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會計美學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基于美學研究對象——審美活動的視角,對會計美學研究對象和會計美學范疇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會計美學研究對象就是欣賞會計知識的活動;會計審美客體是會計審美主體專門建構的會計審美課程或研究專題,審美主體通過審美過程獲得愉悅和美感;只有先有會計美學實踐活動,才有可能逐漸推動會計美學學科的建立和發展。其次發現,會計審美活動中生成的會計美屬于科學美的領域,會計審美范疇包括平衡美和中和美,具體表現為會計靜態平衡的對稱美和會計動態平衡的對立統一美、會計政策選擇結果和地位及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中和美。提出會計美學研究可以助力專業課程知識的整合、學科交叉培養、通識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使會計教育達至美好。
  【關鍵詞】 會計美學; 美學對象; 審美活動; 平衡美; 中和美
  【中圖分類號】 F230;B83-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9)12-0002-10
  一、會計美學研究對象
 ?。ㄒ唬┟缹W及其研究對象
  會計美學研究對象追溯到美學的產生和發展。美學的基本問題產生于柏拉圖之問“美是什么”這樣一個哲學思辨性質的問題,這里所問的美,不是具體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古希臘被認為是西方古代美學思想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美學一詞來源于希臘語,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1750年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嘉滕首次使用該詞,并出版《美學(Aesthetica)》一書,以此標志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鮑姆嘉滕之后,美學的發展經歷了德國古典美學、馬克思主義美學、西方近現代美學三個重要階段。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定義為研究“美”的學說?,F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從學科特點而言,美學是一門邊緣性、交叉性的學科。根據教育部學科分類,美學是哲學的二級學科。
  美學作為一門學科存在,距今也只有260多年的歷史。因此,美學研究對象至今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從柏拉圖對美本身的追問開始,到美學學科產生之前的很長一段時期,美學就是探討美的本質和規律的哲學。鮑姆嘉滕[1]創立對“感性認識的科學”——“美學”或“審美學”,使美學研究對象從客觀美的本質偏移到主體的“感性認識”上來??档聦υ撛~的含義進行了改造,對與人的情感功能相對應的審美判斷、審美心理和審美心意等進行了更為深入系統的探討,從而把美學研究的重心徹底地轉移到對審美判斷、審美關系、審美主體心理結構的分析上[2]。黑格爾[3]直接將美學命名為“藝術哲學”或“美的藝術哲學”。20世紀80年代以來,實用美學、日常生活美學、環境美學興起,西方美學已經成為“超越藝術”的美學,其研究對象從藝術拓展到整個人類生存活動和文化實踐的所有領域[4-6]??梢哉f西方美學在研究對象上經歷了一個從美到(純)審美(藝術審美和自然審美)、到藝術、再到泛審美(藝術、環境、身體、生活、文化等)的一個歷程。美學在西方發展到今天,已經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大審美學”了。
  中國美學界對于美學研究對象的看法紛繁復雜。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有兩種代表性觀點:美及美的規律和藝術[7];80年代新增了四種觀點:以藝術為中心的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8],美感經驗[9],美、美感和藝術[10-11],人類的審美活動[12-17]等;90年代又出現了“審美現象——審美活動”[18-19]的觀點。目前越來越傾向于把人類的整個審美活動作為美學研究的對象,審美活動還包含審美活動的形態和外顯,是“審美活動與審美現象的統一”[20]。主要的審美領域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技術美等,審美范疇有優美、崇高、中和、悲劇、喜劇,丑與荒誕、濃郁與飄逸、空靈等,并出現了生命美學、環境美學、身體美學、生態美學[3,15,21]等美學分支,形成了如實踐美學、后實踐美學、否定主義美學、懷疑論美學、認知美學等眾多的派別。
  (二)會計美學及研究對象分析
  會計美學研究在我國歷經30多年,經過“實踐—認識—實踐”的反復。我國會計學者范春吉[22]首次將會計學與美學相聯系,從“藝術”的廣度和深度上評價西方“會計是門藝術”的說法之合理性,并提出使會計成為審美對象、加強會計美學研究的建議。羅勇[23]甚至認為有必要將會計美學作為專門會計學科獨立研究,并提出建立會計美學學科體系的初步設想。雖然該建議受到高允斌[24]的質疑,但先后仍有多名學者對會計美學[25-27]、會計領域審美活動和會計美的形態或規律[28]、會計美學研究對象及其必要性[29]、會計審美意識及美感經驗[30]、會計美學理論體系[31]、審美類型[32]等進行了艱難的探索,至今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成果寥寥。
  美學從出現到現在已經逐步形成了音樂美學、建筑美學、戲劇美學、環境美學等學科分支,但是會計美學似乎不能像它們一樣擁有自己的研究對象。會計工作美、會計人員素質美、會計教育美[32]是否就是會計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否有必要糾結于獨立的會計美學學科體系建立?筆者認為會計美學研究價值不應受到質疑,但應改進以往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出發點。
  美學是一個感性認識的科學,要進行審美活動,審美客體、審美主體、審美過程一個也不能缺少。若以會計實務工作作為審美客體進行研究,顯然缺乏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感受和欣賞,審美活動很難發生,因為會計實務工作是一個高度保密的工作,其過程不允許被人欣賞,也就有了會計信息不對稱一說,其美學價值也很難被發現或認同,所以必須有這樣一個主體,能對會計進行審美,才會誘發會計美學的創立,而這樣一個主體可能更容易在會計教育教學和研究中發生。另外,唯有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是可以被公開查閱的。因而,可能產生審美活動的領域預計在審美主體對會計知識的欣賞過程中(這個過程不是以傳授會計專業知識為目的的)和對財務報告披露結果的鑒閱中,而不是“無所不在”的“全方位”的美。會計工作美、會計人員美、會計教育美等因缺乏審美主體可能只是一種自娛自樂。同時會計實務工作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像一首詩、一部劇、一座建筑、一幅畫一樣被鑒賞、被愉悅,而是經濟工作的需要,至少目前如此。但審美活動實質上是一種精神活動,因為美是精神領域抽象物的再現,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因此,會計實務工作中很難產生審美活動的需要并實施審美過程。