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的美學構建與藝術張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離騷》是包含屈原浪漫異想和政治理想的抒情篇章,其飄逸靈動的文筆、循環往復的風調、宏大綺靡的想象構建了朗耀的華美意境,其纏綿凄惻的哀思、念君顧國的感懷、不從流俗的志趣傳達了強烈的愛國情懷,《離騷》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始終閃耀著光輝?!峨x騷》曾囿于經義,被當做忠臣取志的篇章;屈原投江,曾被認為是露才揚己的后果。閱讀《離騷》,應該拋去“褒貶任聲,抑揚過實”【1】的不客觀態度,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評價。
卸下經義的桎梏,剝離虛浮的謬夸,回歸文本,從一詞一句中探尋《離騷》的美學構建,從一念一嘆中貼近屈原的忠言哀思,不僅是尋真還本的一種方法,而且是深入挖掘文本藝術張力的切入點。美國詩人艾倫·退特在二十世紀初把“張力”(tension)一詞從物理領域引入到文學領域,說明詩的意義,說明“張力”是“在詩中所能發現的全部外展和內包的有機整體”【2】。在美學領域,“張力”由美國阿恩海姆再發揮,指的是蘊含在對象中的力,一種心理的力。中國的張力理論從詩文領域發端,經過袁可嘉、趙毅衡等人的本土化,可以定義為豐富的內涵,矛盾的沖突和統一。 【3】
《離騷》在文本上給人以美的享受,椒蘭蕙茝、虬龍鹥鸞等意象營造出繽紛的藝術世界,這些意象承載著屈原的堅定高潔的情操,其浪漫飄逸的描寫展現著語言的張力。在與望舒、飛廉等神巫的交往之中,《離騷》營造的時空觀念開闊磅礴,覽相四極而日夜奔馳,周流四荒而無所留滯,日月不淹而春秋代序,慣常的空間觀和時間觀都被打破,展現出時空張力。在這張揚譎誕的構建中,《離騷》并沒有浮于華詞,而是直白地展露出屈原“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4】的精神取向,展露出他對政治理想難以實現的深刻憂愁和將去而不忍的矛盾心理,充滿了情感的張力。從《離騷》的美學構建中,我們可以體察到語言、時空、情感的張力,感受屈原從山水楚地拓展到天地宇宙的廣闊氣象。
一、蕙茝虬鹥之綺:語言的張力
《離騷》的語言充溢著浪漫色彩,各種意象寄托了豐富的思想感情。言與意的對應很難得到完美的詮釋,正所謂“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5】。屈原通過運用意象來解決著一問題,在意象本身所寄寓的內涵中表露自己的心聲。這些意象分門別類地呈現出來,包括表達高潔志向的蘭茝椒桂,表達追求美政的虬鸞神巫,語言因此而富有引人深思的張力。
在與蘭茝椒桂等植物有關的意象中,屈原借以伸志。人物形象的樹立,首先與芳潔的植物聯系。人物的衣冠服飾清潔典雅,他不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6】,而且“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7】,十分注重外表的修美,不同于小人“蘇糞壤以充幃”【8】的行徑。除了外表芳潔,他的生活也端正脫俗,喝的是“木蘭之墜露”,吃的是“秋菊之落英”,住的地方“樹蕙之百畝”。大量的芳植意象塑造了一位高潔的居士形象,這些植物內涵的意義形象地走近讀者的心靈,由此表達的人物追求是含蓄而優美的。
在與虬鸞神巫等與神靈有關的意象中,屈原借以追志。既然他中正的形象已展露,那么接下來就是追求美政理想的步伐。他上下求索,與眾神交游,包括職能神、神獸、群仙等。
職能神有駕馭自然現象的能力,這種能力反映著現實政治中的官員職權,是屈原希望藉以實現政治理想的。風雨雷電是自然界強有力的現象,屈原與借這些神的力量上下周流。他找到月神和風神:“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9】;他找到云神:“吾令豐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10】;他找到日神:“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11】。然而在求索的過程中也會受到阻礙:“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12】,只好另尋門路。
神獸多是路途中的使者,“鸞皇”出去開道,“鳳鳥”飛騰尋路,奸佞的鴆鳥卻“告余以不好”。有時能遇見“百神鹥其備降兮,九嶷繽兮并迎”【13】的盛況,有時卻只能受帝閽“倚閶闔而望予”【14】的冷眼。
群神的相助是屈原返回朝廷的理想,天地的尋覓是屈原相君治國的追求,而求索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受冷遇之后他再次揚起希望追尋,正是忠君愛國的體現。群神的紛繁華麗的風貌在眾多神巫意象中得到伸展,屈原的政治追求因此飄逸于天地四方,《離騷》的語言藉助意象獲得了張力。
《離騷》不僅充分利用了意象呈現的意境,而且運用了楚地的獨特表達技巧,展現著楚地的風貌。不拘泥與四言句式,多七言,舒長的語句更具抒情性。每句“兮”字停頓有一唱三嘆的音律感,在吟誦中有動人心弦的力量。楚地的風物和楚人的思想在《離騷》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其浪漫含蓄的巫神信仰和婉轉綺麗的表達方式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二、周流四荒之游:時空的張力
