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與美學關系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美術學和美學是兩個不同的學科,雖然他們各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但二者之間有著顯而易見的聯系。美術學包括繪畫、雕刻、工藝、建筑藝術等美術技術,以及美術理論、美術史、美術批評幾大部分。而美學則更多研究的是哲學思辨的領域,重點側重于美學理論、審美藝術,有時又被稱為“藝術哲學”。本文將從美術學與美學的定義、二者之間的區別、二者之間的聯系入手,認真理清美術學與美學之間的微妙關系,將二者在相互獨立的情況下有機融合,推進兩個學科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美術學 美學 關系探析
中圖分類號:G1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7-0-02
引言
美術學與美學,是兩個不同的學科,相互區別又相互關聯,通過了解兩個學科的定義和內涵,認清二者之間本質上的區別,再從辯證的角度探析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對美術學和美學相關專業研究及教學活動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將從以上三個方面清晰的梳理美術學與美學既相互獨立又互相影響的關系,為促進對兩個學科的共同發展提供借鑒。
一、美術學與美學的定義
1.美術學的定義和內涵
“美術”一詞最早是在20世紀初期出現在中國的,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以相關的物質材料為媒介,通過塑造靜止的、可觀賞的、平面或立體的藝術形象,勇于表現美術工作者和美術家思想感情的一門藝術。在我們經常研究的領域內,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建筑藝術等。
有美學家和哲學家認為,美術學包含的是美術理論、美術史和美術批評三部分內容,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和進步,如今的美術學不僅僅包括以上三個內容,而是在對美術理論、美術史和美術批評三個方面進行研究探索的基礎上,以美術技術為基礎,研究一切美術現象的發展規律,對美術的價值內涵和美術的發展歷程進行探索的過程,還代表了人文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門學科既要研究美術歷史的發展及演變規律,研究提高美術技術水平的策略和路徑,還要研究美術作品的價值、內涵及其評價標準。美術學不僅體現在畫面,也可以借用現代科技的手段,如聲、光、電、計算機等技術進行創作,為美術創作開辟新的視域。由于美術學疏于人文社會科學,它的發展方向可以充分結合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運用好自身獨特的優勢,通過新科技手段展現人類的文明成果,促進美術學學科的持續發展。
2.美學的定義和內涵
《辭?!氛J為:美學是側重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和審美意識,研究美的創造、發展及規律的學科,被近代哲學奠基人黑格爾稱為“藝術哲學”。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進步,美學的研究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逐漸構建了文藝美學、技術美學、勞動美學、生活美學、比較美學等新的分支學科,并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美學流派。
在古代,美學思想早已產生,但一直沒有明確的概念闡述和理論體系。1750年哲學家、美學家鮑姆加登在自己的著作《關于詩的哲學默想錄》中,第一次提出了“美學”這個概念,并將美學與邏輯學進行了區分。隨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理論進一步誕生,為美學體系的科學發展奠定了哲學的基礎。
然而,國內外的美學界對于美學研究的內容眾口紛紜。西方學術界出現了兩個主要學說:一是“美本身”說。史前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美學研究的對象就是“美本身”,對美的思考就是從各種美麗的學問知識一直到只以美本身為對象的那種學問。二是美的“科學說”。這是德國哲學家、美學家鮑姆加通提出來的,認為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就應該是“美”,研究美學的目的就是對美的感知和認識。除此之外,還有藝術哲學說、審美關系說、審美經驗說和審美活動說,真可謂是百花齊放。我國的美學界對美學研究的對象也是說法不一。如:國內知名美學家洪毅認為美學研究的對象就是“美”。他曾經創作了《新美學綱要》這本著作,并在其中提到:“美學研究無妨有所偏重,并且宜以偏重研究藝術中的美及美感諸相關問題為主。”而周來輝先生則認為審美藝術是美學的根本問題,認為美學是研究審美關系的科學,審美關系包括美、審美、藝術這三個內容。蔣孔陽先生卻不以為然,他認為:“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應當是藝術?!备郀柼┫壬槍@個問題在《美學研究的中心是什么》中指出:必須尊重具體的感性事實,以研究審美經驗為中心,通過審美經驗來研究美,通過審美經驗來研究藝術?!辈虄x先生曾經寫道:“美的存在——現實美、美的認識——美感、美的創造——藝術美,就是美學要研究的范圍。”著名美學家葉朗先生在他的新著《美學原理》一書中所持的觀點是,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活動,贏得了多數人的認可。