要想繼續對會計美學的探索,應將眼光探向會計教育教學和研究過程。   因為美學學科的確立源自主客體二元對立的存在論模式,它決定了美學作為一門學科所研究的問題域是主體與對象及其關系。以我思主體的趣味作為評判諸存在者的標準,對于美學學科而言是決定性的,這就是為什么美學被稱為“感性的邏輯”[33]。感性學或美學之于感性和感受就如邏輯之于思維,其前提就是主客二分。但是,有了這種區別就一定有美學嗎?會計專業知識的教學過程也有認識主體的存在(師生),但這并不是審美主體。因此,區別“認識主體”和“審美主體”進一步決定了會計美學是不是可以稱之為“學”、是不是理性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档旅缹W確立了審美主體,認為能夠進行愉悅的鑒賞判斷的主體就是“審美主體”,被判斷的對象就是“美的”事物——審美客體。鑒賞判斷是人類理性中關于愉快與不愉快的情感能力的部分。這一獨立的情感能力是審美活動得以可能的前提,是審美主體的本質。這對于美學學科的成立而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34]。因此學習會計知識和欣賞會計知識涉及的是不同的主體——認識主體和審美主體,欣賞會計知識的活動才是審美主體發生的,學習會計知識的活動則是認識主體發生的?,F在學校會計教育教學主要是會計知識的學習,少有甚或沒有會計知識的欣賞。
  作為會計美學的研究對象——欣賞會計知識的審美活動應該如何發生?初期需要靠我們主動去研究開發這樣一門或幾門欣賞會計知識的課程或一項專題,并通過真實應用于某一場景(如教室、研究室)來實現。同樣查閱財務報告和欣賞財務報告也需進行如上的區分。因此,會計美學中的審美客體應該是這樣一些待研究開發的會計審美課程或研究專題,會計的對稱美、平衡美、簡練美、連貫美、節奏美、秩序美、抽象美和一致美[25,31],直觀美和內在美[28,32]等是審美主體進行審美活動的結果而不是審美客體本身。
  審美客體作為認識對象和其他對象的區別在于對象性的存在??档抡J為審美判斷必須有其對象,美學之所以可能的前提是有經驗對象(此在)。因為只有對象性的存在是與現實性、確定性、當下性,即與具體的知覺和具體的思維聯系在一起。根本不存在抽象的、超驗的“存在”,凡存在必是且只能是具體之物的存在。在美學上沒有抽象的“美”,只有具體的“美”。鑒賞是“對一個對象或一個表象方式做評判的能力。一個這樣的愉悅的對象就叫做美”?!胺彩悄菦]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歡的東西就是美的”[35]。被亞里士多德等關注的構成客觀事物存在的諸多感性因素,如色彩、線條、結構、比例、有機整體性、對立統一性等等,并不是成為審美對象的充分條件,這些因素與其說是美的原因,不如說是審美的結果。只有讓對象呈現出審美對象所應具有的存在論性質,才讓主體的感性因素轉化為審美客體的構成要素,因此,審美客體是審美主體建構出來的,這種由主體建構出的合目的性的形式,才成為“審美對象”[36]。
  再者,不是美的存在引起了人們的審美活動,而是審美活動把客體對象變成了審美對象,變成了美的對象或丑的對象。因此,這一待開發的課程或專題研究應在培養方案中成為一個組成部分并加以執行或作為一個研究者的審美對象。只有當審美主體(師生或研究者)通過審美過程(課堂教學或研究)去鑒賞審美客體(會計知識欣賞課程或研究專題),審美客體才會反過來給審美主體以愉悅和美感。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是一個雙向的關系,不可能單一存在。馬克思主義美學建立了審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聯系,顛覆了康德美學主體與客體二元對立的形而上學思維模式,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從審美主客體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辯證統一關系中去求解美學之謎的全新思路[37]。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是同時在審美活動中形成的,主體的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不斷地得到發展和提高。審美主體是精神性主體與實踐性主體的統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揭示人類審美活動的本質[38]。沒有離開客體的美,也沒有離開主體的美,美只能從審美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中去尋找,美在審美關系當中才能存在。凡是沒有同人建立對象性關系的事物,都不可能是人的審美客體。從未離開人和人的活動抽象地談論作為對象美的問題,我們說某種東西是美的是因為這種東西對人有一種特殊的精神意義,這種意義只有在審美活動中才能表現出來。因此,審美活動是比美這一范疇更具優先性和根本性的美學基本問題。亦即只有先有會計美學實踐活動,才有可能逐漸地推動會計美學學科的建立和發展。一般美學如此,音樂美學、建筑美學、戲劇美學、環境美學等莫不如此?!盁o論在東方和西方,美學思想都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15],但美學學科才只有260多年的歷史。
 ?。ㄈ嬅琅c審美活動
  如果要進行這樣一門會計知識欣賞課程的開發或專題研究,主體會感受到美嗎?也就是說會計美學實踐或審美活動是否一件無果的事情?什么是會計美?
  西方美學史上對美的本質的探索主要從精神意識、客觀事物本身兩方面進行,表現為美是理念[39]、美在感受[40]、審美判斷四契機(質、量、關系和情狀)[35]、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3],以及美在于事物的形式的統一[41]、美在關系[42]、美是生活[43]等。
  中國美學史上對美的本質的探索主要從善、道和禪的角度認識和理解。如孔子、孟子的以善為美,荀子的“無偽則性不能自美”;墨子的審美活動以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為基礎的“非樂”美論;老子、莊子的道是大美、道滲透在一切具體的美的存在當中、道是客觀存在的最高的絕對的美;禪宗的“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境界就是美等[21]。中國當代對美的本質的探索表現為四個學派:主觀論[44]、客觀論[45]、主客觀統一論[46]、客觀性與社會性統一論[47]。
  美是人與外部世界價值關系的反映,是主客觀的統一,是社會實踐的產物。研究“美”的問題不應該以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而應該依照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人與世界的關系不是外在的關系,而是人融身于世界萬物之中,沉浸于世界萬物之中,世界由于人的“此在”而展示自己[48]。不存在一種實體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不自美,因人而彰[49];也不存在一種實體化的、純粹主觀的“美”[15],心不自心,因色故有[50]。美是在審美活動中生成的,美感不是“主客二分”關系中的認識,而是“天人合一”關系中的體驗[15]。美離不開人的審美活動,審美活動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構建一個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亦即審美對象,美在意象。研究開發欣賞會計知識的課程或專題,并真實地發生于某一場景(如教室、研究室),就是構建會計美的意象世界,就是審美對象,美即在此中。   二、會計美域與審美范疇
 ?。ㄒ唬嬅烙?