《離騷》的藝術價值很大一部分體現在其張揚詭譎的可視化表達中,主要表現在時間的伸縮和空間的延展。時間的流逝本保持著萬古恒常的速度,而在《離騷》中,時間被壓縮如朝夕般短暫。屈原把個人的感受上推到人生和萬古宇宙的對比,由此產生對時間流逝而理想不得實現的恐懼和無奈,不再拘泥于個人的愁緒。這一氣象反映著人在天地中的位置,由此引申出的思考則是關于宇宙的思考,產生的愁緒則是突破了時代限制的普遍愁緒?!峨x騷》空間的延展主要表現在屈原浪漫的遠游中,他“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15】,隨神怪暢游于天地之間。
屈原詠嘆時間的短暫,恐懼年華衰老而無所成就:“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薄?6】在悲嘆之中,他也看到了宇宙周流不息的運轉帶來的無情:“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7】人一生享有的時間在屈原看來是十分有限的,《離騷》中許多“朝……夕……”的句式集中體現了這一點。人生如朝露般易逝,如落英般脆弱,于是屈原在“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18】的異想中寄托哀思;他渴望追尋正道,于是“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予至乎縣圃”【19】,又“朝發軔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20】,和光陰追逐;他恐歲月不待人,于是“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21】,不讓時間白白流逝。朝夕的轉瞬即逝給人留下了關于宇宙和時間的思考,在《離騷》浪漫的描繪中,中國的文學第一次綻放出超逸美的氣質。 時間不僅是短暫的,其帶來的變化也是無情的,世間萬物都處在無常的變化之中。曾經正直的人會受污濁,屈原無奈于這種變化:“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22】時間的流逝通過植物形象的改變而襯托出世道的衰落,在今昔的對比中,時間的力量又被拉長了,變得足以夠一個人轉變性情。時間在屈原的筆下得到了自由的伸展,是靈動而令人憂郁的。
空間的延展則是通過運動化的視覺轉換達到的?!峨x騷》提到了許多地名,這些地名位于邊緣地帶,互相之間距離很遠,在平面上是分散而廣闊的。在空間中,屈原周游天地,上求神明下尋二女,不受凡世束縛。屈原自下而上求索,“駟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風余上征”【23】,瞬息步入上天。他從埋葬舜帝的蒼梧出發,到昆侖山上的縣圃;他從西邊的咸池,到東邊的扶桑,他遠行的范圍廣闊而無拘束,展現出超逸的美感。
《離騷》構建的不僅僅是空有虛體的混沌空間,空間的廣大只是外延性的展示,此中還包括許多神巫異獸,它們塑造了空間的立體感??臻g內的景物和形象有一個從清晰到混沌再到清晰的過程,體現出一種層次感。將登天際,遇見的都是可具體描摹的形象:咸池的瓊漿、高大的扶桑、開路的望舒、跟隨的飛廉,視野較近。既登天際,視野放寬,眼前是云霧渺茫紛繁、色彩繽亂混雜的景象:“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薄?4】此時似乎有千萬身著輕紗綺羅的神靈乘云游騁,一切盡在不真切中。在這渺茫之中,視野慢慢拉近,又漸漸看清了依靠在閶闔前的帝閽。這樣的動態視角具有靈動飄逸的風采,不僅包括了縱橫的空間變化,而且從創作主體出發,提供了一種移步換景的敘事視角,不再是理性的全知視角,增加了文本的浪漫色彩。
三、哀物傷時之嘆:情感的張力
《離騷》是感傷的,嘆時間年華流逝,哀小人奸臣當道,而這哀嘆不局限于個人的憂思,而是從時間的感傷與宇宙的恒常對比,上升到了對人生的思考。個體的哀婉和國家的命運聯系,寄寓超越精神的浪漫異想被現實拖贅,留與去的矛盾沖突而統一,最后醞釀出強烈的情感張力?!峨x騷》的情感張力主要體現在兩組情緒上:一組是政治環境排擠忠臣,自己是去是留的矛盾心里,情緒是悲憤而內斂的;一組是關于時間和生命的思考,在表達上超逸而無所留滯,情緒是哀婉而舒張的。
屈原認為只有君主品行良好才能受到眾人擁戴,而像桀紂那樣的暴君只會走向墜亡。同時,忠正的臣子也是國家昌盛的重要因素。然而現在世風頹靡:“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25】,小人當道:“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26】,國家前途渺茫,自己也因此受排擠。屈原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雖然痛苦,但絕不同流合污,他渴望在黑暗里辟出一條光明正路,現實的壓迫和內心的抗爭讓他痛苦糾結。屈原不忍棄國而去,“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27】,上下求索一番,最后只能哀嘆“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28】,把憂愁憤懣郁結于心。
當人生際遇的苦難充盈于心,苦悶便流入天地,氣象拓展到關于宇宙的沉思。時間性的哀嘆構成了《離騷》的第二層情感張力,正如朱良志所說:“細心體會屈賦,發現其中有強烈的壓迫感,就是時間對人的壓迫,時間的步步進逼和人時間延長的渴望,構成強大的張力,形成屈賦獨特的節奏?!薄?9】意識到人生的短暫,求索的道路崎嶇,想要達到的目標又遙不可及,憂懼油然而生:“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之不芳?!薄?0】時間性的憂思隨著屈原遠游的腳步拓展到了天地宇宙,掉轉車去往西方昆侖,周流于修遠的道路,早晨還在“天津”,晚上就來到“西極”,時間在視點的轉換中是急促的。
