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美學與當代戲劇藝術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浸沒戲劇”是近年來悄然興起的一種新式戲劇,演員在不同于傳統舞臺的各種表演空間里演出,觀眾可以自主決定觀看路線從而產生更加豐富的體驗,其本質是對傳統的觀演關系的顛覆,創建一種“浸沒”式的新型觀演關系。其中,建立符合劇情的特定劇場空間是其最為顯著的特征。作為一種新型的藝術實踐,浸沒戲劇的探索為戲劇演出帶來了不同尋常的意義,體現了“介入美學”對當代戲劇藝術實踐的影響。
關鍵詞:介入美學;浸沒戲劇;當代藝術;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B83-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19)05-0041-05
一、介入美學的理論與研究
1. 介入美學的定義
介入美學是美國美學家阿諾德·伯林特在自然欣賞中提出來的一種審美模式,后來伯林特也逐漸運用到藝術的欣賞中。介入(engagement),一般譯作“參與”,含義是“使自己參與、牽涉或專注于某項活動,或使自己對某事負有責任”。受實用主義哲學和美學思想的影響,當代美學恢復了對美學的“經驗”維度的關注,從而使得審美經驗概念在美學中得到了再次重視和進一步發展,審美經驗的“參與性”和“介入性”變得十分重要①。同時,介入美學涉及到審美經驗與生活經驗的連續性。伯林特發現,環境無法作為一個孤立的對象去“靜觀”,因為我們一直都處在環境之中,如果對“自然”有距離地靜觀,會離自然的美越來越遠。同樣,在藝術的審美方面,伯林特在《藝術與介入》里說:“審美介入的概念在實用藝術和美的藝術中以及在對環境的欣賞經驗中,都同樣具有適用和啟發性?!雹?
“介入”是使審美主體積極參與到對象中,用身體感知審美對象,超越無利害的靜觀。當代西方環境美學的理論體系中,少不了對康德的“審美無利害”的批判。其中,伯林特認為人與環境是不可分離的,他對康德理論體系中所探討到的審美“距離”、“普遍性”、“無功利性”等提出異議,并堅持文化以及身體等主觀因素對審美活動的進行有著重大的影響,不可小覷。與此同時,伯林特的理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當代美學由“藝術審美”向“環境審美”和“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方向轉換。
2. 學界對伯林特理論的研究
在有關“介入美學”的研究領域,多數學者都將康德的“審美無利害性”(aesthetic disinterestedness)理論與伯林特的介入美學(engagement of aesthetics)理論一起討論和辨析。大部分學者認為,伯林特的“介入美學”存在一定的內在悖論:第一,審美介入的情況不具有普遍性,并且在審美活動中,“審美介入”和“審美無利害”并不沖突,反而有時會兼容、同時進行。因為伯林特的“介入”本質在于取消受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從他的解釋來看這是一種物理距離,而審美無利害強調的是心理距離,它們是不同的兩種審美模式,具有一定的兼容性。第二,“介入美學”讓日常生活審美化,將審美和生活融入到一起會存在美學消解的危機。按介入審美的理論,審美即生活,生活即審美,但當審美經驗和生活經驗的分界線不再清晰,審美將陷入一種矛盾:一方面要求審美與生活保持連續性,另一方面又強調審美經驗的特殊性。
