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笙演奏風格的潤腔技法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從笙演奏風格的角度,探討了在不同地域和演奏家個人風格中關于潤腔技術的特點和運用,并對其中具體的演奏技術進行簡要說明。筆者認為,要準確地把握好笙曲風格的表現,應當從潤腔的角度進行探索,尤其是要深入認識和理解潤腔技術與音樂表現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笙;演奏風格;潤腔;技法;音樂表現
  【中圖分類號】J616.3                          【文獻標識碼】A
  笙是我國民族器樂中富于高度藝術表現力的簧管吹奏樂器,長期以來流行于民間,雖然伴奏地位突出,但專業化程度不高。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隨著國家對民族音樂的重視和笙藝術家的共同努力,笙藝術開始走上了專業化發展的道路,經過六十余年的積累和沉淀,笙的藝術成就有目共睹,在樂器改良、演奏技術、演奏風格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笙的演奏技術,在繼承傳統和音技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以氣、指、舌為主的演奏體系,同時在音樂創作和演奏中得以廣泛應用,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風格特點。一定演奏風格的形成,必然依靠獨特的音樂表現手法和相應演奏技術的支撐,本文從當前笙演奏風格的角度,引用潤腔的概念,探討了潤腔技法在風格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具體的表現形式。
  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觀念在于通過意、象、情的結合從而達到自然之理、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在具體的民間音樂體裁中則是韻味的表現,在以線條旋律作為主要結構的中國傳統音樂中,如何能夠體現出韻味,即依賴對旋律以及聲腔的修飾。明代戲曲學者王驥德在其論著《曲律﹒論腔調》中說:“樂之筐格在曲,而色澤在唱。”說明了旋律作為一種固定的結構,在實踐過程中不是規矩地照譜演唱,而是要追求“色澤”,這里的色澤一詞實際上就是韻味的具體說法。作為在傳統音樂研究中的一個學術名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音樂學者于會泳首次提出“潤腔”的概念,用以替代民間關于韻味的普遍說法。關于潤腔一詞,當代著名民族音樂學家、中國音樂學院教授董維松在《論潤腔》一文中給予了明確的定義闡釋,即:(潤腔)是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表演藝術家們,在他們的演唱或演奏具有中國民族風格和特色的樂曲(唱腔)時,對它進行各種可能的潤色和裝飾,使之成為具有立體感強、色彩豐滿、風格獨特、韻味濃郁的完美的藝術作品。
  通過這一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潤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從范疇上看,潤腔存在于中國民族風格和特色的樂曲(唱腔)中,這說明了潤腔的存在“區域”,既可以包括傳統民間各種不同的體裁形式的音樂,也包括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創作作品,關鍵在于民族風格。
  從實質上看,潤腔是一種演唱或演奏技術,具體應當包含多種有著藝術表現意義的技巧。
  從目的上看,潤腔的目的在于使音樂作品更加具有藝術性,在結構、音色、風格、韻味等方面更加突出民族音樂的審美觀念。
