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演奏技法的多樣化與地域差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阮作為中國的傳統樂器,從古至今其演奏技法一直在不斷改進,使得其技法越來越多樣化,因此地域差異也逐漸涌現出來。本文首先對阮作了簡要的介紹,然后通過歷史引出阮技法變得多樣化的原因,深入探討面對地域差異時我們應當如何選擇,并對演奏技法進行深入的挖掘。
【關鍵詞】演奏技法;多樣化;地域差異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阮的由來
阮起源于秦漢時期,烏孫公主出嫁前,漢武帝命懂得音樂的工匠參考琴、箏、筑、臥箜篌等創制了一種能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圓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這種樂器便是阮,當時稱“秦琵琶”。[1]“竹林七賢”的阮咸便酷愛彈奏此樂器,由于他彈奏技術高超,使得阮一度為眾人所熟知,人們為紀念阮咸在此樂器演奏方面的成就與對它發展做出的貢獻,以他的名字“阮咸”為此樂器命名,后簡稱“阮”。
二、阮演奏技法的多樣化
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阮的演奏技法也在不斷改進,力求豐富阮的音樂表現力,但無論其如何變化,最基礎的彈奏方法確是始終如一的?!杜f唐書·音樂志》中說道:“推而遠之曰琵,引而近之曰琶,言其便于事也?!庇沂窒蚯巴茷榕沂窒蚝蠊礊榕?,與我們平時的演奏方法相聯系,便能發現“琵琶”二字便是我們如今所指的“彈挑”,由此可見,這種最基本的演奏方法從古至今,并未有所變化。
唐宋時期,可以說是中阮演奏技法發展與變化的巔峰時期,宋代張鎡的《鷓鴣天·詠阮》中說道:“不似琵琶不似琴,四弦陶寫晉人心。指尖歷歷泉鳴澗,腹上鏘鏘玉振金?!敝腥羁恐鴥H有的四根弦,卻演奏出了流暢而又渾厚的樂曲,讓聽者不自覺地沉醉于其中,這有一部分歸功于中阮的形制,圓形的音腔使得琴聲能夠得到很好的共鳴,而更多的是歸功于演奏者的技法,雙手在四根弦上靈活地飛舞,按弦跳把準確有力,右手彈挑與輪指的均勻和入弦點,都是靠演奏者的精準控制與嫻熟的技藝?!案股乡I鏘玉振金”著重描繪了右手的彈挑非常有力、響亮,這要求演奏者將右手力量都集中于一、二指之間,下手穩重、有力。
宋代趙彥端《減字木蘭花·贈摘阮者》說:“清歌宛轉,彈向指間依舊見;滿眼春風,不覺黃梅細雨中。”音樂猶如流水,又猶如春風一般,婉轉飄逸,清脆悅耳,不知不覺中聽者已身陷其中,仿佛置身于絲雨中的江南,相較之前的鏗鏘有力,在這首曲子中阮顯然表現出了它柔軟的一面,彈奏方法也肯定與上首曲子不同,要做到指尖流出柔美婉轉的音樂,首先右手的入弦深淺要把控好,其次在力道上要有所減輕,才能減少右手的負擔,使得輪指更加密集輕快,左手也不能只單一的按弦有力,要在吟、揉、拉、滑上多下功夫,吟弦距離要控制住,而滑音上下要準確地停在品位上,才能做到曲目婉轉流暢。
《菩薩蠻》(雙韻賦摘阮)中說道:“阮琴斜掛香羅綬。玉纖初試琵琶手?!毖葑嗾叩奶焐鷹l件也影響著技法的多樣性?!袄w”便是最具備演奏優勢的手,纖細而瘦長,無論是單獨的跳把或是過弦都比小手具有更大優勢,小手雖然在天生條件上有部分缺點,但小手卻更加靈活,因此選用其他類型的技法勤加練習,最終演奏效果也不輸他人;天生條件的差異,使得我們更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手法,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他人,演奏技法也因此變得更加多種多樣。
阮沒有琵琶的高亢,沒有箏的冷清,更不如柳琴的高調明亮,它始終在眾多樂器中保持自己的溫潤,時而堅實有力,時而婉轉悠長,多樣化的演奏技法使得阮既能夠獨奏,又能很好地融入樂隊中。它可以威震四方,也可以融入八音。中阮的音色渾厚柔美,能很好地和其他樂器相結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低音區,使得各聲部之間的音色融洽統一。唐代白居易《和令狐仆射小飲聽阮咸》中說道:“古調何人識,初聞滿座驚。落盤珠歷歷,搖佩玉琤琤?!比畹穆曇粢怀?,便驚艷四座,弦一波便斂住聽者的心弦,白居易筆下的阮與琵琶是截然不同的,琵琶的“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是略微尖銳而清脆的,聲音很干凈也很有顆粒性;而阮相對而言便如溫潤的珠玉,如同人的耳語,仿佛能夠與你交流,滲入到內心中去,這也是阮如今在樂隊中具有無法撼動的地位的原因之一。
三、阮演奏技法的地域差異