同時,現實生活的復雜性,尤其是商業社會和消費文化對審美和藝術的消極影響也不可忽視。如今,商業模式已經走向了文創、“IP”內容的生產,積極的一面是藝術通過商業越來越多地融入到人們的生活、藝術產業也越來越有活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大眾的消費習慣以及市場會給藝術帶來改變和沖擊。當藝術進入市場,無法避免地要從商品生產的角度去考慮消費者的需求,從而使藝術的生產者可能忽視藝術創作精神的特殊性與獨立性。這不僅可能導致藝術和美學喪失對大眾精神的引導作用,還會助長社會的物化。這是我們在思考“介入美學”時應該注意到的問題。
3. 介入美學與當代戲劇藝術
筆者認為,當今最火熱的“浸沒式”藝術形式,可以作為一個特殊的案例來分析“介入美學”。如今,“浸沒式”藝術形式無處不在,浸沒式戲劇、沉浸式體驗展覽、浸沒式舞劇、4D電影等等,這類藝術形式的出現,正是為了拉近受眾與藝術的距離,從而讓觀眾更多的參與到藝術中,并以這樣非同尋常的審美經驗來吸引更多的人們關注藝術。不可否認,當代新型藝術形式的出現與商業社會的運營密不可分,越來越多的藝術需要商業模式的支持,對此學界也出現不少質疑的聲音,譬如將商業向文化活動引入的不良后果。但是,我們不斷追尋藝術與商業的平衡點的有趣之處就在于此,當藝術從“無利害”向參與美學轉換,從而激發了藝術商業化的活力與發展時,我們除了需要避免藝術精神受消費社會低級趣味化影響,更多需要關注的是如何通過大眾接觸的商業去有效地宣傳和引導藝術精神。這是一種現代美學意識,也是我們將“浸沒式”藝術作為范例,對當代藝術實踐以及美學價值思考的一種責任感。接下來,筆者將通過對浸沒式戲劇的分析,探討當代戲劇藝術的實踐。
二、“浸沒式”戲劇的出現與興起
近年來,一部“浸沒式”戲劇“Sleep No More”(《不眠之夜》)風靡歐美?!癐mmersive Theatre”(浸沒戲?。┑乃囆g概念日漸為大眾所熟知,也讓這一戲劇形式在全球各地成為了一個文化現象?!敖]式戲劇”起源于英國的Punchdrunk劇團。“浸沒戲劇”打破了傳統的戲劇規則,不再讓觀眾僅僅是一個觀看者的身份,而是將觀眾完全包裹在設定的戲劇環境中,讓觀眾也成為戲劇的一部分,可以動態化地在整個劇場里走動、探索劇情、甚至參與演出?!芭c其他戲劇不同的是,我們希望觀眾成為戲劇的核心,而不是表演?!庇鳳unchdrunk劇團的創始人菲利克斯·巴雷特表示。這也正是“浸沒式戲劇”的核心所在:改變傳統劇場的觀演關系,使觀眾成為戲劇創作的一部分,并強調觀眾身臨其境、主動探索劇情的戲劇體驗。 從2000年成立的英國Punchdrunk劇團,至今不斷嘗試新鮮的戲劇藝術形式,其中,“Sleep No More”最成功、最知名。2003年,該劇在英國倫敦首演,2009年引進美國波士頓,2011年3月進入美國紐約與Emursive劇團合作擴大演出規模。至今,該劇在美國紐約日益火爆,已經成為紐約新的文化熱點。筆者有幸在美國紐約前往現場親身體驗,本文也是希望這種對“浸沒式戲劇”的興起、意義和發展的探討,有助于大眾對這一新生藝術形式的認識以及中國戲劇未來的發展③。
“Sleep No More”改編自莎士比亞經典悲劇《麥克白》,講述了一個關于權力與欲望交錯的悲劇。在“Sleep No More”火爆之后,整個紐約刮起了“浸沒戲劇”的風暴。2016年,該劇順利引進到了中國上海,英國Punchdrunk公司以原版主創團隊和上海文廣演藝(SMG Live)聯合制作的上海版《不眠之夜》在亞洲首次亮相。該劇在上海的熱門上演也證實了“浸沒式戲劇”在中國演藝市場不容小覷的發展潛力。并且伴隨著“Sleep No More”的火熱,越來越多的戲劇創作開始嘗試“浸沒式”體驗,新的作品層出不窮并接受著市場的檢驗。
三、“浸沒式”戲劇的特征
