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卡爾海因茲·施托克豪森《鋼琴曲XI》的解構美學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卡爾海因茲·施托克豪森①(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2007)受到偶然音樂的影響,并源于個人興趣喜好,于1956年譜寫了這部具有“解構”美學特點的《鋼琴曲XI》。本文通過表現解構意境下奇遇的“偶然”美、非秩序的“無序時間”美,以及解構意境下的質數“11”與理性美,來初探和詮釋《鋼琴曲XI》從“破”到“立”的解構美學。
  【關鍵詞】卡爾海因茲·施托克豪森;解構;《鋼琴曲XI》;美學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一、“解構”美學的一般表現
  “解構”一詞由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De la grammatologie)提出,主張文本內部、自身本體及整體到局部的解構,實現了一種從分解破壞到重新建構、反秩序、反結構組織的理論過程。在偶然環境音樂中,解構的美學特點尤為明顯。具有“非確定性”“非線性”與“無序時間性”等特點,突破了中心式原則及規則的傳統音樂結構。從非確定性特征來看,當代音樂創作有不少成果例子,例如20世紀美國音樂家約翰·凱奇(John Cage)的作品《鋼琴音樂》(1952),由全音符記譜而成,其時值的演奏長度取決于演奏者自己的控制。再比如中國當代音樂家譚盾的作品《圓》②(1992)在現場演奏的某些樂曲片段,匯入了指揮家、樂器和聽眾共同的聲音,可見非確定性的音響音色解構了作曲家的自我意識,彰顯了“消解主體”的美學特點。從“非線性”特征看,不僅在樂曲發展的形態走向與技術控制上有所體現,并注重音樂與人文情懷、社會文化、建筑等層面之間的聯系。比如賴利(Reily)的作品《In C》,樂曲中的每個音型可不斷重復并由演奏家自己掌握,體現出解構音樂的非連續、非因果性的邏輯思維。又如凱奇的《變化了的音樂》中,將音樂與大自然及建筑聯系在一起,突出“藝術與生活之間距離的淡化和消失”,解構了傳統音樂中“二元對立”的美學意境。從“無序時間”特點看,詮釋了有序到無序的音樂“解構”過程?!爸貜?、再現在古典音樂中總是與平衡比例所控制的虛構空間概念相聯系。然而,時間是不可逆的,音樂不存在古典音樂試圖相信那樣的絕對空間”。這說明“無序”的音樂解構了有序的音樂,顛覆了原本的音樂結構,音樂作品中的每一個主題與樂思都不以主觀意識或某種解決的方向去發展,每一主題都能任意被演奏者安排,從而作品中的每一個主題都成為了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如法國作曲家皮爾·布列茲(Pierre Boulez)的《鋼琴奏鳴曲三號》(1955-1957),樂曲共分五個樂章,在演奏中可自由選擇順序,體現了解構音樂中“無序”性的美學原則。
  本文的研究將聚焦于斯托克豪森的《鋼琴曲XI》這部作品,在對其解構一般特征基礎上,試圖進一步挖掘這部作品深層的解構美境?!朵撉偾鶻I》創作于1956年,是施托克豪森獻給美國著名的鋼琴家與實驗音樂作曲家大衛·圖多(David Tudor)的作品,被收錄為施托克豪森的系列鋼琴曲之中,并于1957年4月22日由圖多在美國紐約首演。這部作品源于作曲家對偶然音樂的喜愛,充滿獨具特色的“解構”美學思想。具體表現在奇遇的“偶然美”、非秩序的“無序時間”美、神秘的質數“11”與“對稱比例”的理性美。
  二、《鋼琴曲XI》的“解構”美境解析
 ?。ㄒ唬┢嬗龅摹芭既弧泵?