  會計美屬于科學美的領域,其具體的表現形態是平衡美和中和美。
  人們對于科學美的直接領悟,并不是理性思維的結果,而可能是喚醒了存在于人類靈魂深處的無意識區域的原型??茖W美既不是自然美,也不是社會美,因為它們并不是人們從自然界直接感受到的美,也不是社會生活的美??茖W美離不開科學家(觀察者)??茖W理論、數學公式的一些內在性質激起觀察者的審美反應,將審美價值投射進科學理論中,就成為美[51]??茖W公式和理論,如牛頓的運動方程、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其表現形式——邏輯的“真”就是形式美,其體現的永恒的“真”是“最終極的美”[52]。會計學是一門關于“數”的科學,數學本身是美的。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說,數學關系是美的源泉[53];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說,“我的方程式是美的”[15];美國數學家富勒說,如果結果不是美的,一定有什么地方錯了[54]。因此,我們何嘗不能感受到會計恒等式、復式記賬法具有的天然的科學美。通過對會計知識的觀察和體悟,會計精髓或會計美體現為平衡與中和之美。其中,平衡是基礎,讓我們理解了會計;中和是靈魂,讓我們精通了會計。
 ?。ǘ嬈胶饷?
  1.平衡及其特性
  哲學平衡觀是指事物同外界之間或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互相適應、互相協調的關系,保持相對穩定的恰當比例,是這種關系的主要表現。早在兩千年前,我國古代的《易經》等就提出了陰陽平衡的思想。陰陽平衡,“不失其序”,自然界和社會就安定正常;陰陽失調,“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就會發生地震等自然災害,進而引起社會動亂[55]。在自然界的現實生活中,在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關系處理中,都會涉及“平衡”這一概念和范疇。如“天體”平衡、“宇宙”平衡、“太陽系”(銀河系)平衡、自然界平衡、生態平衡;社會各利益集團平衡,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心態平衡;生命個體的內部系統平衡等等。
  恩格斯認為平衡“是物質分化的根本條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條件”,任何具體運動“都是為了確立相對靜止即平衡的一種努力”,運動中的平衡是由“顯著差別所決定的平衡”,“單個運動趨向平衡,而總體運動又破壞單個平衡”。在自然界,“宇宙中的一切吸引和一切排斥,一定是互相平衡的”[56]。如馬克思所說,雖然社會處于不平衡的動蕩階段,但是平衡仍然“作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自然必然性起著作用”[57]。歐洲哲學史中,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第一個提出“就宇宙的規定性來說,它的組織通常是數及其關系的和諧的體系”[41]的思想。
  然而,恩格斯也強調“一切平衡都是相對的和暫時的”[56]。無論一個事物的發展多么平衡和協調,這種平衡和協調都是相對的,其中必然包含著某些局部或方面的不平衡和不協調。正如馬克思所說:矛盾雙方的比例“實際上從來不會一致,如果它們達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的現象,所以在科學上等于零,可以看作沒有發生過的事情”[58]。平衡就如曇花一現,短暫,難得,大多數時候是不平衡狀態。
  平衡和不平衡互相依賴,互為對方存在的前提條件;互相包含,互相制約并互相轉化。馬克思認為:事物內部“各式各樣的不平衡具有相對獨立的性質,并且因為這些不平衡會彼此接連不斷地發生,所以它們會由它們的相反方向,由它們互相之間的矛盾而互相平衡”。如果各個不平衡的總和在一定條件下沖破客觀平衡幅度,那么平衡的強大制約作用就會在事后作為一種內在必然性而自發地把它“拉回”到自己的幅度中來,即事物整體的平衡“是作為它們的矛盾的不斷運動的結果”[58]。
  2.會計平衡的多樣性與特殊性
  在會計學中,平衡無處不在,是貫穿全部會計知識體系的精髓,也是促使會計美學得以發展的一個根基。從交易事項發生的時間順序來看,有初始的靜態平衡(靜態會計恒等式),有過程中的動態平衡(動態會計恒等式),還有經營期末的新的靜態平衡(資產負債表)。從會計服務領域來看,有記賬平衡(復式記賬法),有經營過程中的平衡(盈虧臨界點),有兼顧全面的戰略平衡(平衡計分卡)。既有自身的平衡機制(復式記賬方法、資產負債表、會計恒等式),也有依附于經營過程所取得的平衡結果(盈虧臨界點、利潤表)。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相宜。所有的平衡都決定于經營結果的平衡,沒有經營結果的平衡,持續經營將無法存在,會計作為過程的反映和觀念的總結將失去存在的價值。通過對平衡的把握,可以全面地了解交易事項、掌握會計知識體系,也體現了認識運動的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
  會計平衡具有特殊性。會計上的靜態平衡是無條件的絕對平衡,是平衡的特殊形式,不同于哲學上的動態平衡概念,表現為復式記賬法、會計恒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資產負債表等,因為這些就是一個事物的兩個表現方式而已。比如對每一項交易事項用借貸復式記賬法記錄的會計分錄,都必須符合“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規則,因為借貸二字反映了每一項交易的兩個方面:來源和去向,即交易的資金來源和交易的存在形態;資產負債表無論在何時編制都必須是平衡的,因為它反映的是資產這一事物的存在形態和資金來源兩個方面。
  而利潤表則不然,利潤表體現的是一種動態平衡,反映了特定期間的經營過程和結果。不同時點經營結果不同,據此編制的利潤表其結果也是不同的,初期的支出大于收入、特定時點的收入等于支出、最后的收入大于支出。也就是說,會計上的動態平衡體現了哲學平衡觀的特性,與哲學平衡觀的內涵和外延達成一致。
  3.會計平衡美的表現
 ?。?)會計靜態平衡的對稱美
  平衡作為美學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自然與人文環境的各個方面都有體現。從古至今,人們對平衡美的追求從未停止,從埃及金字塔到法國埃菲爾鐵塔,從印度瑜伽到中國的太極,無不體現著平衡的獨特魅力。平衡之美更容易從構成藝術中表現出來,比如對稱。對稱是事物中相同或相似形式因素之間相稱的組合關系所構成的絕對平衡,是平衡法則的特殊形式。自然界中的葉、大部分動物及人都是對稱形態[59]。例如中國古代皇宮布局多用對稱形式顯示其穩定及宏偉規模,裝飾圖案中對稱的運用更是比比皆是。美國文藝心理學家樸孚研究過一千幅名畫,發現每幅名畫都含有“不對稱中的對稱”“不平衡中的平衡”,即“代替平衡”的原則。對稱平衡的布局能產生莊重、嚴肅、宏偉、樸素等藝術效果。會計中的靜態平衡更多地體現了對稱美,如會計恒等式的“資產”和“權益”、借貸復式記賬法的“借方”與“貸方”、資產負債表的左方和右方等。  ?。?)會計動態平衡的對立統一美