  綜上,潤腔是我國傳統音樂中一種重要的潤飾旋律的手法,也是異于西方音樂的一種音樂表現觀念,它的產生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語言運用規范和審美情趣,對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的形成和延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不同演奏風格中的潤腔技術探究
  當下對笙演奏風格的研究可以說是整個笙藝術研究的重點方向,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笙演奏風格進行了深入探討,從目前研究的課題和成果看,主要集中在笙的流派研究、笙曲研究、地域研究、代表藝術家演奏等幾個方面。因此,筆者在以上這些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不同演奏風格中的潤腔技術進行論述和探究。
 ?。ㄒ唬x派笙演奏風格中的潤腔技術
  晉是現今山西省的代稱,山西作為我國的民樂大省,以山西民歌、各種梆子、樂種共同形成了具有晉文化特點的民間音樂藝術。晉派笙藝術的代表人物閆海登、胡天泉最早把笙搬上獨奏舞臺,是業內公認的大師級人物。作為由民間藝人轉型而來的演奏家、作曲家,在他們的創作和演奏中,立足民間音樂,從中汲取營養,開拓性地創新和改革了很多笙演奏技巧,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潤腔技術?!而P凰展翅》是胡天泉先生的代表曲目,也是第一首在國際上獲得金獎的曲目。此曲以晉劇音樂為素材,以象征性和描摹性的技術運用刻畫了鳳凰抖動翅膀、展翅飛翔的形象,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歌頌。從此曲的潤腔技法上看,著重強調呼舌、花舌和顫指技巧的運用,突出描摹的逼真效果,這三種技巧的特點都是使旋律中的每一個音在高頻度的顫動中表現出來,在音高上沒有實質性的變化,而是強調音色的表現,體現出了民間音樂中音色性潤腔的特征。這種潤腔手法在其他關于鳥類飛翔的樂曲中基本上都運用到,如在《白鴿飛翔》《孔雀開屏》《水庫引來金鳳凰》等樂曲中都有明顯的體現??梢娺@一潤腔技術在笙曲創作和演奏風格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晉派笙藝術的另一代表人物閆海登先生以《晉調》一曲確立了自己的風格特點,樂曲雜糅了山西民歌和晉劇音樂旋律,通過不同結構的組合和主題的呈現、變化表達了對家鄉的贊美之情。整體上呈現出高亢嘹亮,透出真摯情感,豪邁奔放中孕育出細膩抒情的風格特征,這些都得益于作曲家能夠深刻把握潤腔技術。從潤腔技術具體的運用看,首先是力度上的大幅度對比和漸變性的變化,使樂段之間、樂句之間層次明顯,結構清晰;二是為了表現熱烈的氣氛和歡快的情緒,采用了快速的頓吐音技術和上下歷音技巧的結合運用。因此,此曲的潤腔特點所體現出的是笙的氣、指、舌技術與民間音樂的結合,同時以成功的實踐說明了在笙曲創作中體現出的對民間音樂的繼承性和演奏技術上的創新性。胡天泉和閆海登作為笙獨奏藝術的先驅者,雖然在潤腔技術上各有千秋,均有高度的藝術性,但是他們的共性特點在于受到山西民間音樂的影響,是在長期與民間音樂的磨合中逐漸形成的潤腔思維,體現出了共性的地域音樂審美特征,他們以獨有的笙曲特征和演奏技術形成了整體的晉派演奏風格。   (二)牟派笙演奏風格中的潤腔技術
  牟派是著名笙演奏家、教育家、山東藝術學院教授牟善平先生開創的演奏流派,他與肖江等作曲家通力合作的很多樂曲已經成為當代笙曲的經典之作。作為演奏家,牟先生在借鑒山東民間鼓吹樂演奏技法的基礎上,創新運用了多種笙演奏技巧,形成了具有個性化和地域化特點的潤腔技術和演奏風格。同時,在與其他作曲家的合作中,創作出了多部山東民間音樂風格的笙曲作品,體現了對民間音樂素材的運用,這些素材中的很多元素成為了牟派笙演奏風格中潤腔技術。
  1.氣息化的潤腔技術
