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琴獨奏曲《離騷》的風格和演奏技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黃河教授創作的揚琴獨奏曲《離騷》作品,富有戲劇性,是大量揚琴獨奏曲中獨具特色、手法新穎的作品。作品除了要求演奏者具有一定演奏基礎之外,更加注重演奏者對音樂的理解,以情為根,感悟與心,從而增加揚琴音樂的內涵和深度。本文圍繞揚琴獨奏曲《離騷》的創作風格和演奏技法進行探究。
關鍵詞:揚琴;《離騷》;創作風格;演奏技法
《離騷》是我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代表作,“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耳熟能詳的詩句,即出于此。黃河教授創作的揚琴獨奏曲《離騷》,表現了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堅貞熾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人們對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愛國詩人緬懷之情。此曲技巧全面,富有戲劇性,是大量揚琴獨奏曲中獨具特色、手法新穎的作品。作品除了要求演奏者具有一定演奏基礎之外,更加注重演奏者對音樂的理解,以情為根,感悟與心,從而增加揚琴音樂的內涵和深度。本文圍繞揚琴獨奏曲《離騷》的創作風格和演奏技法進行探究。
一、曲子的創作風格
深入了解作品的創作風格,是演奏的關鍵。這首獨奏曲的創作風格是對傳統的繼承和對西洋樂的借鑒。前者表現在音樂的旋律上,后者主要在和聲運用和樂曲結構方面。曲子是根據屈原的《離騷》而創作,繼承傳統的音樂旋律方式,以民間音調為基礎,在結構上增加引子、慢板、快板、尾聲組成現代的曲式風格,還運用揚琴和聲除了八度以外大量其他音程和音,使這首作品色彩、織體以及配合更加形象。傳統揚琴曲織體是單聲部,而這首作品中運用了不少多聲部織體和復調,揚琴特有的雙聲部形式在作品中多次以不同形式展現,這樣的多聲部寫法主要受到歐洲音樂的影響,將民族和西洋相結合,完美塑造音樂形象、表現音樂內容。
二、曲子的基本演奏藝術技法
(一)引子部分
引子采用G調。在整曲開始部分,用了極有氣勢的強輪音,從中體現出強烈的戲劇性色彩。然后運用弱起漸強的藝術技巧進入第二樂句,這樣的音樂處理使人感受到激烈的矛盾沖突和戲劇性,實現對感染力效果的烘托、強調。同時,用長輪音由弱漸強演奏,在展示輪音技法同時又造成戲劇性對比。第三樂句的裝飾音給人一種若有所思的感受,從松弛情緒逐漸變成緊張情緒,緊隨著像即鼓般低音雙音演奏,曲調激越到弱無聲,使整曲引子部分給聽眾一種極具豐富情感的聽覺藝術。在引子部分每個樂句演奏都呈現古典意韻,所以在彈奏時要做到強烈力度對比,音符密集度、音區跨度快、要注意強輪音發力點集中,要切實做到語氣、句法層次分明,演奏時把戲劇性的樂思表達出來,給人一種剛勁凝練,氣勢宏闊的感覺。
?。ǘ┞宀糠?
這一段慢板旋律演奏要呈現出古風神韻、情真意切的演奏特征。旋律低沉壓抑,速度較慢,力度輕、重、緩、急需要隨著樂句起伏加以控制。演奏中穿插吟音技巧和泛音技巧,這樣帶有波浪吟顫和空靈的效果,從而使揚琴發出略帶古曲意韻的特色,給人深沉和憂思情感,引人深思。在演奏時注意技巧、速度和力度控制,同時情緒更要逐漸推進,逐層高漲,從而進入樂曲的插部。
?。ㄈ┎宀坎糠?
這一段的速度、力度、情緒、調式等音樂要素都有較大的轉折,它是由慢板到快板的過渡。三連音加四分音符不斷變化展現,節奏由慢漸快,音節流暢不斷向上前進,使旋律剛勁有力。演奏時控制情緒和力度。調性轉入F調時,作者在第一樂句和第二樂句進行八度三連音的和聲設置,這兩個樂句是小高潮點,演奏者情緒高漲同時注意重音的力度感,琶音要彈得明晰,慢起漸快、音調鏗鏘有力,給聽眾一種緊張悲壯意境。余音散去,慢板轉入D調,這是同主音轉調,大調式色彩也有明顯的改變。這段運用雙聲部演奏技巧,凸顯了揚琴演奏獨有的特性。把聽眾帶入回憶情緒中,表出屈原的想楚國富強的理想未能實現、抱負落空的失落和矛盾心情。此處演奏不需要夸張明朗,而是在弱中做文章,注意曲譜上弱音記號和連線記號,氣口在弱拍位置上體現,演奏出旋律的流動性和層次感,感覺平靜卻是內心無限暗流涌動。
?。ㄋ模┛彀宀糠?
這一段在力度和速度上有比較嚴格的要求,切分音節奏大幅度在音域上跳動突出力量感,而右手在低音區反復彈奏八分固定音符,仿佛屈原追求理想的堅定腳步。從D調上升轉為G調的設計,不僅是一次調性的上升,更是一次音樂情緒的遞進,整段落是對《離騷》后半篇詩人插上幻想翅膀,在太空中翱翔,盡情馳騁的描述,表現了屈原對未來道路和真理的探索與追求。調式再次轉回D調時,十六分音符加上右手中低音區旋律展現,使音樂發展到一個高潮,襯音巧妙運用增加戲劇音樂的色彩,揚琴快速演奏技法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展現淋漓盡致。雙音符從高音區轉入倍低音區,節奏從突慢到加速,人的心情就像壓抑許久后突然釋放,振奮人心。音樂在低音區逐漸變弱,像屈原遭受種種阻撓,帶著幾分艱難、幾分承重、離開自己的祖國。在演奏時處理好變化重音及變化拍子,三連音不能中斷,整齊有力。這段急板在力度和速度上有要求,展示基本功同時要奏得干凈有力,如果手臂僵硬會影響速度和力度。
?。ㄎ澹┪猜暡糠?
樂曲的尾聲主題音樂再次呈現,全曲最后一句用空靈泛音結束,讓人思緒萬千,可謂是古人已去,而英風將采猶存,樂曲結束在悠遠的意境中。演奏時節奏稍自由不可匆忙,力度上保持弱奏,應盡量把握好樂曲音韻意境,只留下無限遐想。
三、結語
揚琴獨奏曲《離騷》是黃河先生在民族樂器上用音樂與詩人展開的跨越時空的對話。黃河教授說:“情動未然,感悟于心。”演奏者具備嫻熟的技術技巧,同時更要了解詩人的詩境和作曲家的樂境,完美地詮釋詩境樂韻。創作一首好的揚琴作品,需要作曲家對生活的感悟及多年音樂素材的積累,每首優美的旋律都是作曲家內心的感受,每首作品都喚醒聆聽者內心的情感。針對深究揚琴獨奏曲《離騷》的演奏技巧和曲式風格,演奏者就需要精細的研究作品,閱讀該樂曲的背景,尋找到音樂的中心思想,準確演奏作品。同時演奏者通過自己掌握的演奏技法,提高音樂表現力。演奏者要經過深入分析、琢磨、用多種方法演奏試奏,在實踐中取得自己想象力的效果,感受樂曲演奏效果是多么令人感動、多么動聽、多么美好、愉悅、甚至令人感到驚奇。在演奏過程中應被作品及樂曲旋律所打動,發揮表現力,更好的進入音樂的海洋。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20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