  會計動態平衡體現了平衡與不平衡相互轉化的對立統一之美。如同蘇洵散文所體現出的犀利與委婉、雄剛與溫淳、工整與變化、凝練與生動的對立統一美一樣[60],利潤表的動態平衡哲學來自于盈虧這一對立統一概念在企業經營中的現實平衡——盈虧平衡,即企業持續經營的最低要求。尤其是多步式利潤表體現的更為明顯,從營業收入一步步遞減成本、費用、損失、支出、稅金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企業持續經營所歷經的盈虧動態平衡的實現過程,貌似一段經營成果的“錄像”,由盈虧平衡——盈虧不平衡——新的盈虧平衡。新的盈虧平衡不是原有平衡的機械恢復,而是以新的經營成果在新的經營期間的展現。盈虧平衡——盈虧不平衡——新的盈虧平衡這樣三個階段往復循環、不斷展開的經營過程,也是一種由量變到質變(虧損到盈利的變化)的過程,是企業經營發展的總趨勢。會計只有正確掌握了動態平衡的特性和規律,才可能為企業經營活動提供準確的參謀決策。盈虧不平衡的積極作用在于促進建立更高級的新的盈虧平衡,推動企業的發展。正確認識和把握平衡與不平衡的辯證關系及其發展規律,對促進企業發展、正確認識經營中的矛盾和解決矛盾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會計中和美
  1.中和的含義
  會計美還表現為中和。什么是中和?會計有中和美嗎?
  柯漢琳1994年首次提出“中間范疇”的美,繼而認為“在美的現象世界中,如果我們把優美和崇高看作兩對立面的美(即美的兩個極端)的話,那么,中和之美就是它們之間的中間狀態的美”[61],并提出在哲學意義上應將“中和美”確立為審美范疇[21]。
  《中庸》首章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边@種中和觀已兼意志論及宇宙社會論,后人談中和者,大致皆從此開始談起[62-64]?!跋才贰笔侨说那楦斜憩F,在它們尚未表現出來時,是人的一種適中的內在本性。然而,蘊于體內的情感總是要發之于外的,這是人之常情。“發而皆中節”,這就是儒家主張的情感的抒發要有節制,只有保持一定的“度”,才能達到和諧的美?!皥唐鋬啥耍闷溆诿瘛本褪前阎泻涂醋鲀蓚€極端的中間狀態。所謂兩端,鄭玄注:“過與不及也”(《禮記正義》)。朱熹解釋“中”字也說:“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論語集注·雍也》)由此可見,儒家“中庸”的中顯然取矛盾對立兩極的中間狀態的意義。
  以“和”為美,以“中”為尺度的“中和”之美,是我國古代一個十分重要的美學范疇。它以其深厚而獨特的美學內涵影響了古今幾千年中國人的審美思維。一般認為,中和美指的是一種內部和諧而又溫柔敦厚的特定藝術風格??鬃硬]有直接提出“中和”的概念,其文藝審美透露出其“中和”美的觀點?!皹范灰?,哀而不傷”是孔子“中庸”原則在美學上的具體運用[11]??鬃诱J為,詩、禮、樂是達到“中和”美的審美境界不可缺少的條件,從其對詩、禮、樂的態度及其文藝審美傾向可以看出孔子追求一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和”之美。在中國美學史上,王國維在《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一文提出“古雅”這一審美范疇,明確試圖在優美與崇高之間尋找中間范疇之美,認為古雅既非優美,也非崇高,而是處于兩者之間的另一種美的形態。
  亞里士多德在談論藝術和美德時,也曾提出過“居間者”的概念。“美就是一種適中”,“美德是一種中道”[21]?!暗滦允且环N適度”,“過度與不及都是惡的特點,適度則是德性的特點”,而“德性是兩種惡即過度與不及的中間”[65]。承認作為中間狀態美的中和美的存在并給予一個重要的、有獨立意義的地位,正是辯證的體現。因為辯證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既強調對立面即兩極的互相對立、互相依存,又強調對立面的運動和互相轉化,而有轉化就有“過渡”,有“過渡”就有不同于兩極的中間狀態存在。黑格爾指出任何對立面都在運動中不斷地“變”,不斷地互相“過渡”。例如,“有”與“無”,有過渡到無,無過渡到有,在互相轉化即“變”的過程中,它們之間就形成一個“過渡階段”,也稱為對立面的“界限”、“中介”或“第三者”。“界限是中介,通過這個中介,某物與他物既是又不是。”“界限作為它們每一個的非有,是兩者的他物”?!盁o論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談到有與無,都必定有這第三者;因為有、無并不自為地繼續存在,而只是在變中,在這第三者中[66]”。恩格斯認為:“辯證法不知道什么無條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學的差異互相過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適當的地方承認‘亦此亦彼’并且使對立互為中介?!盵67]
  “中和美的特殊位置處于優美與崇高兩種對立的美互相向對方運動的過渡階段、中間階段,這決定了它既不是兩個對立面的任何一方,即既不是優美也不是崇高,卻又包含著優美和崇高兩極的特點……”[21]。“中間狀態的美”彌補了西方美學“優美”和“崇高”之間的美的狀態被忽略的問題,而“中間的美”恰恰是理解中國傳統美學的關鍵所在?;谥袊鴤鹘y文化和中國古代美學,“中和美”接通了中國傳統的“中庸”范疇,是對“矛盾對立兩極的中間狀態的描述”??聺h琳認為中和美也是變動的,并且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切關聯,中和美的最佳境界是“和諧”,體現出對“度”的把握,“適度”是實現中和美的原則[21]?!爸袊糯匀绱丝粗刂泻椭?,說到底是因為古人認為陰陽相交、剛柔相濟乃宇宙的根本法則,而中和是其表現,順之則吉,逆之則兇??梢?,中國古代中和美的理想同古老的宇宙哲學觀是息息相通的?!敝泻褪侨寮宜蛲非蟮囊环N理想的境界。
  2.中和與平衡
  中節是中和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21]。和是中的功用,所以中節為和。因而,中和是為人處世的最根本原則。王陽明亦用良知來解釋中和,認為“未發之中”即良知也,“天理亦自有個中和處”,“中”只是天理,“知得過不及處,就是中和”[68]。因為中節,林國雄認為中和還包括具有沖刺力或具備鼓勵敬業精神的“致中和之力”,即一種人的“主動中和力”,如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所講“天之道,其尤張弓乎!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痹趤喞锸慷嗟碌膫惱碛^上,過度和不及都是惡行的特征,只有適度才是美德的特征和道德的標準,這種看法與中和的中節完全相一致。每種好的藝術,“就在于選擇居間者”,美德也“必定就有以居間者為目的這個性質”[21]。所謂“居間者”,就是“適中”或“中道”。   平衡是無倫理意志力(或主動中和力)介入的概念,因而平衡可能是一種中和上的中節,但因其不一定與合理的價值判斷有聯系,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平衡都是中和上的中節。故我們可以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但不能說“致平衡,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因此,中和只能條件地包容平衡。伊斯頓認為平衡理論是一種不充分或不勝任的理論[69]。所以在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上,只有中和,沒有平衡。