  氣息作為吹管樂器的基本技術,在笙演奏中廣泛存在,在實踐中經常運用到的有力度性的氣息(根據氣流急緩而定)、顫動性氣息(根據肢體運動改變氣流頻率,如復顫音)等,而牟派笙藝術中的氣息技術則是依據發音而定,如在演奏中運用的頓氣(發音為xue xu)、鋸氣(發音為si  sou)、剁氣(發音為se kei)技術就體現了山東笙曲注重氣息運用的演奏風格。《微山湖船歌》是由肖江、牟善平兩位先生共同創作的笙曲佳作,也是山東笙曲中的代表曲目,樂曲以流行于微山湖地區的船漁號子、民歌小調作為音樂素材,描繪了微山湖地區的秀麗風光和對勞動人民的贊美。在樂曲的第四部分[撒網歌]中就運用了頓氣、鋸氣兩種技巧先后呈現的形式,表現了撒網的勞動過程和喜獲豐收的歡快心情。從音響效果上看,頓氣火爆熱烈,鋸氣詼諧沉穩,兩種不同性格的技巧相互結合,使音樂的發展在不同的力度層次上呈現出來,充滿了戲劇性張力,形象地刻畫了山東人民勤勞樸實、詼諧幽默的性格特點。
  2.舌顫音潤腔技術
  舌顫音指的是通過舌頭的前后伸縮使氣流產生波浪式的頻率,進而達到只用顫動式的音響效果。舌顫音不像腹顫音、顫指那樣具有可控性,一般運用于中慢速的樂段中,以片段式的樂句或者樂節來表現,起到烘托氣氛、強調情感變化的作用。如牟善平、苗晶、肖江根據山東泰安民歌《掛紅燈》而創作的同名笙曲,在慢板中兩次運用到了舌顫音技術,此慢板整體部分采用歌唱性的旋律來表現,由單音呈現出主題旋律之后,在和音樂句部分用舌顫音來表現,出現了情感的第一次高潮,隨后又以單音旋律為主,在接近末尾部分出現了兩個由舌顫音技術表現的樂節,作為樂段結尾的一個過渡,為結尾部分起到鋪墊作用。舌顫音技術的運用實際上是通過一種前后在力度強弱、旋律變化等方面的對比而呈現出一種情緒性的潤腔,直接的作用就是推動音樂情感的發展。
  3.音階化潤腔技術
  音階化潤腔技術指的是在音樂創作中,運用具有明顯風格特征的音階或者是運用音階中的色彩音進行旋律修飾的一種技術。首先從音階的運用上看,牟派笙藝術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用D調笙演奏C調樂曲,這是笙專業化發展以來在音階指法方面的一個首要突破。由于指法音階的變化所具有的﹟C、﹟F兩音正是山東民間音樂中七聲音階中的變音,這為山東音樂風格的表現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基礎,因此,在山東笙曲中可以直觀地看到這種音階化的潤腔特色?!犊椌W歌》是一首以膠東地區茂腔音樂素材創作的笙曲作品,也是運用D調笙轉C調指法的佳作,此曲在音樂上最為突出的特色就是﹟C、﹟F兩個變音的運用。從節奏、節拍的角度看,這兩個音常常位于弱拍或弱音位上,起到輔助、經過音的作用;從旋律發展上看,沒有這兩個音則構不成風格;除此之外,這兩個音常常作為倚音、修飾音,與主要音形成小二度上行的進行,體現出了山東民歌和戲曲音樂中的行腔特點。
 ?。ㄈ┠吓审涎葑囡L格中的潤腔技術
  南派是一個泛指的地域風格概念,其主要的風格特征在于既體現出了演奏家不同的個性特點,同時又具有某些地域共同性的音樂文化特征,其個性特點在于在創作和演奏上體現出不同的演奏方法和潤腔方式,而共同點在于它們的音樂中體現出了南方特有的風土人情和時代精神面貌。在本文中,主要以笙演奏家雷建功和徐超銘為研究對象,對他們的演奏風格和笙音樂的創造探討其潤腔技術。
  1.雷建功的演奏風格與潤腔技術
  雷建功出生于蘇、皖、豫、魯四省交界之處—江蘇豐縣,復合型的區域文化和音樂資源為其在笙樂上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雷先生先后在徐州戲曲學校、徐州地區文工團、南京民族樂團學習和工作,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江南音樂氣息的風格特點。他與別人合作的《太湖漁歌》《飲泉招鶴》等樂曲,采自江南絲竹、鄉俚小調、水間田歌等音樂元素,充滿了自然之美和人文情趣,促進了江南地域笙曲創作的發展和委婉旖旎演奏風格的形成。在潤腔技術上,主要呈現出以下幾點特點:一是注重單音旋律的運用,特別是在中慢速的主題中,樂句結構方整,旋律線條清晰,小調風格突出,歌唱性腔,采用較多的細花舌和短顫指技術修飾旋律;在和音旋律的表現上,非常注重氣息力度的控制,既表現出了水鄉田野的秀麗景色,又充滿發自內心的贊美,給人以清新愉悅之感。二是在吐音的運用上,以輕巧靈秀的斷吐音為主,避免了由重吐造成的火爆激情,這也是對江南人民性格特點的一種側面寫照,突出了人文特征。三是借鑒運用田歌元素,遼闊寬廣的節奏猶如一聲聲田歌在云際飄蕩,旋律在五度以內的音程進行中顯得婉轉而舒展,充滿了鄉土情趣。由此可見,這些潤腔技術無不是演奏家在充分認識民間音樂基礎上在笙曲上的創用,體現出對民間音樂傳統潤腔方式的繼承和對笙演奏性能與藝術表現的把握。