  “偶然音樂”是施托克豪森一生中創作的第二階段?!八^偶然音樂也稱機遇音樂,它由隨機因素構成,可分為完全偶然和其它各種程度不同的偶然”。完全偶然,指音樂材料上整體性的非確定性、非中心性、無序性、模糊性與隨機性;不同程度的“偶然”,指音樂中的局部材料,通過偶然的方式進行組合與發展。首先,偶然音樂中噪音的入侵,是一種非常規、非樂音的新型美學思想,這點,早在約翰·凱奇的作品中人已有所領略,如他的《4’33”》從演奏開始到結束,鋼琴家沒有彈一個音,現場發出聽眾不時的走動聲音、交頭接耳的說話聲音、起來坐下的板凳聲音等等,都成為了這首音樂的音響。這種偶然音樂環境中的不確定演奏方法,已沒有噪音與樂音的區別,是一種解構常規與樂音的美學思想?!朵撉偾鶻I》是偶然音樂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不協和音程的加入,使得噪音與樂音的區別走向模糊。施托克豪森說:“我們已經發現一種在聲音和音階的本性之間的關系法規,在此之上,它可以被創作。和聲與旋律不再是將充滿任何我們可以選擇為材料的給定音響的抽象派之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及科技的進步,當樂音的聲音已滿足不了人們心中千絲萬縷和幾經掙扎的內心時,噪音的力量便成為情感最好的發泄與釋懷;其次,《鋼琴曲XI》即興、可變性而隨機性的音樂表現,解構與拆散了傳統音樂的曲式結構,表現出音樂的偶然美。
  《鋼琴曲XI》樂譜文本中每一片段的布局上下、左右參差不齊,且每一樂句自身長短不一,拋棄傳統曲式里常見的對稱規整的句式結構。偶然性的創作思維與手法,模糊了音樂的調性及旋律走向,技術控制的難度也隨之增加,整體的形式與內容已難解難分,使得樂曲變得動蕩不安(如譜例1)。
  根據譜例1,左右兩端都無小節線,隨性的記譜法,解構了傳統樂曲中以節拍為單位且循環周期的小節線,節拍律動隨之被模糊,賦予音樂視覺上的新沖力。這種偶然隨機性如同早期美術中“潑彩自動繪畫”的行為藝術。波洛克說:“當我圖畫時,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畫家認為繪畫自己是有生命的,像自然事物意義,自己會生長,藝術家只需要順其自然……”。波洛克即興的潑彩繪畫,圖畫的呈現來源于波洛克的精神靈感,偶然而隨性的潑墨過程,超越和擺脫了以往繪畫的文本框,如同《鋼琴XI》在創作過程中,確立了即興和隨性下的樂曲結構。由此可以看出繪畫本體與樂曲的音響本身都具有獨特的生命力。施托克豪森這樣說道:“要害之點在于情況的確是這樣:傳統上,在音樂或一般藝術中,觀念和主題曾經是或多或少地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某種關系,或是表達了世界的某些現象。而如今,我們是處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即聲音的結構或解構,或聲音經過若干時間層的進行,它們就是主題自身,它意味著聲音的行為和生命”。通過上述施托克豪森的觀點看出,《鋼琴曲XI》將音樂中的形式與內容相融合,對傳統音樂中感性思維與理性思想的辯證統一進行了“解構”,彰顯了音樂的“偶然”美。  ?。ǘ┓侵刃虻摹盁o序時間”美
  《鋼琴曲XI》 解構了傳統音樂常規而有序的演奏方法,體現出“非確定”性及“無序時間”的美學意境?!朵撉偾鶻I》先后有長短不一的19個片段、快慢不均的6種演繹速度、6種輕重不同的力度以及6種不相同的發音法,演奏者可自己任意選取與安排。比如演奏者挑選了其中一個片段,一種力度模式、一種速度與一種發音法,在輪換第二個片段時,其力度、速度和發音法也隨之更新變換,并在轉化的過程中升高或降低一個八度或是兩個八度;直至某一片段在演奏第三次時,樂曲可以進行終止(如:譜例2)。
  譜例2所示,縱向看有兩個不同的樂曲片段,其演奏技法上解構了傳統的演奏方法。首先,兩個樂曲片段的速度不同,T1與T2符號分別為速度的標記,全曲共6種“非確定”的演奏速度,T1代表最快的演奏速度,T6則代表最慢的演奏速度,其中6種速自由組合隨性演奏,在時間上產生錯位感覺;其次,兩個片段的力度不同,第一個是PP很弱的力度,第二個是P比較弱的力度,樂曲瞬間轉化而非確定性的力度,提高了演奏者演奏的技能,解構了結構樂曲舒緩的力度改變。橫向看兩個片段,左端均無小節線,使節拍音調模糊不清;另外,旋律片段的分類和弦中出現5:4、7:8、5:6的字樣,代表每一個音高的時值與長短各不相同,非確定性的音高時值解構了傳統音樂節奏均勻的演奏方式。再者,樂曲片段出現的三十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無序交替演奏法,瓦解了常規的演奏方式。