  柯漢琳[61]認為“中和美作為優美與崇高之間的中間狀態的美,并非絕對的平衡狀態”,根據中國古代哲學的“四象”說,陰陽各自可以分為二,所謂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依理也可以各自劃分為太剛之美、少剛之美和太柔之美、少柔之美。中和作為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的交參結合,總有偏勝,即中和美作為剛柔相交相濟之美,不可能絕對平衡,也必有剛勝或柔勝的情況,也可以形成少剛、少柔之美。這樣,中和美分別與陽剛之美、陰柔之美的界限交叉互涵。少剛、少柔之美既可以分別看作低度之陽剛美和陰柔美,也可以看作中和美的兩個邊緣,而太剛、太柔之美則是美的兩極?!币虼耍瑝衙溃ɑ蛱珓傊溃┎皇浅绺?,但接近崇高,或其進一步發展就是崇高。這樣,處于優美與崇高之間的中和美可以看作中國古典美學中少剛、少柔之美。由此所謂“中間狀態的美”是存在的,而中和美之作為與優美、崇高并列的獨立的審美范疇也是成立的。
  綜上所述,平衡與中和都是表現美的概念,是審美范疇,但二者的區別也很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平衡是以二元對立為起點的,中和是超越二元對立的概念
  平衡是分的概念,是“你是你,我是我”,是以研究你我如何對等存在為前提;中和是合的概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化學酸堿中和反應一樣,是研究一個整體或大一統、太極如何更好地存在。平衡是以分為前提談合,中和是以合為前提談分,即平衡是談分中的合,中和是談合中的分。一首音樂作品就是中和的結果而不是平衡的結果,比如意大利歌劇《圖蘭朵》中引有中國民歌《茉莉花》,音樂作品希臘音樂家雅尼的《夜鶯》(Nightingale)、挪威神秘園樂隊的《蓮花》(Lotus)、德國奧利佛·香提(Oliver Shanti)的《花之皇后》(Queen of the Blossoms)都有中國音樂元素的加入。人們不會關心中西方音樂元素在這些作品中的占比,而只關心作品本身如何。這就是中和的魅力,絕非平衡所能實現。
  平衡是物理反應,物理總是研究兩級、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吸引與排斥;中和是化學反應,恩格斯認為“在化學中和在力學中一樣,力只存在于吸引之中,因而它是和其他物理學家稱做‘能’并與排斥完全等同的東西正好相反的東西”,化學上統一的物質觀念認為“兩個物體的化學親和性的基礎在于它們各自含有一個共同的第三物體”[56]。化學的新時代從原子論開始,物理的新時代從分子論開始。
  (2)平衡強調我執,中和強調全局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平衡是以“我”為中心的,關心世界如何與“我”平衡,有我執的概念主導,不平衡往往是指“我”心理不平衡,而不是別人不平衡;中和是以大局為中心的,關心全局如何,去掉了我執的概念。
  3.中和與會計
 ?。?)會計政策選擇結果的中和性
  會計平衡更多的是表現事物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如借和貸、盈與虧、收與支、資產與權益,或者是表現為多個方面的一種均衡(如平衡計分卡)。會計中,還有一些內容是平衡的內涵所無法概括的,如會計政策選擇、會計職業道德等。會計政策選擇無法用兩個明確的反映矛盾對立雙方的詞語,如好與壞來衡量,而只能說是否合適。但這一形容也未免有些武斷,何嘗不可以把會計政策選擇當作一種藝術來看待呢?多方面、多層次、多時段的平衡可能會體現為中和,如會計政策選擇是同一時期多個會計政策組合選擇的平衡和每個會計政策多個時期的選擇平衡后的結果,因而是多維的時空觀的平衡。對于同一時期會計政策選擇的結果,企業管理者更關心所有會計政策組合選擇的中和結果,而不是某一個或幾個會計政策選擇的平衡結果。因此,用中和來反映更恰如其分。若以其對損益的影響結果作為坐標軸來計量,則企業實際的組合選擇結果很少是處于讓利潤最大化或利潤最小化的極端狀態,大多數是處于“中間地帶”[70-72]。但是我們以前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這些少數的公司上,糾結于其中的特征、動機等,大多數處于“中間地帶”的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特征、動機成了我們視野中的盲區、研究中的黑箱。這個“中間地帶”有什么規律,有什么特征?如果用區間值來計量,“中和度”是多少?仿如一首首唐詩,每一年的會計政策選擇都是企業管理者的用心之作,這些眾多的作品有什么值得欣賞之處?這個問題應該需要我們更多地加以關注。
 ?。?)會計政策選擇地位的中和性
  會計政策選擇是構成年度報告披露的最后一項內容——財務報告的一部分,年度報告是對企業某一特定時期經營情況的反映,主要內容包括公司簡介和主要財務指標、公司業務概要、經營情況討論與分析、重要事項、股份變動及股東情況、優先股相關情況、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員工情況、公司治理、公司債券相關情況、財務報告十部分。更確切地說,企業最終經營成果的反映是通過財務報告體現的,財務報告由財務報表和附注構成,附注是由對報表項目的注釋和對會計政策選擇結果的說明構成的。因此,若將財務報告以數字和文字來分類,無論是財務報表還是附注中對表內項目的注釋均以數字體現,只有會計政策選擇是用文字來說明的。數字只表明了經營的結果,我們只有從會計政策選擇的說明中來體驗財務報表數字的含義,甚至整個企業經營情況的好壞。會計政策選擇披露雖然說的是會計政策選擇結果,但卻隱含了對企業整體經營情況的說明,因為會計是對“過程的反映和觀念的總結”,會計政策選擇可以左右企業的經營結果。因此,企業經營中和度與會計政策選擇中和度具有一致性或關聯性。企業經營中和度若以年報中和度來反映的話,則年報中和度與會計政策選擇中和度應具有關聯性。   會計政策選擇僅是企業各種經營政策的一種,站在更大范圍、更高起點來看,企業整體經營政策的選擇結果才是管理者最關心的,會計政策選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為了更準確地理解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結果,應站在企業整體經營政策的高度來研究,如年度報告中披露的經營政策與會計政策選擇均有關系,應被列入分析的視野。
  由此說會計美只有平衡是無法完全概括的,還應包括中和。
  三、以會計美學研究助力會計教育達至美好