因此,我們最終認為:美學研究的對象就是“美”本身,是對一份作品、一個主體的審美藝術的研究,在美學研究中包含了美的主觀性、美的客觀性以及美的社會性,這其中會關聯到審美意識、審美關系和審美活動,這也是美學能夠成為一個獨立學科的重要原因。[2]
二、美術學與美學的區別
1.研究對象不同
美術學是研究美術的歷史發展、表現的藝術形態的學科。研究范圍包括建筑藝術、雕塑、繪畫、工藝美術、書法、篆刻等美術種類的歷史,涉及美術家、美術作品、美術理論、美術思潮、美術流派等方面,側重的是現實的美術作品;美學是研究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關系,可以是書法美學、美術美學、建筑美學、音樂美學等,從更高層面來研究美感,研究方向包括哲學、美術、音樂、文學、電影等等,論證美學理論、審美意識的特征,體現了一種哲學思維。
2.學科范疇不同
美術學是一門專一的研究學科,主要研究美術理論、美術史和美術批評,而美學從廣義的角度研究美感和審美藝術;美術學在探索實踐的過程中,會同時涉及不少的新的學科與之交叉,更加具體,而美學就是以“美”本身作為研究對象,更加抽象;美術學是辯證的運用美術理論知識和先進技能進行美術活動,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而美學是對現實存在的審美關系、審美意識,以及美的創造和發展規律進行研究,是一門體現哲學性的藝術。 3.發展方向不同
美術學是在具備一定哲學思想的基礎上,辯證的運用美術理論知識、美術表現形式和現代科學技能來進行美術批評活動的綜合學科。作為當代人文學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美術學的發展方向主要是探究藝術品的歷史和價值,探索美術評價的理論體系,研究提升美術技能水平;而美學是以“美”本身作為研究對象,其發展方向主要是對其他藝術理論的一些共性特征進行全方位的總結。[1]
三、美術學與美學的關系
1.美學是美術學的價值基礎
美術無疑具有不同于其他藝術的個性,但同時也具有與其他藝術相通的共性,如果我們沒有認識到美術與其他學科的共性,也就無法認識美術特有的個性。因此,美術理論對什么是美術、美術的本質等問題的解決,是要以什么是藝術,藝術的本質這一問題為前提的,而藝術問題的解決,是由美學或藝術哲學作為基礎來參考的。
任何一門藝術學科都是先有靈魂,再有實質的。美學作為被公認的一門“哲學藝術”,能夠為美術學提供良好的理論基礎和價值導向。將美學作為理論基礎,用高超的哲學思辨能力及良好的美學修養作為價值導向,能夠更加科學合理的推進美術學教育,讓美術學融入文學、歷史等多學科的人文素養和文化精髓,通過了解高度抽象化之后美的原理,不斷提升美術創作和美術作品的質量和內涵,提升美學理論的藝術修養,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形成科學的審美意識,對于深化美術悟性、指導美術創作、運用美術技能,并培養出有文化底蘊的美術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2.美術學是美學的具體表現
曾經有位著名的美學家曾說:“不精通一門藝術就不要談論藝術?!边@句話適用于任何一個行業。美學工作者想要研究美,就必須對藝術作品和美術作品進行有關評判及分析,如果他對藝術作品與美術作品本身是一竅不通的,他的評判就無法體現出科學和客觀,而是完全憑借個人的喜好和情感,這種評判顯得很外行。
一門藝術有了靈魂,還需要通過具體的形式表現出來,此時美術學就是這個具體的藝術形態。美術學是在一定理論基礎上,通過對美術歷史、美術作品等藝術的研究,通過工藝、雕刻、書法、篆刻等方式表現出來的藝術形式,是在美學基礎的指導下,美術工作者或美術家對“美”的實踐,是一種把靈魂融入其中、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創作與美術創作,是哲學理論的推行,是“美”的展示,是藝術的結晶,是“藝”和“道”的完美結合。
3.二者是辯證和依存的關系
前面提到,美術學包含美術理論、美術史和美術批評。從美術理論上看,它既和美術直接相關,同時又涵蓋了超越美術的,對藝術本質研究的美學思考,并和一定的哲學思想是想連接的。例如,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有著重要影響的繪畫理論,與儒、道、佛三家的美學思想是分不開的,一副有靈魂的作品,和美學思想也是密切相連的。從美術史的研究來看,美術作品和其他任何一門藝術作品一樣,都是在具有時代特點的審美意識中的集中表現,要把握這種審美意識的本質及其在美術作品中的表現力,是不能缺少美學的輔助的。正如我國歷史上的《歷代名畫記》,不只是一種對歷史的記錄,更多還滲透著對人生、藝術的思考和哲學意識。從美術批評方面看,一種有水平、有深度的美術批評,既不能脫離作品實際,要包含批評者對作品獨特的審美體驗,又要結合當代審美意識和美學思潮的變化對美術創作的影響,做出與當代先進文化相匹配的分析和評價,否則美術批評就變得空泛,而這種高度的批評就必須以美學的哲學思想作為依托。[1]
結語
綜上所述,美術學與美學有著各自不同的含義和所研究的范疇,二者從本質上既有區別又有關聯。美學富有哲學理念,更著重研究“美”的本身,提升美學修養和審美藝術性,是美術學的價值導向;美術學更注重表現形式,結合學者的思想感情,表現在美術作品等藝術形態方面,是美學的具體表現。將美術學與美學的關系用于實踐教學中,用于具體行業和事業中,對推進美術學與美學學科的發展,推動藝術事業的發展,推動相關行業的發展,都具有不可小覷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新然.論美術學與美學之關系[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05):156-160.
[2]肖娜.美術學與美學關系探究[J].藝術科技2016(11):42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455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