1. 實景陳設、背景音樂真實的整體式劇場
“Sleep No More”的劇場是在紐約的McKittrick Hotel,整個劇場由一個老舊的酒店改造而成,在進入劇場的那一刻,燈光的調性就是“low key lighting”,有點“Film Noir”(黑色電影流派)的感覺。這種“黑暗”的場景布置加上耳邊希區柯克式電影的配樂,能讓人快速進入戲劇藝術的審美體驗當中。
2. 沉默的演員以及肢體夸張的表演
傳統的戲劇演出里,演員主要依靠聲音和肢體動作來表達情感和推進劇情,而在浸沒式戲劇中,演員大部分時間是沉默的,偶爾演員之間的耳語交流、表達情感還主要是依靠表情與肢體語言。在“Sleep No More”中,肢體言語占據了大部分的表達,也有很大一部分舞蹈動作。舞蹈是最能表達情感的藝術之一,如果一個演員用語言陳述他的情感,觀眾聽到也許還需要在大腦里再進行一個反應,但是夸張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已經足夠能讓觀眾一眼看出演員想要表達的情感。The New Yorker曾評論說,“Sleep No More”是一部安靜的《麥克白》。與傳統戲劇不同,浸沒式戲劇的“沉默”與“夸張的肢體語言”更有利于給觀眾近距離的沖擊力以及塑造觀眾獨特的個性體驗。
3. 多線敘事的劇情
傳統戲劇的核心要素是一個好的劇本,如何講述一個好的故事是每個編劇所執著的事情。但在新興的浸沒式戲劇中,不再以獲得一個完整的精彩故事為目的,而是由觀眾自己去探索每條不同的故事線,更加注重觀眾的切身體驗,打破以往的單線性劇情推進,取而代之的是多線性進展。在業界流傳的一個說法是,沒有一個標準的方式去觀看“Sleep No More”,正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觀眾切入劇場的時間、地點、跟隨的演員、逗留的房間都是不同的。例如在該劇中,劇情同時在五層樓的各個層面展開,不同的劇情可以在不同的樓層場景中同時上演,加上支線共有106個小故事,其中重要的故事情節脈絡會重復循環三遍,最后所有的演員與觀眾集中在一樓的舞廳,麥克白在長餐桌前吊死的結局在此上演,而多線的情節敘事在這里歸結。在各個空間同時進行多線的敘事方式,雖然觀眾在追隨劇情的過程中沒有辦法一次性看到全部的表演,或者無法獲取整個故事的情節,但這種“陌生化”的多線敘事方式往往會激發觀眾的探索欲。正如進入劇場之前工作人員的提示語所說:“如果在劇場里對任何事情感興趣,你就去跟隨它、探索它,越好奇你的收獲將會越大。”
4. 主動追尋的觀眾
不同于通常的戲劇觀看模式,觀眾由靜坐舞臺前方變成了在劇場中自由地穿梭。這便是“浸沒式戲劇”最令人興奮的地方,觀眾們都帶著白色的鬼魅面具,觀演過程中禁止出聲,可以在劇場的空間里任意選擇不同的路線主動追尋。例如在五層樓里四處晃悠、隨心所欲觸碰任何道具和物品、翻閱文件找尋劇情線索、或者跟隨某個演員、近距離欣賞演員的表演,或遠離演員與人群獨自探索??傊?,在時間與空間上,該劇沒有固定的觀看標準與模式,就在這樣的追逐和探索中,欣賞不同的劇情,將情緒完全融入劇場,幸運的話還能被演員選中一起互動,成為戲劇創作的一部分,感受“浸沒式戲劇”的魅力。
四、“浸沒式”戲劇的價值與意義
1. 浸沒:對“間離效果”的背離
德國著名戲劇理論家布萊希特曾在戲劇的藝術范疇中提出“間離”學說,其“間離”意在打破觀眾與劇情之間的感情融合,獲得陌生的效果,培養觀眾反思的能力。觀眾要不斷地從欣賞轉為對角色的驚愕和思考,對劇中的人物和事件進行評判,故而使觀眾受到教育④。
