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接受主體與接受客體的關系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接受是指發生在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領域內的接受活動,它反映了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接受主體與接受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是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接受主體出于自身發展需要,利用硬件環境與軟件環境作用下通過相應的渠道對接受客體進行的反映、整合、生化,釋放繼續勢頭的過程。這就說明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質量和成效主要取決于接受服務者的主體活動,暗示著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要緊密關注接受服務者意識的能動作用。
關鍵詞:新農村 服務主體 服務客體 公共體育服務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5(a)-0203-02
1 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接受主體的回歸
首先,從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接受過程來看,村民對公共體育服務形成需求是外部積極因素和內部心理強烈需求雙重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外部硬件設施并不能像加了上好的汽油而馬上爆發出強勁動力汽車那樣效果立竿見影,而最終要通過接受服務者的服務體驗效果來體驗的,接受主體基于現有體驗基礎上的“初級印象”決定其未來的參與度和接受度。接受服務者的最初體驗和享受觀念決定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活動的有效開展和實際效果,服務主體在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活動中主觀能動性正逐漸成為影響服務質量的重要因素。其次,隨著全國各地諸多“三農”問題得到有效破解,農業大豐收,農民生活條件大幅度改善,鄉村和諧穩定,為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使村民主體意識不斷增強,思想觀念革新,接受服務者的精神需求也呈現多樣化發展,倘若服務主體不清楚接受服務者的真實需求或不能滿足關于服務的理想期待,將會導致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自導自演”、接受服務者的消極對待,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工作將陷入“空轉”怪圈。
2 滿足服務群體的需求和期待,著力推進服務目的
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是新農村振興戰略及未來一段時期國家新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點之一,其服務目的非常明確,但在提高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質量的過程中,接受目的是激勵和驅動接受服務者參與服務的關鍵因素。人是為了滿足現階段的發展需求才開始采取行動,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因而滿足村民身心健康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內涵,也是提升村民接受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關鍵點。要明確接受主體的真實服務需要,調動接受服務者的主體意識,樹立起合理、高效的接受目的,做好頂層設計,有效實現村民的接受目的和國家的服務目的有機結合,提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質量。
2.1 緊密關注接受主體真實服務需求和美好期待
“永無止境的需要產生和滿足需要的態度和趨勢,使這不僅成為人類活動的原動力,而且也構成推動人類活動的持續動力?!鄙鐣枰七M社會發展,而真正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是一種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并滿足村民身心健康需求而開展的豐富多元社會文化實踐活動。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要從本本主義回歸到村民的實際生活中來,從了解村民群求和提高滿意度作為夯實農村服務工作基礎的有力抓手,窺視現階段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和主體的實際痛點,發揮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根本作用,在滿足真實需求的同時引導主體最求真誠、善良和美好的事物。服務主體要洞察接受服務者的切身需求,讓“賦能”變得更有依據和針對性,因此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要以“真實存在的人”為起點和落腳點。多種因素使人具有萬物般參差不齊,各有所需,因此需要通過所需之物和正確的價值預設激發創新性和積極的主體能動性,讓主體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精神境界和享受品味。也即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只有深入接受主體生活的實際情境,才能洞察村民的心理述求,以摸需求、解困惑、滿訴求作為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突破口,滿足其接受目的;只有對照服務目標的高質量推進,才能將初級的迎合需求上升為滿足身心健康的剛性需求,高質量對接服務目的和接受目的。
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要關照接受主體的現實生活需求和身心健康期待。首先要將農村公共服務領域拓展到與村民鄰里相處和生活實踐相關的各個領域,滲透到村民真正的樸實生活中去,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為村民提供“貼近真實,走進心里”的服務內容,確保服務措施精準恰當。其次,要關注現實社會中每一個活生生的人,社會關系網絡是指由社會成員與他人互動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社會關系總和,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活經歷、學習經歷、興趣導向共同交織成了今天多元化的意識形態和愛好需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要堅持區域性和層次性原則,關照不同層次村民對公共體育服務的訴求,絕不可以看似“不折不扣堅決落實”,實則是不愿作為、不會作為、不敢作為,大搞“一鍋煮”,做好精細服務調研,因時求新,根據具體的實際問題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回應擁有不同需求的村民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理想期待。服務者只有明察秋毫,懂得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質量提升的困境,將優質規范的服務真正落實到每個環節,進一步夯實服務基礎,才能提升村民獲得感,找到服務價值與村民需求之間的契合點。
2.2 激發接受主體意識和接受意愿
明確清晰的主體意識是接受服務者對自身在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活動中的社會地位的準確定位,還包括其主動活躍參與程度、積極參與意識強度以及內化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接受主體的主動參與意識是激活被服務者的參與現實活動的內在因素、能量來源。接受主體自覺意識強,那么在服務活動中就能更好地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并由消極的被動參與轉為積極的主動參與。也就是說,一切積極主動的接受活動都具有明確的主體意識,誠然,如恩格斯所說:“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全是具有意識、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彼?,在開展實際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活動中,服務者應注意利用“高質量”的服務載體進行有效刺激,激活接受服務者的潛在需求-動機系統,增強接受主體意識。
接受主體的動機系統主要表現為具有積極的接受意愿,積極的接受意愿是接受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村民在接受服務主體提供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前總是有較高的心理期待,期待服務能夠滿足預先設定需求框架,或者與之前“價值期待”進行整合。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正是這種內心的強烈期待推動接受服務者積極參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中。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要加快新平臺、新陣地的建設,逐步構建接受服務主體與接受服務客體的新時代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格局,加強內容創新服務創新,和諧主客體,服務者應主動了解村民的內心期盼,針對他們的需求,提供他們“實際的、喜愛的”的服務內容,增強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吸引程度,讓服務者與接受者互相悅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才會真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張開云.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現狀評價與路徑選擇[J].學術研究,2009(11):50-55.
[2] 劉玉.我國農村體育發展進程中的利益機制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2):135-138.
[3] 劉玉.信息傳播視野中的農民體育權利缺失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4):59-6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