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法制之花綻放在語文課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近年來,少年兒童的犯罪幾率已成逐年上升的趨勢。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讓孩子們學習一些法律常識,已刻不容緩,而小學語文教學在法制教育這方面有著優厚的條件。教師應該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根據學科特點,探索教材內容,在傳授知識技能中進行法制滲透教育,讓學生從小養成懂法、守法的習慣,從而健康成長。
【關鍵詞】 少兒犯罪率;語文教學;法制教育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法律建設民主化、科學化程度。隨著時代的推進,兒童犯罪越來越低齡化,讓孩子們學習一些法律常識,已刻不容緩。而小學語文教學在法制教育這方面有著優厚的條件,語文課堂教學和品德教學就是很好的實施小學法制教育的主要場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憑借學科特點,滲透法律知識,使學生受到教育。就語文中的滲透,大致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以文達情,滲透法律
其實,在語文教材中有一些篇目是涉及到一些法制知識的。在教學中,我們要找到這些契合點實施教育教學。在上《景陽岡》講到武松打虎的情景時,我在肯定武松的武藝高超,勇猛無比的過程中,適時提出:武松打老虎的這件事是否都值得我們學習?學生們各抒己見后,我明確告訴大家,老虎是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如果今天依然去打老虎,就是一種違法的行為了,不管你有多么大的力氣,有多么勇敢,國家也不會鼓勵這種做法。
如《為人民服務》一文里,毛澤東在對待生死的問題上,引用了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一句,闡明生死的意義。教師除了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之外,還應該進一步從法制視角向學生去詮釋,為國家,為集體,為人民而遇難的那些人,是時代的英雄,他們雖死猶生,死得其所,將被世人永遠載入史冊。而那些見利忘義,謀財害命的人死了,他們死不足惜,遭人唾棄,遺臭萬年。在教學全文時,我們關注事情本身的發展,同時結合當下的法律知識,鏈接學生懂法、守法、用法,維護自身的權益以及法律的公平公正。
二、用字穿引,謀整情誼
字詞是篇章的基礎,在字詞學習中,我們必將會使用到不計其數的詞語,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某一個詞語意思的同時,可以嘗試一下從法制的視角來解釋分析這些詞語。譬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倆詞比喻再狡猾的人,只要觸犯了法律,都難以逃脫法律的制裁。
三、用語滲透,行文說法
寫作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它既是個體對生活現象的深切感受,也是個體對生活實踐的獨特體驗。葉圣陶先生曾提出:作文教學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與做人的統一”。如何在作文教學中將教作文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是值得語文教師思考的一個問題。我們可以依據作文教學自身的特點,生動而全面地滲透法制教育,把作文教學作為育人的重要課堂。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健康成長關系著國家的穩定,社會的和諧以及家庭的和睦。因此,在他們之中實施法制教育勢在必行。讓法制教育之花盛開在語文教學之中,既是新理念教育的內容,也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所在。
【參考文獻】
[1] 龔勁松. 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策略[J]. 課外語文,2016(27).
[2] 陳云. 如何將法制滲透進小學語文教學[J]. 新課程(小學版),2016(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183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