而“浸沒式戲劇”則完全打破了觀眾在觀劇時被要求保持的“冷靜”和“間離”,要求觀眾主動去追尋故事情節,追尋在整個戲劇空間中多線敘事的劇情和不同演員的多維表演,全然憑借自己的意愿選擇跟進或跳躍劇情。這樣的觀劇形式打破了傳統對立的觀演關系,使觀眾“沉浸”在表演空間,增強觀眾的情感體驗與投入。如果說傳統戲劇主要訴諸觀眾的視覺與聽覺,浸沒戲劇則更重視塑造復雜的觀眾體驗。觀眾可以走進舞臺,被舞臺所包裹,這時苦心營造的環境及構思縝密的劇情并非浸沒戲劇的核心,最重要的是觀眾的切身體驗以及情感的投入。筆者在現場的感受是:作為觀眾,經常在劇中氛圍和現實的時空之間恍惚穿梭,背景音樂和劇場的燈光都讓一切變得非常逼真,仿佛如夢境又仿佛如真實發生的故事,有時不經意還能和演員互動、成為劇中的一份子,目睹兇殺的發生和陰謀的醞釀,追隨著演員時甚至忘了自己是一個觀眾,這樣特殊的觀劇體驗是非常震撼的。
2. 推倒“第四堵墻”,更有戲劇化效果 第四堵墻消失,與觀眾的互動變得更加自然,也更具有代入感?!敖]式戲劇”這一新型演出模式的存在促使我們思考戲劇藝術的邊界與創新,同時也讓我們不斷地思考在藝術中“內容與形式”的關系。觀眾進入劇場進行追逐式的觀看,就是將形式化為了內容本身,這種對形式界限的突破,縮短了藝術與生活的距離,也擴大了戲劇原有的邊界。
從對戲劇的觀察到縱觀整個藝術的發展脈絡,藝術形式的表現在每個年代都在不斷變化著,人們參與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家所要表達的內容都在順應時代的世界觀。不僅僅是戲劇,在美術、舞蹈、電影等各類藝術形式中,我們都能感受到時代賦予藝術的生命力。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時代,技術手段的突破以及人類的好奇心還能將藝術創作及表現形式推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時代背景以及技術革新也許就是藝術變革最深刻和最根本的動力。
3. “浸沒式戲劇”的意義
浸沒式戲劇的出現與發展為戲劇演出市場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如此一種新型的藝術實踐,讓觀眾參與藝術的創作,為戲劇創作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同尋常的意義。
第一,打破了傳統“觀眾與演員”的關系,讓觀眾真正沉浸在整個戲劇中,增強了觀眾的戲劇體驗,從藝術角度來說,有利于觀眾的理解。 在該劇中,觀眾走進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這樣一個逼真的戲劇環境,從音樂、燈光、道具都讓人感到被完全包裹在里面,不由自主地成為戲劇的一部分,從而去探索戲劇的情節。在我們日益被屏幕所統治的生活中,在這個數字化時代,要獲取好的信息和故事并不是一件難事,但“浸沒式戲劇”能讓我們通過不一樣的方式獲取信息,獲得更深刻的體驗和感觸。陳舊的酒店及餐廳、古老的臥室、飄散著消毒水味道的醫院、允許觸摸并使用的道具、可以隨意翻閱文件、書本,以及演員掉落在地上的信件、物件……這樣主動去探索劇情,讓觀眾真切感受到自己已經是戲劇的一部分,雖然禁止出聲,但在這種神秘怪異、黑色陰郁的氣氛中,每個面具背后的觀眾,也仿佛是扮演了戲劇中的旁觀者,正如我們從現實中跳脫出來時對人生的審視。
觀眾與演員的互動本身,表面上是一種游戲式的操演,但實際上也是一種社會參與,畢竟劇中人的經歷均基于真人真事。而社會參與的前提是,“人與人在社會中的相互依賴,相互依賴是一種現實,也是一種需要,更是一種好處”。在觀演互動中,在對現實的介入性操演中,真實的他者已經進入主體思考的范疇,觀眾也在重塑自己的主體(間)性。而當觀眾的主體性開始擺脫外部宏大敘事的束縛時,既是對自己的解放,也孕育著對現實的改變⑤。