  如果說民間音樂促使了雷建功南派笙演奏風格的形成,而現代笙曲則給予了他一次風格創新的機遇?!鹅o夜思》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著名笙作曲家肖江創作的一首充滿古典韻味的運用現代作曲技法創作的笙曲作品,此曲以唐代李白《靜夜思》為題,擷取詩作意境,化詞為音符,凝情而成曲。且不說這首樂曲在創作上的成就,單說在演奏方面,雷建功以其深厚的音樂積淀成功地詮釋了這一作品,尤其是所運用的“氣顫揉音”和“大二度碰音噴口”等創新技法將南、北風格融為一體,形成了有著深遠影響的現代笙曲風格特色,進一步豐富了笙的潤腔技術。
  2.徐超銘與現代笙曲中的潤腔技術   徐超銘先生是當代著名的笙演奏家、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他在笙樂上最大的成就就是與知名作曲家的合作,開創了笙賦格曲的新音樂體裁,使這一傳統樂器展現出了在現代音樂中的優越性和個性化特點,同時也體現了滬上音樂的現代性和時代性特征?!秵绝P》是著名作曲家趙曉生根據自創的“太極”作曲技術而創作的一首現代笙曲,其意境取自唐詩,但創作手法獨特,多調性與復調技術相交織,對于傳統笙和演奏者而言是一種極大的挑戰。演奏家在其中運用了快喉顫音的潤腔技法,刻畫了令人深刻的鳳凰展翅飛翔的形象??旌眍澮羰切煜壬茈娮雍铣善髦泻吐曌兓鴦撚玫囊环N技術,從一個單音開始,運用高頻率的顫音進行表現,后以這個音為核心,逐漸引申出多種音程、三和弦、七和弦直至多音音束,形成單一調性到多調性的轉變。這種潤腔方式不僅豐富了笙的演奏技術,而且呈現出了由旋律潤腔、節奏潤腔到和聲潤腔、調性潤腔的技術性和風格性的轉變,體現了笙演奏藝術的進步與發展,為這一樂器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ㄋ模〇|北笙藝術中的潤腔技術
  在東北地區的笙演奏家群體中,以王慶琛、唐富、文佳良代表的演奏家在挖掘運用民間音樂素材的基礎上,創作出了一批有著深刻影響力的笙曲作品,同時在演奏技術的創新上別具一格、各有千秋,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風格,同時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笙的藝術表現力。
  1.王慶琛笙曲中的潤腔技術
  王慶琛是老一輩笙演奏家,遼寧歌舞團笙演奏員,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他與高揚合作的笙獨奏曲《水庫引來金鳳凰》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歌頌了東北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的激動心情。此曲一經問世便引起轟動,豐富的潤腔技術和傳統演奏法的運用讓人耳目一新,其中滑音技術的運用使笙的藝術表現力邁向了一個新的階段?;羰俏覈耖g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潤腔技巧,在民間聲樂和器樂中被廣泛應用,由于笙一管一音的特殊性是難以表現出滑音效果的,王慶琛在修笙過程中的一次偶然發現,在笙的高音區可以通過手指開孔幅度的大小演奏出本音的上方三度音,而且滑音效果十分明顯,因此在《水庫引來金鳳凰》一曲的引子部分中便運用了這一技術,可以說這對于笙的歌唱性表現是一次革命性的開拓。這一潤腔技術在之后的笙曲創作中被廣泛應用,在三度滑音的基礎上又探索出了二度滑音、圓滑音等,影響深遠。
  2.唐富笙曲中的潤腔技術
  唐富是黑龍江歌舞劇院笙演奏家、作曲家,在其長達六十余年的藝術生涯中創作并演奏了數十首佳作,同時創新運用了較多的演奏技巧,為東北笙演奏風格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所創作的《林海新歌》(與高揚合作)、《天鵝暢想曲》《山鄉喜開豐收鐮》等樂曲充滿了東北民間音樂韻味,表達了對東北地區自然風景和勞動人民的贊美和熱愛之情。以《天鵝暢想曲》為例,這是一首具有西方標題音樂體裁特征的笙獨奏曲,在潤腔技術上采用了多聲部織體、拔舌、琶音等技術,刻畫了天鵝的各種不同的形象和對美好生活的歌頌,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3.《冬獵》一曲中的潤腔技術
