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與藝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寒假的一天,我跟著阿姨去上海參加一個會展。
到了紹興北站候車廳,春運的大潮已經退去,人們沒有顯得那么匆忙。
走上月臺。冬日的風微冷。月臺的空氣就像清晨起床面向朝陽的空氣,總給人一種新鮮的向往。蔓延的鐵軌,暗示著遠方。沒有來的,以及將要去的。啟程的時候總是不會想到歸程,即使故事的結尾早已寫在開頭。
走出地鐵口去酒店,到了以后略感失望——網上拍出來的顯得氣勢恢宏的城堡,居然成了老房子和天橋包圍下的一個小莊園。似乎是為了營造節日的氣氛,歐式的建筑上都掛起了紅燈籠,窗子上貼了窗花,看似中西合璧,實則生搬硬套毫無美感,做個類比就是,不是把西裝改成了中山裝,而是在西裝上縫了些福字。想起看過的一篇文章,說現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想走出去,卻懶于動腦,只是用著那幾個元素符號,讓別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中國的,但也止步于此。傳統文化想要真正體現出內涵,不能只滿足于表層的引用。進了大廳,空調是真的熱,辦好入住進了房間,內景不過是一般酒店的標準。第二天早上醒來時,我對沉重的窗簾外的世界一無所知。房間里是恒久昏黃的燈光,拉開窗簾以后才發現外面是雨天,陰沉沉的。去吃早餐,菜式一般,主要就是環境好。整體以紅木為基調,顯得溫暖大方,歐式的落地窗,藍色玻璃以黑色的窗框分隔,添一點冷色。既有巴洛克式建筑的華麗和復古感,墻上的青花瓷盤和老上海的一些物件又融合了近代上海的氣息。人在這種環境下動作都小心翼翼,說話都放低音量。
吃完早飯后我們去看LV的展覽,這種展覽的內景設計得很好,大家都是抱著拍照的心態去的。展覽是按品牌設計師的生平,按時間順序縱深安排的。開頭先看到幾個很大的老舊的旅行箱,跟以前家里裝衣服棉被的那種箱子差不多,不過它們是用上好木材打造成的,還有黃銅,所以很有厚重和沉淀感。本來心思都放在臭美擺拍上,可后來隨便看看就入迷了,反而不想拍照了。簡介上有包的材料說明及設計者??粗鴮嵨铮侔巡牧虾蛯嵨镞M行對照,別有趣味。摩洛哥山羊皮,這個名詞沒聽過,看看包,包上皮革的紋路泛著白光。還有什么涂層帆布,或是牛皮。不同的材質似乎對應了不同風格和年齡,各有生命。每一個產品都是設計者精雕細琢的作品,所以你盯著它看,就會感受到蘊藏于其中的設計感,無論是外形的完美無缺還是不同材質散發出來的不同意味。而更為一個產品增色的是它背后的故事,一個產品的價格為什么會被炒得很高,有時就是因為它背后的故事,有了故事就有了情懷。于是,它對人的吸引就不只是視覺審美上的了。有了一種情懷,這產品好像就散發出一種光芒,因為它有了一種文化上的積淀。這就體現了文化的力量?,F在很多品牌之所以價格很高,人們還趨之若鶩,是因為這些品牌一開始的營銷方法,就是用文化攻克人的精神防線。品牌營銷用得很好的一個方法就是講故事。香奈兒把創始人可可·香奈兒的人生經歷拍成短片,并告訴你,這才是優雅的女人。這是優雅的女人用的香水,穿的衣服。于是女人們紛紛解囊。
看完展以后去了一個叫“螢七人間”的網紅餐廳。到了地圖上的地點,下車后前后找了找,什么標志都沒看到。問了人后,我們拐進了一條兩旁是竹林的小路,結果走到底只不過是一幢小小的玻璃房,里面什么也沒有,我開玩笑地說是不是進去就能把我們傳送到哪個地方?于是我們退了出來,看到旁邊有向上的樓梯,走到頂,像武俠片里那種機關門,有九個散著黃光的孔,阿姨按網上的密碼按了第8個和第6個,旁邊的墻就慢慢移了開來,活久見,就像秘密基地一樣。我們愣了一會兒,進了里面,真是別有洞天。左邊是一列擺滿酒的吧臺,右側就是大廳,大廳兩層的大落地窗外是竹林。我們上了二樓,建筑整體用的黑色水泥,配上白色的桌布,以及玻璃,還有綠色的竹林,呈現出簡約的設計感。值得一提的是廁所,我走到廁所所在地,幽暗彎曲的通道里有一扇扇鐵門,我推了好幾扇門沒推進,想這門是不是也有密碼,但我就是沒看到在哪里輸密碼,于是我去叫阿姨,她對著一扇拉開門以后的整面玻璃手足無措:“怎么跟鬼屋一樣?”最后隨手一推另一扇門,開了,原來其他間有人。那扇玻璃和那個林徑盡頭的玻璃房一樣,是設計者開的玩笑。在建筑藝術中也能發現俏皮和玩笑,就像作家寫著寫著冒出一句俏皮話一樣,這就是建筑語言的一種。這個建筑設計師是藝術家,他不為盈利設計,他只為藝術設計?,F在那么多平地而起的商品房,不免要自慚形穢了。一個好的建筑,你能感受到它的生命力以及它自帶的氣質,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死氣沉沉。藝術真是神奇,它們總是在本質上有著共通之處。像能在小說的字里行間看到作家人格一樣,我似乎也在建筑背后看到了設計師的人格——那一定是個不拘泥于世俗的老頑童。
(指導教師:李春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7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