藝術創造與藝術欣賞的關系密不可分,完整的藝術還要加上藝術欣賞,這是藝術與審美經驗發生必然產物。雖然藝術創造者在創造的過程中已經完成了藝術創造的人文價值,但這并不等于說藝術價值在這里就完整地實現了。藝術欣賞的人文價值就是藝術價值結構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就是觀眾在對藝術創造者內在價值的認同印證的同時,獲得獨立于藝術創造過程的直感體驗⑥。在受眾觀看的同時,隨著與演員的互動,觀眾已經參與到了現場的創作中,“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并不止于當下的欣賞,而經過了以往體驗的滲透,比如已掌握的知識,選擇那些知識的信仰支撐,這些信仰和我們現在所見所為之間不自覺的聯系,以及增強同情共鳴的記憶等等”⑦。
第二,以“浸沒式戲劇”為主導的戲劇產業也在蓬勃發展著。除了直線上升的票房和好評,“浸沒式戲劇”也很好地經營著擁有的人氣。以“Sleep No More”為例,在紐約的McKittrick Hotel劇場中還附加了餐廳、音樂酒吧、戲劇周邊產品的營銷。在到達劇場之后可以在旁邊餐廳消費稍作休息,進入劇場區域也有一個小酒館,在演出開始和演出結束時都可以伴隨著爵士樂飲酒。最后結束觀劇離開劇場時,有一個戲劇小商店陳列出關于戲劇的周邊產品甚至故事情節概要的暢銷書等等。可以說這些都是“浸沒式戲劇”為戲劇產業帶來的新的興奮點。傳統的戲院靠票房以及劇院的飲食消費,但浸沒式戲劇從本質上來看已經成為了一種體驗經濟。因為當觀眾在酒店內用餐以及飲酒聽音樂時,已經有了戲劇的氛圍,這樣的商業環境并不會帶來抽離感而是將觀眾的戲劇體驗加深,例如點餐牌上出現的與戲劇相關的名稱、幽暗的燈光、復古的陳設、動聽的音樂以及演員扮演的服務生,能讓人在還未真正進入戲劇時,就已經有了“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效果。同樣在戲劇結束之后,觀眾們又順著通道回到爵士酒吧,仿佛并未瞬間回到現實中,而產生一種“我們的故事未來待續”的感受。在體驗結束之后,聽點音樂來點小酒,此時由浸沒式戲劇帶來的震撼余溫還縈繞在空氣中,讓人意猶未盡。這種充分滿足觀眾情緒的體驗式經濟與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等文化娛樂產業是類似的,也是我們面對未來商業模式的一個學習的窗口。商業與文化之間所產生的化學反應不可估量,探索好的演出模式不僅能為戲劇等文化產業帶來新的興奮點,也能讓商業將文化傳播得更遠更深。
五、從“浸沒式戲劇”看“介入美學”對當代戲劇藝術實踐的影響
從對“浸沒式戲劇”的深入分析可見,“浸沒”這種形式更好地體現出了“介入美學”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讓參與藝術審美的大眾真正介入到其中。與傳統藝術形式不同,“浸沒式”藝術形式營造了一種“自然環境”,受眾“浸沒”在其中“介入”審美,環境與人不再割裂開來。而觀眾對于藝術的真正介入和感悟,正是審美經驗最重要的部分。
第二,審美、藝術將會對生活起到干預和改造作用?!敖]式”藝術形式,為受眾提供現場參與的經驗,其實也是藝術對大眾日常生活經驗的干預。在浸沒式戲劇中,觀眾跟隨著演員進入真實的場景、空間營造的氣氛中,身臨其境地參與藝術創作,正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也是“浸沒式”藝術讓藝術中所表達的內涵得到了升華和拓展。
