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適時停留,等待思維之花綻放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只有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形成一個民主、平等、開放的氛圍,為學生創設思考的最大空間,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欲望,課堂里應讓“等”成為一種習慣和自覺,教學上適時的停留,才能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讓課堂開出朵朵精彩的數學思維之花。
  【關鍵詞】數學思維;有效課堂
  在高效課堂、有效課堂的課改理念下,在課堂教學時大部分的教師都會抓住課堂的每一分、每一秒,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環節、各種各樣的分層練習,學生在課堂中不停的活動,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但是,我們也發現,在這些課堂中,學生缺少了喘息、思考、調整的時間,教師在教學中“行色匆匆”?!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要重視過程,處理好過程和結果的關系”“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課堂教學時我們要關注過程、適時停留等待,讓學生有時間在咀嚼中反思,在思考中頓悟、在交流中碰撞,從而形成充滿數學思考的有效課堂。
  一、“熱車起步”在思維的啟動處停留
  擁有汽車的人都知道,車輛在停放一晚后,行駛前都要先熱車后再起步,這是汽車保養的常識。這個原理在數學教學中同樣適用。上課后,學生能否立即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集中精神、積極思考將直接影響本課教學的效果。所以,經驗豐富的老師,就會在上課的導入階段,精心創設一個有趣、有效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的思維也“熱車起步”。
  例如,在教學小學三年級“周長的認識”這一課時,學生在“周長”的概念學習中主要存在兩個困難。一是學生對“長度”很淡漠,認為圖形的一周就是圖形的周長,二是由于對曲線段測量缺少經驗積累,認為非直線封閉圖形是沒有周長的,針對這些教學難點,在教學開始時,教師借用小胖要減肥,爸爸制定了一個鍛煉計劃,讓小胖每天圍著操場跑步跑一圈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情景,先設計第一次小胖沒有沿著操場邊線跑而是跑到操場里面的情況,這時候教師適時停留提問:“他跑對了嗎?”引起學生辯論,從而初步感知“邊線”;第二次設計小胖跑步從起點跑沿著操場邊線跑但是卻沒有跑到起點的情景,教師這是也適時停留提問:“這次,他跑對了嗎?”再次的追問,學生的思維將引起碰撞,從而適時的形成“封閉”的這一概念。第三次設計課件與學生結合,讓學生用手勢比劃指示小胖該如何正確跑步。通過這三次情景創設,教師調動和激發了學生“一圈”的生活經驗,生動的實例,使學生形成了“邊線”、“封閉”等數學概念,初步建立周長的表現,教師的一個適時的停留,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即時形成“周長是一周的長度”這一初步表現,從而形成良好的空間觀念。
  二、“裝瘋賣傻”在思維的困惑處停留
  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學生會因為對知識的理解模糊,對知識運用的誤差從而變得思路不清,而陷入了學習困境,在這個時刻,教師如果“裝瘋賣傻”,耐心等待、認真傾聽學生的想法,引導學生在表述自己想法的過程中理清思路,回過頭來從新思考并發現存在問題地方,從而改正和調整自己思路的過程,加深對問題的認識,讓學生的思維走向細致,并加深印象。
  在教學四年級上冊“乘法分配率”后,學生在計算125×(12×8)這種題目時,受剛學的乘法分配率的影響,將算式算成125×12+125×8,這個時候如果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答案,錯誤的學生只會當時改正,但以后的計算中將會再次做錯。經驗豐富的教師在這個學生思維的困惑處及時停留?!把b瘋賣傻“地站在做錯的學生一方,讓她上臺邊演示邊計算,解釋自己為什么這樣計算,同時不斷的“挑唆”其他同學,使得“正反”同學提出反對意見,有同學從分配率的特點提出觀點,分配率是a×(b+c)形式的,中間應該是有“+”號的但是在125×(12×8)中,括號中卻是“×”號,所以不適用乘法分配率,又有學生提出如果把兩道式子125×(12×8)和125×12+125×8分別計算,他們的答案并不相等。這時,教師的適時停留,讓學生有機會對所學知識展開對比,分析,有機會對自我糾偏、改正,很好的深化了認識,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三、“欲擒故縱”,在思維的跨越處停留
  從觀察事物現象到發現本質這個過程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思維的跨越。這時教師應給予時間適當停留,讓學生經歷討論交流、辨析,從而加深了理解,深化了認識,最后實現有效思維的跨越。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的角的分類一課中,學生認識了平角、鈍角、銳角、直角概念后,在做練習中出現一題:3點30分時針和分針形成(   )角。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填了是直角,這時候,教師適時的停留,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畫一畫,3點30分,時針和分針分別在什么位置,學生把時針指向了3,把分針指向了6。這時,教師并不急于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又讓一個學生取下教師后面的鐘,轉動鐘后面轉軸讓學生觀察,所有的學生都全神貫注地看著鐘面。突然,有學生發現,在3點30分時,時針應該是在3和4中間。這時候,學生當中出現了騷動,學生紛紛涂改自己所畫的鐘面,修改自己的答案,此后,再做9點30分這種同類型的題目,學生的正確率達到了100%。
  學生在這種適時的停留中實現了思維的跨越,從而突破了本節課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四、“舉一反三”,在思維的發散處停留
  小學生的思維形式多以集中思維為主,往往容易形成思維定勢,產生思維惰性,從而影響了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練習,例如一題多解、運用舉一反三等形式,從而達到發散學生的思維的目的。教師應該給予時間,在思維的發散處停留,讓學生經歷反思、修正和完善思維的過程,從而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和解決問題,這樣將會更好的促進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在教學四年級“三角形的分類”時,教師在鞏固練習中,設計了一個“看角猜游戲”的環節,課件設計是出示一個被大長方形遮住一部分的三角形,只露出其中一個角,讓學生猜猜是哪種三角形,并說明猜測的依據。前兩次出示的分別是“露出一個直角”和“露出一個鈍角”,學生馬上拆除是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因為有一個角是直角或鈍角的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或鈍角三角形。課件驗證,果然如此,正當學生高興不已的時候,教師緊接著又出示了“露出一個銳角”的畫面,大部分學生因為思維定勢,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銳角三角形”。這時教師并沒有給予揭曉謎底,反而反問:“肯定是銳角三角形嗎?”這個“停留”讓學生回過神來,發現自己的思維漏洞,馬上更正和補充,有得說可能是鈍角三角形,有得說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最后大家一致認為三種三角形都有可能,因為不管哪種三角形,它們都至少有兩個銳角,所以只露出一個銳角是無法確定三角形按角分類的類別。在這個開放性練習中,教師的及時“停留”,不但讓學生打開了思路,鞏固深化了對“三角形按角分類”的理解,還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思考問題要全面、周密,不能以點帶面、以偏概全。
  教學中,數學學習是一個學生主動參與、探索體驗、不斷反思、不斷發現錯誤、修正錯誤的過程。只有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孩子適時的停留,才會讓孩子們參與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思考問題的思維更加活躍,對學習過程的體驗更加深刻,知識的掌握也更加牢固。教師只有把握好課堂適時停留的藝術,才能讓課堂開出一朵朵美麗的思維之花,才是真正有效的數學課堂。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425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