  從一般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來看,中國高校會計教育包括兩部分:會計專業知識教育、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這是從達成學生德才兼備培養目標來說應學習的課程而進行的劃分)。目前會計專業知識教育主要講授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學、成本會計學、管理會計學、高級財務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等核心主干課及相關選修課程[73],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主要開設有會計倫理或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從專業課程整合、學科交叉培養、通識教育抑或職業道德教育來看都有需要改進之處,會計美學研究則可以助力這種改革。
 ?。ㄒ唬┮云胶饷澜媽W生對會計知識的整體印象
  學生的專業學習處于拼盤式的孤立狀態,難以將相關課程和相關知識聯系、結合、融合起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將各自的課程知識完整地傳授給學生,但是卻忽略了各門課程之間的聯系[74]。更缺乏在講授專業課之前或之后對會計學科知識體系的精髓從哲學平衡觀角度進行的總結和概括。因此,需要一條貫穿會計教育始終的主線,改善會計教育拼盤式的孤立狀態,讓學生明確會計的本質[74]。尤其是實施大類招生的高校,在新生學習專業知識之前對會計專業知識進行簡明扼要、體現會計精髓的教學說明尤為必要。以會計平衡美構建一門新生研討課,對會計專業知識進行整合說明,對會計精髓——平衡美進行解讀,可以有效地在學生頭腦中建構對會計的整體印象。會計平衡體現在會計恒等式、復式記賬法、試算平衡、資產負債表、利潤表、量本利分析(盈虧臨界點)、平衡計分卡等多項知識點中,貫穿了基礎會計學、財務會計學、成本會計學、管理會計學等多門主干課程。
 ?。ǘ┮悦缹W知識提升學生核心競爭力
  高校會計教育甚至整個財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相比,具有鮮明的職業實用化特征,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加速了財經類專業的職業化和實用化,忽視了學生自身發展過程中自由發展的課程需要和培養模式、學科交叉融通[75],缺乏學識精通的專業教育體系,缺乏與其他學科或專業協同發展以提升專業教育的整體意識和行動[76],易使學生成為進行專業學習和工作的機器,卻缺乏融通自身生活的能力和對美好生活的感受力。2011年在全國高等財經院校校長論壇上,許多高校提出人才培養要“厚基礎、寬口徑、復合型、國際化”[77]。
  為了不使會計教育所培養的學生因受到職業化特征明顯的教育“所產生的限制人的、使人片面化的影響”而“成為分工的奴隸”;為了能使學生在“好幾個專業上放射出光芒”,成為“在思維能力、激情、性格、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56],在大學會計學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規范流程中會計學知識的教授,更要重視會計與不同專業知識有機融合式教育,學科知識向經濟、管理、文化與生活領域延伸應用[78]。作為專業人才培養起點的大學會計學課程結構,需要突破純粹學科知識輸出的框架,加強通用商業意識和跨學科知識融合能力的培養。用人單位期望經管專業畢業生在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之外,還擁有通用商業意識、跨學科融合知識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人際關系處理等能力[79-80]。應該提高知識結構通用性,以應對復雜的職業需求[81]。保持學科的開放度和融合度,合理安排會計學專業的學習進階[76]。美學是一門使人聰明又使人愉悅的學科,將美學知識與會計專業知識相融通,開發會計美探析等課程,可以讓學生學習美學知識、培養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審美的生活態度,能為學生提供一種真正的精神補償,有望使學生成為幸福的人。
  (三)通過會計美學課程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
  高校會計教育中,過分強調專業知識輸出[81],缺乏通識教育,更缺乏以專業教育的形式達成通識教育目標的專業通識化課程開發與實踐。很多學生知道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但是不知道他還有一本窮其一生精力的《道德情操論》。專業教育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時,有天然的優勢,但塑造德性則是短板。如果通識教育缺失,應用型高校極易“蛻變”為現代職業培訓中心[82]。通識課程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三觀的載體,在培養學生作為一個合格的人(而非專才)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美國杜克大學提出通過“通識教育助力學生在快速變化的全球化社會中成功”。大學教育畢竟有別于純粹的職業化教育,除了提供一定的專業教育外,最主要的還在于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方面的培養,在于人格塑造[83]。有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對于人文素質課程需求程度隨著在校年限的增長呈下降趨勢,然而企業在職人員對于人文素質課程需求程度總體上隨著工作年限增長而呈上升趨勢[84]。該調查雖然基于理工科專業大學生,但財經類大學生的上述特點也是人所共知的[85]。因此,急需加強大學本科生通識教育,尤其是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方面的教育與學習。以點播智慧為基礎,以喚醒創新為核心,完善各具特色的通識教育體系[86]。
  不少高校就通識教育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上海財經大學提出高等財經院校應著重素質培養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以拓寬基礎為手段,文理滲透,學科交叉;加強通才教育,實行專通結合型人才培養模式[87]。西南財經大學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提出了實施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方案,增加心智類課程,培養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藝術品味,努力形成專業教育與文化通識教育“桴鼓相應”的財經人文氛圍[88]。江西財經大學將專業課程進行通識化改造,以專業教育的形式實現通識教育的目標和理想。讓專業課在傳播知識、培養技能的同時還能傳遞一定的價值觀,使其具有獨特的價值觀教育功能[89]。因此,創新會計通識教育,開發專業通識化課程——會計美探析或會計政策選擇中和美賞析,通過會計中和之美潛移默化地規范和引導學生日常行為將不失為一個有益的探索。   (四)以中和美的理念改革傳統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方式