《離騷》是一篇優美的文學作品,它通過朗麗的意象構建了語言美,用飄逸完善的時空構建把人們帶入一個立體繽紛的神境,讓人在超逸的心靈遠游中體會到深沉的憂思?!峨x騷》的美學構建是飄逸靈動而深刻親切的,屈原沒有在華麗的語言描寫中迷失,沒有在廣闊的時空構架中虛空,沒有在念國的憂郁情感中殤墮,而是展現出生氣勃發的藝術張力,有動人心弦的力量。從美學構建的角度分析《離騷》的藝術張力,是對文本內涵的另一種解讀與還原,能使《離騷》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呈現新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第46頁。
【2】高建平、丁國旗主編《西方文論經典·從文藝心理研究到讀者反應理論》,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年,第330頁。
【3】20世紀初,“五四”運動帶來了新的文學思潮,西方的文學理論大量涌入。張力理論的提出者和倡導者的論著被譯成中文,如瑞恰茲的《詩的經驗》、燕卜蓀的《朦朧的七種類型》,得到了中國學者的重視。袁可嘉在《談戲劇主義》中認為:“詩即是不同張力得到和諧后所最終呈現的模式?!薄皬埩Α笔俏谋局懈鞣N要素、思想的引申和碰撞,它描述的內容寬泛,所以在本土化的后期進程中,中國學者把這一理論和古典的文學理論聯系起來。例如,李清良《氣勢與張力》一文把中國的“氣”論和“張力”做了對比;董首一《劉勰“隱秀”說與退特“張力”論比較研究》一文,把艾倫·退特的“外延”(extension)“內涵”(intension)說法和中國傳統的文論聯系比較,說明“張力”理論的中西共通性;賀俊丹《文學理論張力研究》一文,結合傳統意象、意境、言語等概念,闡述了“張力”的中國化淵源。所以,“張力”理論雖然從西方傳入,但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已能夠和中國傳統的文論相結合了。
【4】[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15-16頁。
【5】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第494頁。
【6】[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4-5頁。
【7】[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17頁。
【8】[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36頁。 【9】[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28頁。
【10】[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31頁。
【11】[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27頁。
【12】[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28頁。
【13】[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37頁。
【14】[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29頁。
【15】[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18頁。
【16】[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6頁。
【17】[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6頁。
【18】[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12頁。
【19】[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26頁。
【20】[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44頁。
【21】[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6頁。
【22】[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40頁。
【23】[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25-26頁。
【24】[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29頁。
【25】[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15頁。
【26】[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8頁。
【27】[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9頁。
【28】[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47頁。
【29】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99頁。
【30】[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39頁。
?。ㄗ髡邌挝唬荷綎|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7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