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阮的藝術魅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從中國民族器樂的發展來看,阮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原始的樂器之一,白居易曾作詩《和令狐仆射小飲聽阮咸》,是較早的有關阮的記載。
  【關鍵詞】阮;藝術魅力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阮的發展
  秦始皇修長城的時候,老百姓為了發泄心中的愁苦,在鼗鼓上安上弦,成了我國最早的抱在懷中演奏的彈弦樂器—弦鼗,是后代阮和月琴的前身。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它失傳了。這也導致了阮的傳統樂曲非常少,但它的音色和藝術感染力是豐富多彩的,這為它后來重現光彩奠定了基礎。傳承的定義是指某種知識、技能作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代際傳遞?!皞鳌笔巧弦淮膫魇?,“承”則是下一代的接受。傳承是需要通過學習的,但不是所有的學習都叫傳承。馬其林先生對傳承的定位很準確,但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來講是有區別的。我認為,中國音樂的繼承強調的是原始性而不是破壞其原來的本質,不搞“轉基因”。古往今來,歷史長河中的種種因素推動著傳統文化傳承的演變。然而,阮的傳承一定要保持傳統性。
  結合筆者學習阮的經歷來談一下這件中國傳統樂器。阮是由琴頭、琴頸、琴身、弦軸、山口、縛弦和琴弦等部分組成的,它和琵琶同屬“一家”,演奏技法類似,“一琵一琶”。不同的是,阮的演奏是用撥片而琵琶是用指甲,是十二平均律樂器。阮的外觀“大方優雅”,音色“圓潤通透”,無論是從外觀還是從內在音色上來講,阮一直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征,在傳承的過程中也保留了它的民族性和其自身特點。演奏技法以“彈挑”基因作為根本,在其基礎上產生了各種演奏技法。
  中阮樂曲的內在表達也是很費心思的,我們從人文精神、人文情懷、人文理念開始引入,對樂曲的立意、分析、譜面解讀、技術處理、韻味拿捏有了一個可以不斷提升與再塑造的空間,原來很多束縛思想的東西打開了。再一個是阮的律動方面,它在傳統音樂發展中旋律是橫向進行的,阮為中音樂器,音色恬靜柔和,富有詩意,在合奏中演奏旋律樂句具有動人的效果,擔任伴奏時,豐富的節奏變化能突出樂曲的特點,在樂隊中采用兩個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聲,會使彈撥樂器組的中音聲部更為豐滿。
  二、阮的演奏技巧
  阮的演奏技巧十分豐富多彩,別看它是用撥片來演奏,其實彈奏阮的右手和左手同等重要,同等繁雜,大多數技巧需要左右手的完美配合來呈現。阮的左手除了基本的揉、吟、打、帶、滑以外,我覺得最讓我陶醉的是中阮泛音。泛音一般穿插在樂句的開頭或結尾,有時也會由一連串的泛音組成樂句,形成空谷回音的美妙意境,有時泛音的演奏能真實地將我帶入樂曲所描繪的意境,使聆聽者和演奏者都能夠久久回味。
  最初阮常常作為伴奏樂器出現,建國以后阮大師林吉良先生創作了阮的獨奏曲《睡蓮》,這首曲子的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可以使聽者進入一種寧靜的狀態。蓮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種美麗的表達不僅僅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內在美。樂曲包含了深深的含義,做人也是如此,在污穢環境中要潔身自愛,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懷值得我們學習。從此阮在舞臺上也以獨奏的形式呈現,獨奏曲也越來越被人們喜愛。在獨奏曲發展的同時產生了一些新的演奏技巧,比如左手的推、拉、打、帶、勾,還有泛音,右手的彈挑、掃、拂、輪奏等。演奏技巧的增多使樂曲表達的內容更形象和具體,情感更為豐富,層次更加凸顯。
  每一首樂曲都是由無數個音符和演奏技巧組成的,我覺得這是中華民族樂器很典型的一個特點,也是我們民族樂器區別于西方音樂的一個不同之處。例如,韻味十足的滑音,使樂曲增添了活潑俏皮的個性,鏗鏘有力的打音,不僅加強了原音符的效果,更使樂曲別有一番趣味。阮的演奏技巧千姿百態,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用心去演奏,用心去聆聽。
  三、阮的傳承
  在高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民族音樂越來越被人們重視,民族文化也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走向世界,我們的傳統文化要想延續下去必須秉承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繼承,結合時代的走向創新理念,才能使民族音樂走向世界。
  在阮的傳承中有值得我們尊敬的演奏家,他們擴寬它的天地,增添了它的魅力,大家都看過中央電視臺的一個節目《出彩中國人》,馮大師帶著他的阮也去參加了,他表演的節目不太一般,中阮彈唱《山坡羊》。說到這里大家肯定會說,吉他彈唱得好多好多,這也沒有什么稀奇的。其實,外國的彈唱在很早之前就有了,而中國人一直沒有屬于本民族彈唱的表演?,F在馮大師大膽嘗試阮的新形式,很值得我們驕傲,雖然這還不被大多數人接受和認可,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得到驗證,民族音樂一定會發展得更全面。他口中對阮的描述“非琴不是箏”慢慢會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這可能就是他對阮發展期待吧,這也是民族音樂發展的一個風向標。他改變了阮的平凡,賦予了它新的內涵,在阮癡的身上我明白了學習一定要“師法先人”,研究先人是怎么一步步走過來的,是怎么積累形成歷史長河中的各個階段的文明,這些應該得到我們的敬畏和尊重。幾百年來,時代的變革,中國音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其發展的同時,一直延續著原有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是這樣,音樂的發展是這樣,中國樂器阮的發展同樣也不例外。
  在民族樂器越來越發展壯大的趨勢中,二度創作也是民樂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形式,這是一種音樂發展的新形式。早在六十多年前,我國杰出的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就曾提出要想國樂繼續發展就必須走改革創新的新道路,可以說,馮滿天就是運用二度創作將中國傳統樂器中阮帶進了大家的視野中。他將傳統樂曲重新改良,在不失民族精神的基礎上,使樂曲更加富于歌唱性,跟隨時代的腳步。既然是音樂,總會依托或依附著一種思想和情感,我們的主觀世界往往會受到客觀世界的影響。所以,音樂源于生活,之所以我們要善于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就是因為音樂不只是音符而已,稱職的演奏者應不僅僅局限于彈好譜面上的音符,能真正彈懂作者意圖的人才是一個好的演奏員,二度創作的產生也遠遠在于弄懂作者的意圖之上。我們平時學琴練琴也是一樣的道理,在一首樂曲彈好原作者創作的同時一定要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在里面,要記住音樂沒有對與錯之分。生活有多么廣闊,題材就多么廣闊,我們從生活的海洋中擷取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進行創作,不論是二度創作還是傳統的內容都需要越來越多有心的傳承者來學習與發展,才能豐富民族音樂發展,體現民族精神。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10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