  然而以其方法演奏,19個片段只能被演繹一、兩次或是無法重復亦或是根本沒來得及演奏,這些“不確定”和“無序時間”的演奏安排全然由演奏家自己決定,從而削弱了傳統音樂中作曲家的主導地位?!敖鈽嫛币暯窍碌囊魳钒炎髑?、演奏家、聆聽者融為一體,不像傳統音樂中相互間對立的角色,涇渭分明?!朵撉偾鶻I》將作曲家與演奏者的地位相提并論,演奏者與聆聽者的角度是相互分離。但無論如何,作曲家的地位已被削弱,正像施托克豪森自己如是說:“如果你想了解我為這部作品的演奏者寫了什么話,則需要去讀樂譜。如果你想知道表演者如何詮釋我的作品的化,需要將樂譜與表演做一個比較。如果僅僅是想聽一部作品而不是去理解的話,聽就是了。還需要說什么呢”。
  音樂中非確定的“無序時間”與傳統音樂有序可循的理念背道而馳,“解構”了傳統音樂結構中的“秩序”性,使之非秩序的“無序時間”美在音樂中奇異生輝。
 ?。ㄈ┙鈽嬕饩诚碌馁|數“11”及“對成比例”之理性美
  施托克豪森曾是20世紀著名的法國作曲家梅西安的弟子,他們都是忠實而虔誠的天主教徒。二戰以后,梅西安對宗教音樂的創作情有獨鐘,音樂作品帶有神秘的數字隱喻與象征。熱衷于對“質數”(質數,即除了1自身外,其它不能被整除的常數)的研究與運用,諸如他的20首鋼琴套曲《圣嬰二十默想》,分別劃分出第5首、第11首等代表“上帝的主題”,蘊含了“圣子”“圣靈”“圣父”即“三位一體”、萬物皆上帝創造、圣母孕育圣嬰以及教會屬于耶和華的意義。施托克豪森的“11”,理所當然也象征了上帝的意志。
  《鋼琴曲XI》中文全名為《第11首鋼琴曲》,這部系列鋼琴曲共有21首,被劃分為六組。最特別的是《鋼琴曲XI》是第三組里僅有的一首作品,從第一組到第二組以及第四組至最后一組分別均有鋼琴曲10首。施托克豪森的21首系列鋼琴曲,以《鋼琴曲XI》為中心,分組圖式如下:
  由圖縱橫所示,以第三組《鋼琴曲XI》為中心,第一、二組與第四、五、六組各均有十首樂曲,其比例10:1:10,對稱且工整,突出了樂曲在解構美學意境下“對成比例”的理性美。
  三、結語
  斯托克豪森的《鋼琴曲XI》,在解構意境下破環了傳統的音樂架構,保留了從“破”到“立”而重組建構的特點,反映出“非確定”“偶然”及“無序”音樂美學意境中的理性思維及意義。本體概括而言,《鋼琴曲XI》中噪音的運用解構及消除了樂曲中內容及形式之間的“二元對立”思想,偶然的因素模糊了噪音與樂音的區分;樂曲中6種不同的速度、力度及發音法的運用,可任意演奏或改變順序。因此,解構與顛覆傳統音樂常規而有序的演奏方法,使音樂充滿“非確定”和“無序時間”的美學意境?!朵撉偾鶻I》在演奏的過程中,根據演奏者的選擇去支配和演繹音樂,進一步瓦解著傳統音樂作曲家的主導地位,解構與消解了作曲家的主體意識與自我性。宏觀整體所示,《鋼琴曲XI》基于違背結構的中心原則,從樂曲架構到局部的要素,從音響的本體和作曲家自身都展開了解構的藝術思潮 。簡言之,《鋼琴曲XI》中“偶然”“不確定”與“無序性”的解構美學意境,消匿與拉近了生活與藝術之間的距離,噪音的侵入、非規整的樂曲結構、時間錯位的速度及交替的力度變換等,凸顯著20世紀后半葉音樂審美的價值趨向。
  注釋:
 ?、倏柡R蚱潯な┩锌撕郎?,是20世紀著名的先鋒派德國作曲家。
 ?、谧T盾的作品《圓》是為四個三重奏、指揮及觀眾而作。
  參考文獻
  [1]于潤洋.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2]彼得·斯·漢森.20世紀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3]馮欣欣.列理念的篤行者——卡爾海因茲·施托克豪森鋼琴曲I-XIV研究[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0.
  [4]弗朗索瓦·多斯,季廣茂.從結構到解構——法國20世紀思想主潮(上下卷)[M].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04.
  [5]宋瑾.解構主義音樂美學思想[J].音樂探索,2011(3).
  [6]陳林.譚盾室內樂《圓》創作技法及其思維研究[J].當代音樂,2015(7).
  作者簡介:趙琳娜(1991—),女,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畢業,研究方向:中外作曲家與作品研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47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