  著名會計大師潘序倫先生認為,“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必須在立志、守身、處事、待人等方面建立信用,人無信不立,信是立身之本”。在培育會計做人的理念中,“誠信、客觀、公允”是核心。目前高校缺乏會計職業道德培養[74],職業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文章也不多[90],即無論是會計教育還是會計研究都極度缺乏。在講授會計倫理或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時更鮮有從中和的角度切入。
  會計職業道德是作為一種內心的思想狀態,需要長期潛移默化或者震撼教育才能形成學生內心的原則或信念[91]。要改變傳統的說教式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方式,開展職業道德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育、后果教育、融合專業教育三種方法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74]。以中和觀駕馭經典案例的選擇,如以對稻盛和夫阿米巴經營“追求正確的做人準則”這一經營哲學的分析、解讀為例,說明“致中和之力”的敬業精神、為人品性、思維方式等與專業才能的同等重要性,可以使職業道德教育更易為學生所接受。稻盛和夫的成功是其“作為人,何謂正確”的經營哲學的成功[92]。該哲學引申出公平、正義、勤奮、謙虛、勇敢、知足、樂觀、自利利他等正確的價值觀,是稻盛和夫管理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企業成功實施阿米巴經營的必要條件。“阿米巴經營=經營哲學×經營會計×阿米巴經營體制”,做好所有要素,才能幫助企業提升經營效益,此即為道。
  道與術并不在一個層面上,道包含了術但還有其他。這個“其他”是品德,是工作態度,也是奮斗的方式,如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如果說會計專業知識是術,是陽,是看得見的部分;那么“其他”就是陰,是看不見的部分,這兩部分都擁有了才能入道,一陰一陽之謂道,此即為致中和。即術與“其他”是一個層面的對立統一體。如果說術是表現在人身上的才,只有當德才兼備或者說有德又有才,才會得道。
  美學是一門超世俗功利的學問,它反映了人的終極關懷和追求。但它又與哲學不同,它把這種終極關懷和追求融入詩意之中,用生動感人的形象去打動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當今技術文明和商業文明迅速發展,拜金主義、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使人精神日益切近形而下而疏離形而上,這無論于社會還是于人本身都是令人擔憂的。美學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使人超脫世俗的平庸和鄙陋,從而“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參考文獻】
  [1] 鮑姆嘉滕.美學[M].簡明,王旭曉,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13-14.
  [2] PETVEV IGVY.Introduction:aesthetics today[M]//The Blackwell Guide to Aesthetics.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4:1-2.
  [3] 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4.
  [4] 羅納德·赫伯恩,李莉.當代美學與自然美的忽視[J].山東社會科學,2016(9):5-15.
  [5] 艾倫·卡爾松.從自然到人文[M].薛富興,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2,237.
  [6] 沃爾夫崗·韋爾施.重構美學[M].陸揚,張巖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104-136.
  [7] 朱光潛.美學研究些什么?怎樣研究美學?[M]//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三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271-280.
  [8] 蔣孔陽.什么是美學——美學的對象與范圍[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3):36-43.
  [9] 高爾太.美學研究的中心是什么——與蔣孔陽同志商榷[J].哲學研究,1981(4):61-66.
  [10] 夏放.關于美學研究的對象的初步意見[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1(3):55-59.
  [11] 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447.
  [12] 蔣培坤.美學是研究人類審美活動的科學[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9(1):104-109.
  [13] 張法.20世紀中西美學原理體系比較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85.
  [14] 劉叔成,夏之放,等.美學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0.
  [15] 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6] 朱立元,劉存斌,孟廣慧.談談美學研究的對象問題[J].美學時代,2010(12):16-21.
  [17] 朱立元.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
  [18] 周憲.美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3.
  [19] 楊春時.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20] 趙奎英.美學的對象與美學的重建[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20-27.
  [21] 柯漢琳.美學原理[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5-117.
  [22] 范春吉.會計與美學聯系淺議[J].會計研究,1984(5):58-59.
  [23] 羅勇.會計美學初探[J].四川會計,1994(6):23-24.
  [24] 高允斌.會計美學質疑——兼議會計研究中的一種現象[J].四川會計,1994(12):40-41.
  [25] 欒甫貴.會計美學初論[J].現代會計,1995(6):9-11.