  《冬獵》是沈陽軍區歌舞團笙演奏家文佳良創作的一首鄂倫春族風格的笙獨奏曲,刻畫了鄂倫春人民在林海雪原中騎馬狩獵的英雄形象和生活場景。此曲運用傳統笙演奏,技法高難、意境深遠,是九十年代以來傳統笙樂曲中的精品之作。在潤腔方面,采用了二度與三度和音的碰撞技術,表現了狩獵過程中的緊張氣氛和騎馬奔馳的情景,突出對少數民族彪悍勇猛形象的刻畫。樂曲最后的快速指序單音旋律則更加表現了少數民族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滿律動性。
  二、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笙演奏風格中有著不同的潤腔技術和特點,這些都集中體現了笙藝術者在探索笙藝術發展過程中所運用的智慧和努力,無論是傳統風格的笙曲作品,還是充滿時代氣息的現代作品,都是以提高笙的藝術表現力和演奏技術的創新為出發點和最終目的。由此筆者得出以下啟示。首先,笙演奏風格需要潤腔技術的支撐。無論笙藝術朝向哪一方向發展,都離不開民族性這一根本因素。從民族音樂的角度看,潤腔作為體現民族音樂審美的一個重要方面,對笙的創作和演奏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對笙的藝術表現力的探索上,離不開豐富的潤腔技術。同時,在笙演奏風格的形成上,潤腔手法是形成地域風格和個人風格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認識笙音樂,學習和演奏不同風格的笙曲,需要對樂曲中的潤腔技術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其次,要注重潤腔技術與音樂表現的關系,明確潤腔的藝術表現功能。常言道,在音樂中,一切演奏技術都是為音樂表現而服務的,潤腔技術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只是單純而熟練地掌握這種技術,只懂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不能明確潤腔的藝術表現功能。再次,無論在笙教學還是在演奏中,要著重對潤腔技術和演奏風格的關系進行理解和掌握,在不同風格笙曲的演奏中,要從韻味體現的角度出發,達到情、意、象的結合。綜合以上三個方面,才能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磨練自我,提升演奏能力。
  參考文獻
  [1]徐超銘.笙考級曲集[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2]李光陸.中國笙藝術[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3]徐超銘.笙演奏技術的創新—現代笙曲提出的挑戰[J].音樂藝術,1997.
  [4]蘇博.現代笙曲《喚鳳》的演奏技術及音樂表現探析[J].音樂創作,2012.
  [5]戈弘.笙聲廣傳有新韻—笙演奏家雷建功和笙曲《靜夜思》[J].人民音樂,1993.
  [6]劉瑜.笙作品的二度創作探究[J].四川戲劇,2012.
  [7]王燕妮.解析笙曲《晉調》的演奏技法[J].樂器,2011.
  [8]董維松.論潤腔[J].中國音樂,2004.
  [9]劉蓉惠.漢族民歌演唱的用聲與潤腔特色[J].中國音樂,2005.
  [10]席強.民族曲調中的潤腔結構[J].中國音樂,1992.
  [11]趙紅柔.潤腔與潤色—中華民族聲樂的審美情趣[J]中國音樂,1995.
  作者簡介:陳碩(1981—),男,漢族,河南人,碩士,天津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吹管樂。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28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