;讓父母幫助幼兒收集木屑,每個家庭根據自身的優勢,收集不同的材料,充分發揮家長和幼兒在收集材料過程中的作用,不斷豐富美術材料。
2.根據主題有目的地收集材料
在開展主題活動中,我們可根據擬定的主題有目的地引導幼兒收集材料。如在收集樹葉的活動中,號召家長利用周末帶孩子去玉湖公園親自體驗,家長和孩子一起收集樹葉,既解決了教師收集大量材料的困難,又豐富了親近自然的活動內容,拉近了親子感情,可謂一舉多得。在家長的共同參與下,班級里的生活化材料越來越豐富,家長、幼兒對生活化材料的收集也越來越關心和主動了。
二、有效運用生活材料,為美術創作“加彩”
生活材料對幼兒來說是隱性的,里面隱含著很多的教育價值,但是材料的投放必須要根據教育目標來進行,因此,教師要做一個善于發現幼兒興趣點的教育者,根據幼兒活動的需要、發展水平和近期感興趣的事物投放材料,對材料進行重新組合、適當添加、部分刪減,要讓材料活起來,以此來激發幼兒對材料的學習熱情,引發幼兒不同層次的美術創作活動。
1.層層推進,在美工區變換運用生活材料
區域活動是幼兒最喜歡的游戲,它沒有統一的主題和要求,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大膽表現。平日里幼兒收集的生活材料,我們都會充實到美工區中,變換著方式進行美術創作。如隨著“竹子”活動題的開展,幼兒紛紛帶來了竹筒、竹葉、竹枝、竹片等。我們就在美工區中提供顏料和筆,讓幼兒用顏料對竹筒進行裝扮,感受各種顏色在竹筒上的碰撞美。接著我們添入乳白膠,讓幼兒將竹葉、竹片等粘在竹筒上,創造出多種圖案來??蛇^了幾天,幼兒對竹筒畫的興趣不再濃厚,都不愿意參加這個活動了。究其原因,是因為材料較單一,無法滿足幼兒創意的需要。受材料的限制,幼兒畫出來的畫面比較單一,想象力和創造力無法有效地發揮。經過商討,我們便在竹筒上打幾個洞,又投入毛根、毛線等,幼兒將竹筒變成形態生動的人物形象。如用毛根擰成胳膊、腿,用毛線做頭發、辮子,用紐扣做眼睛,再給他們畫上各種形態有趣的鼻子和嘴巴,再配上美麗的花裙……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豐富了制作內容,體現出畫面的動態性與情節性。就這樣,在原有材料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輔助材料,改變下材料的構造和布局,使畫竹的游戲出現新的轉機,產生更多的玩法。幼兒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引發新的互動,進行更高層次的美術創作活動。
又如小竹圈活動起初主要以竹圈粘貼畫為主要內容,首先讓幼兒充分了解完成竹圈粘貼畫需要的工具:各種大小不一的竹圈、底板、雙面膠、剪刀等,并練習使用這些工具。其次是讓幼兒學習竹圈的粘貼方法:橫貼、豎貼等。接著引導幼兒進行造型貼,讓他們自己設計出圖形進行粘貼。之后幼兒根據竹圈的大小,創造出“竹圈造塑”這一藝術形式,配合其他材料,如小珠子、皺紋紙、各種樹葉、羽毛、麻繩、毛線、絲帶、彩色鐵絲等進行自由塑形。接下去幼兒用竹圈來裝飾已有的立體造型,如造型各異、大小不一的飲料瓶,本身具有良好的獨特外形,深受幼兒的喜愛,他們在瓶子上安裝一個大竹圈變成頭,用兩個小竹圈變成眼睛,在瓶身套上一個個竹圈,涂上七彩的顏色,一個活靈活現的小娃娃就出現在眼前。在用竹圈進行裝飾時,幼兒一個個興致勃勃,根據竹圈的大小和厚薄拼拼貼貼,有的扶竹圈,有的粘膠水,非常默契地配合著……放學時他們拉著家長津津樂道地介紹自己的作品,得到家長的交口稱贊。
2.巧思妙想,在美術活動中創意運用生活材料
幼兒的美術活動不單單指用顏料畫板來繪制一幅圖畫,還包括泥塑、剪紙、編織等,在這些活動中引導幼兒運用生活化的材料來創作,更能提高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在活動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如在“變變變”活動中,幼兒用收集到的稻草、種子、石頭等材料制作出自己喜歡的物品,仿佛變魔術一樣,稻草在幼兒的手里變成一個圓圓的足球,石頭變成一只可愛的小鴨子,種子被粘成一副美麗的圖畫,塑料袋變成時尚的裙子,珠子變成美麗的手串,樹枝變成好看的相框,花生殼變成刺猬,美不勝收。
在開展美術活動時,教師還可以和幼兒利用平時收集來的廢舊物品——舊報紙、水果袋、鞋盒等,對這些素材進行畫畫、涂色和裝扮。如將報紙卷起來做成一棵大樹,水果袋扎腰、添畫五官、表情變出一群小朋友,鞋盒畫上門窗變成房子……在一次次的創作中,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斷被激發出來,大膽地表達著自己的內心世界。幼兒非常喜歡這樣的創作活動,每次活動都會有新的亮點出現,這就是生活化的材料帶給的影響,讓幼兒主動創作,讓思維插上藝術的翅膀,感受生活中的美。
三、親子創作生活材料,為美術創作“插翅”
運用生活材料開展美術活動,對幼兒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經??吹健⒂玫降?,陌生的是這些材料第一次使用,不知從何下手。這時,可邀請家長參與進來,既增加了親子之間的互動,又推動了幼兒的創作。如“三八”節活動,我們邀請家長和小朋友先利用各種蔬菜印畫出各種紋路,再根據自己的思路進行添畫,構置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畫卷。在小班“樹葉寶寶變變變”活動中,我們鼓勵家長帶領孩子一起去公園和廣場,收集各種形狀、顏色的樹葉,并用這些樹葉變成一幅畫。他們有的將幾片樹葉變成美麗的小姑娘,將樹葉和樹枝組合成一座小亭,平面和立體相搭配,真是豐富多彩?;顒訌氖占牧系綐嬒?、表現這個過程,幼兒有時會迷茫,家長的及時引領,給予幼兒堅持創作的動力,為幼兒的自主創作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不僅幫助幼兒在創作的過程中充分認識生活化材料在美術活動中的運用,而且讓幼兒體驗到了創作的成功與快樂,美化了心靈。
總之,生活化的材料在我們身邊觸手可及,隨手可得,將生活化的材料運用到幼兒美術創作中,不僅可以鍛煉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而且對他們的創造能力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有效提升幼兒的思維能力。把生活和美術結合起來,順應了當前創新教育方式的趨勢,美術材料的生活化讓幼兒感到無比的親切,激發幼兒對美術活動的創作興趣,幼兒的創作靈感不斷閃現。讓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發現更多具有教育價值的生活化材料,讓生活化材料在幼兒的美術創作中綻放出藝術的光彩!
參考文獻:
[1]凌國青.幼兒美術活動中生活化材料運用的探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11).
[2]湯展亮.插上“生活化”的翅膀翱翔于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天空[J].課程教育研究,2014,(01).
[3]戚偉文.運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開展幼兒園美術活動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 2014,(02).
[4]薛國琴.關于幼兒園美術活動的游戲化探討[J].新校園,2016,(08).
(責任編輯 付淑霞)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466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