阮發展至如今,演奏技法不僅多種多樣,而且逐漸形成了每個地方的特色。左手的吟揉推拉方式幾乎都是一樣的,但右手的技巧就有很大差距了。偏北方的地區,彈挑要求右手大指與食指捏緊撥片,剩余三指自然并攏,并與食指分開,自然地垂于弦的上方,入弦要求與入弦的撥片區域要與弦形成一個小的等腰三角形,并且不能垂直于面板,要稍睡于面板一點,與面板形成一個大概四十五度的角。這樣彈挑發出的聲音清晰柔和,比較溫厚;彈的時候要求撥片要砸到后面一根弦,使聲音更加結實,彈一弦時小指要能觸碰到面板。入弦點要在最后一品位到最底下的琴碼的正中間,因為太靠上了聲音會很尖銳響亮,而太靠下音色便會很悶,發不出聲,若是在正中間,聲音就會很清脆并且不會過于刺耳。要求演奏時要輕微側頭看左手的指法,確保左右手配合更加完美,減少失誤率。右手要根據樂曲的走向抬手,為演奏過程增加美感,幅度大小依據樂曲而定,使自身更能融入音樂中去,隨音樂而舞動,使觀眾不僅能感受到音樂流動的美,也能感受到演奏者的魅力。以這種方式演奏出的音樂較為柔美,更能表現出阮渾厚沉重的一面。在《睡蓮》一曲中,北方的柔和溫潤的音色便能得到很好的展現,通過調整撥片與弦的角度,使得彈跳的音色完美地詮釋了睡蓮的沉靜與美好,伴隨著左手有技巧的吟弦,右手捏撥片的松緊,全曲收放自如,張弛有度,睡蓮從沉睡到緩緩開放的姿態仿佛畫卷一般展現在我們面前,北方技法的魅力便是如此;即便是演奏激烈昂揚的曲子,例如《滿江紅》等,也能在飛揚奔放的旋律中找到渾厚沉穩的音色。 偏南方的地區便和北方有很大差別了。首先,右手也是一、二指捏緊撥片,但余下的三指大多是收攏,如輕輕握拳的樣子,五指自然地收攏靠近,互相挨著但又互不干擾,這樣做的目的是使五指的指力全部聚集在一個地方,彈挑更有力度,不會顯得虛無縹緲,并且五指收攏以后過弦也不會有手指會碰到弦的困擾,過弦更加快速準確。但也有后三指不與二指靠在一起的彈法,是因為有些演奏者光靠一、二指的指力就足以撐起整個樂曲,那自然就不用其他手指幫忙出力了。而入弦要求撥片與面板垂直進入,撥弦時不要砸到后面一根弦,弦相互之間都是獨立的,誰也不碰誰,彈挑要具有一定的彈性,但相對北方的渾厚柔和,這種方法彈挑出的音色更為響亮清脆,而入弦點相較北方的正中間,南方更喜歡靠近最后一個品位,因為最后一個品位下方的兩邊正好是阮的發音孔,靠近孔演奏能夠使聲音更好地在腔體內產生共鳴,音色也會顯得更加悠揚飄逸。演奏時,南方更主張不看左手,臉部面向前方,左手全靠感覺和自己的印象找地方,這樣時間一長,左手對把位每個地方對應的音都會有一定的印象,久而久之,視奏能力能夠得到大幅度提升,對阮的品位也能夠更加熟悉,還能提高耳朵對聲音的辨識度。演奏時,右手要根據音樂走向抬手,但不完全是為了表演而抬手,更多的時候是根據音樂句子的斷句,在一句話開始的時候適當抬手,使觀眾更能感受到樂曲的層次與想要表達的感情。這種方法演奏出的樂曲更為清脆響亮,南方的技法在演奏效果上雖沒有北方的柔美,但在演奏激昂恢宏的曲子時卻有著不輸給任何人的氣勢?!稘M江紅》便是很好的例子,這首曲子描繪的是岳飛帶軍征戰時沖鋒陷陣、奮勇殺敵的浩蕩場景,以及征戰勝利后舉國歡慶的美好之日。南方彈挑聲音的有力與堅實以及掃弦的厚重響亮,注定了以南方技法演奏的這首曲子將會更為震撼,更能展現出岳飛戰場殺敵的勇猛與戰況的緊張激烈,音樂效果更為恢宏大氣;而全曲的引子部分——出征前氣氛的緊張與劍拔弩張,南方技法也能將其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結語
雖然南北方在演奏技法上具有一定的差異,但兩種演奏技法各有優點,我們只用從中取自己所需,并且在練習的過程中慢慢優化,使其逐漸成為適合自己的技法;并且在不同的樂曲上嘗試不同的手法,相信會有其他收獲的。
從古至今,阮的演奏技法一直在不斷改良,但最首要的還是要使音色飽滿渾厚,彰顯出阮的特色與魅力。不論是古時候的彈奏方法,還是如今涌現出的地域差異,其本質上也是為了能夠演奏出更美好、更能吸引人的音樂,其目的也都是為了使阮這一小眾的樂器更能被廣大群眾所熟知,所喜愛。阮演奏技法的多樣化與地域差異也很好地展示了阮的包容性與中和性,不論是氣勢磅礴的樂曲,還是悠遠綿長的小曲,阮都能完美地將其中的感情表達出來。相較很多樂器來說,阮的技法其實不算復雜,但隨著時光的流逝,隨著歷史的發展,阮的演奏技法也在不斷地被后人所開發,所展現,而阮的包容性和表現力也使得它很好地回應了世人的期待,它如同君子一般,不會過分刺耳吵鬧,不爭先出頭,它無形中中和著人生的喜怒哀樂,不論何時何地,聽一首阮曲,定能如沐春風,滿園花開,只靠四根弦卻能牢牢抓控人心,這也是多樣化的演奏方法所賦予阮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https://baike.so.com/doc/1244096-1315807.html.
作者簡介:李柯萱(2000—),武漢音樂學院2018級中樂系學生,研究方向:阮表演。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