當代藝術以及當代美學重視“參與”與“互動”,指出審美介入就是從具體的審美感受出發,在審美活動最突出且強烈的時刻直接對其做出反應。因為無論在什么形式的藝術面前,觀眾的審美體驗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現代文明與科學的發展,藝術的形式變得多種多樣,由傳統的藝術到當代出現的各類藝術形式,再到審美活動與藝術創造融入人們的生活,造就了當代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趨勢。而人們通過不同媒介和不同方式參與和介入到美學中,也體現了藝術審美對人類的重要性。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更新與發展,都是為了更好地與人進行互動,并激發思考。藝術家以及各類藝術創造者不僅要考慮到受眾的審美體驗,同時也要將更好的藝術價值貢獻給大眾。運用新穎的形式激發豐富的審美活動只是一種手段,更需要堅守的是對藝術內容的創造以及對觀眾的審美引導。我國當代的戲劇市場就在吸取西方戲劇優點的同時,堅持創作出更有中國傳統特色與民族共鳴的藝術作品。除了將“Sleep No More”引進上海,我國當下的戲劇演出市場也在不斷嘗試著新的表演形式。例如2013年由上海戲劇學院制作并由學生演出的《夢回召稼樓》,在上海召稼樓古鎮的一處園林中上演。劇中演員身著民國服飾,讓觀眾以“賀壽親友”的身份佩戴面具在園林亭臺樓閣的實景中移步觀景、觀劇。演出中,觀眾不僅能欣賞到江南園林的美,還可以參與劇中猜燈謎、看魔術表演的互動。以探索先鋒話劇、實驗話劇著稱的孟京輝導演也在2015年推出了《死水邊的美人魚》。據報道,他的靈感來自于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馬格利特和德爾沃的畫作,也講述了一個關于陰謀、欲望與權力的愛情悲劇。所有的戲劇沖突在一場夜宴上全面爆發,整個劇場也類似于一個夢境般的迷宮,演員也在各個空間里來回穿梭、表演,讓觀眾們在這場混雜了現實與夢境的戲劇里盡情體驗。
總體來看,國內戲劇界對“浸沒式戲劇”這一新型的演出模式表現出積極的實踐與創新熱情。除了學習西方的劇場設計、劇情改編和營銷模式,結合東方的文化背景,中國的“浸沒式戲劇”將會有區別于西方的閃光點。近年來,我國的戲劇演出市場挑戰與機遇并存,在新的創作模式日趨完善以及市場趨向良性的狀態下,戲劇的演出模式還將會有更大的探索和創新空間。希望中國的戲劇能打造出屬于自己的文化特色與經典,也可以開辟更多具有文化意蘊的劇場空間來進行商業上的探索,這樣才能讓中國的戲劇產業乃至文化產業得到良好的發展。
注釋:
?、佗?阿諾德·伯林特:《藝術與介入》,李媛媛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157、42頁。
③ 張青飛:《沉浸之美:“浸沒戲劇”的興起及未來》,《戲劇文學》2015年第9期。
?、?段金龍:《“浸沒式戲劇”價值略論》,《新世紀劇壇》2017年第1期。
?、?馮偉:《介入社會現實:浸沒劇的越界美學》,《外國文學研究》2017年第5期。
?、?翟振明:《論藝術的價值結構》,《哲學研究》2006年第1期。
?、?阿諾德·伯林特:《環境美學》,張敏、周雨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簡介:肖伊谷,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廣東州,510000。
?。ㄘ熑尉庉?nbsp; 胡 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5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