  [26] 欒甫貴.關于會計學與美學理論體系的比較研究[J].現代會計,2001(6):4-5.   [27] 趙麗生.關于我國會計美學研究的若干思考[J].會計之友,2010(1):117-125.
  [28] 張致殿.會計的直觀美和內在美[J].財會研究,2005(11):38-40.
  [29] 徐紀敏.會計美學研究對象及其劃界[J].學術問題研究,2007(2):30-34.
  [30] 吳運友.關于我國會計美學的若干思考與探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2(12):98-101.
  [31] 崔亮.會計美學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32] 倪筱楠,黃環.會計美學研究之我見[J].會計之友,2014(24):110-112.
  [33] MARTIN HEIDEGGER.Nietzsche volume I:the will to power as art[Z].1981.
  [34] 謝遐齡.康德對本體論的揚棄[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10-111.
  [35] 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5-54.
  [36] 劉旭光.審美主體型的確立——康德美學思想的存在論基礎研究[J].人文雜志,2012(3):83-89.
  [37]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0-96.
  [38] 李詠吟.康德與馬克思美學革命的差異及其根源[J].社會科學實踐,1996(3):114-121.
  [39] 柏拉圖.文藝對話錄[M].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272.
  [40] 休謨.人性論(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334.
  [41]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34.
  [42] 狄德羅.美學論文選[M].張冠光,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25.
  [43] 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系[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4.
  [44] 高爾太.論美[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1-4.
  [45] 蔡儀.新美學[M].上海:群益出版社,1948.
  [46] 朱光潛.美學怎樣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M]//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三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31-42.
  [47] 李澤厚.論美感、美和藝術——兼論朱光潛的唯心主義美學思想[M]//李澤厚.美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48] 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M]//海德格爾選集上冊.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6:276.
  [49] 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馬退山茅亭記[M]//葉朗.美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3.
  [50] 普濟.五燈會元上冊(卷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4:128.
  [51] 麥卡里斯特.美與科學革命[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36.
  [52] 楊振寧.美與物理學[M]//楊振寧文集下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850-851.
  [53] 海森堡.精密科學中美的含義[M]//吳國盛.大學科學讀本.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65-266.
  [54] 馬里奧.利維奧.φ的故事:解讀黃金比例[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3:14.
  [55]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第1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7-25.
  [56]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9-10,
  135-155.
  [5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4.
  [5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2.
  [59] 張宏慧.構成藝術中的對稱與平衡美[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1):77-78.
  [60] 李亦凡.對立統一的平衡美——論蘇洵散文的藝術追求[J].江西社會科學,2016(5):112-115.
  [61] 柯漢琳.中和美的哲學定位[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71-79.
  [62] 方克立.中國哲學大辭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123.
  [63] 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大全[M].臺北:水牛圖書出版社,1991:139.
  [64] 林國雄.論中和與均衡[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4):85-91.
  [65]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49-50.
  [66] 黑格爾.邏輯學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6:83-97,122-123.
  [6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5.
  [68] 王陽明.傳習錄[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87,202.
  [69] 羅志淵.云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政治學[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70] 顏敏,王平心,張永國.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組合選擇現狀研究——基于2001年滬深股市的經驗檢驗[C].中國會計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2004:179-200.   [71] 顏敏,張永國.決定會計政策選擇盈利策略的經濟因素分析——基于2008年深滬股市的經驗檢驗[J].財會月刊,2010(24):6-9.
  [72] 張永國,顏敏.會計政策組合選擇分析——基于2007年滬深股市檢驗[J].會計之友,2010(14):92-97.
  [73]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51.
  [74] 崔建新,李守彩,杜祥彩.會計教育理念及其改革思路探討[J].商業會計,2017(24):118-120.
  [75] 徐警武,李東陽.沃頓商學院MBA人才培養經驗與啟示——兼論我國高等財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大學(學術版) 2012(4):63-71.
  [76] 王永德,董淑蘭,張國富.中國會計教育:理念、改革與實踐——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2015 年年會暨第八屆會計學院院長論壇綜述[J].會計研究,2015(11):93-95.
  [77] 武世興.抓住機遇 走內涵發展道路 推動高等財經教育科學發展[J].中國大學教學,2011(10):23-25.
  [78] 王艷.會計教育理念與創新能力培育——基于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的視角[J].會計研究,2016(2):89-94.
  [79] BOLKAN S,GOODBOY A K.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in the classroom:fostering student learning,student participation,and teacher credibility[J].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2009,36(4):296.
  [80] KAVANAGH  M H,DRENNAN L.What skills and attributes does an accounting graduate veed? Evidence from student perceptions and employer expectations[J].Accounting & Finance,2008,48(2):279-300.
  [81] 欒甫貴.論會計教育理念[J].會計研究,2013(4):20-25.
  [82] 羅紅芳,周永雄.大通識補齊本科專業教育短板[N].中國教育報,2018-05-28(6).
  [83] 孫錚,李增泉.會計高等教育的改革趨勢與路徑[J].會計研究,2014(11):3-15.
  [84] 熊勇清,郭杏,郭兆.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課程需求調查與分析[J].現代大學教育,2015(1):100-106.
  [85] 欒甫貴.會計教育內涵的拓展——基于人生教育的思考[J].會計研究,2017(12):87-92.
  [86] 何玉潤,李曉慧.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美國十所高校會計學教育的實地調研[J].會計研究,2013(4):26-31.
  [87] 楊大楷,蔣萍,劉慶生.國際高等財經教育發展趨勢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中國大學教學,2003(11):12-13.
  [88] 劉燦.高等財經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7(4):39-42.
  [89] 鄧輝.結合江西財大實踐談通識教育與創新教育[C].我們的通識——第一屆通識教育國際研討會,2017.
  [90] 張家俊.加強會計職業道德 預防會計職務犯罪[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2):182.
  [91] 劉慧鳳,姜蘇娛.我國會計教育研究文獻評述——基于比較研究視角[J].會計研究,2015(6):80-86.
  [92] 稻盛和夫.阿米巴經營[M].曹岫云,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7:21-2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1411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