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畫電影的民族化美學風格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網絡的發展,美國日本動畫電影流入中國,搶占了大部分市場,對中國動畫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但是,面對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這其中還是有不少精品之作,并可以從中看到一種獨具中國民族特色的美學風格。
【關鍵詞】國產動畫;動畫電影;民族化;美學風格
一、中國動畫電影發展
1926年,由萬氏兄弟創作的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成為中國動畫藝術類型誕生的標志。中國動畫曾經憑借著其民族特色在世界范圍內形成鮮明的旗幟,并在動畫領域里創立了“中國學派”。作品的內容也多與民族情感相關聯,這都顯著表明了中國動畫一種民族化的方向。1956年,上海美術電影廠廠長特偉帶領著其團隊推出了《驕傲的將軍》,這一動畫電影蘊含著深厚的京劇表演元素,后來的《哪吒鬧?!?、《三個和尚》、《大鬧天宮》等成為“中國學派”的代表制作。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后,中國市場中涌入了一大批的國外動畫——美國的《米老鼠和唐老鴨》、日本的《鐵臂阿童木》等等。這對中國動畫產生了很大沖擊,盡管這些經典一直再被媒體報道學習,但是很多動畫從業人員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沒能繼承老一輩探索出來的道路——中國動畫電影融入民族藝術元素,還是失去了有關民族個性化的創作精神?;厥讕状说淖髌?,不難發現,這些優秀之作離不開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和我國豐富的民間藝術形式。
二、中國動畫電影民族化
動畫電影民族化其實就是動畫形式民族化,并構建其獨立價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一般形式進行了熔煉和超越,形成了“表現性形式”。蘇珊·朗格就表現性形式進行了劃分,他稱藝術形式為“藝術符號”,而把藝術中的元素稱為“藝術中的符號”,屬于非性表現形式的。當“符號”釋放表現性,趨于“形式化”,最終就會成為具有“藝術符號”性的形式本體中的元素。動畫電影民族化就是完成對這個形式化,包含中國各民族藝術元素在內的一種吸納,其中最主要的來自于中國戲曲。
三、中國動畫電影民族化美學風格來源
我國動畫電影很注重美術這一特征,尤其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動畫工作人員從線條中表現人物的性格,和美術家一樣注重眼神,面貌和裝束上來凸顯正直和狡猾等性格,后面配上動作,是這個人人物立馬鮮活有生命。
?。ㄒ唬騽∷囆g的滋養
中國戲劇藝術給人構建出一個自身合理性且又和真實人生不一樣的藝術世界。戲曲的動作看似夸張和變形,但并不是任意而為,不同的人物的類型在不同情景模式下的行為存在固定性。觀眾經過長期的觀看解讀,也形成了欣賞習慣。中國動畫電影更多采用“寫意”手法來實現假定性的特征。而中國戲劇以其虛擬的表現手法在動畫人物形象,動作等設計方面都給予了可行性的方式,也為追求中國動畫電影民族化提供了道路。
(1)臉譜元素的融入
中國戲曲中,不同顏色的臉譜有著其鮮明的人物特色,比如黑臉張飛勇猛,紅臉關公忠勇,白臉曹操表奸雄等等,且這些臉譜長期給內化觀眾的心里,形成了民族審美習慣。因此,臉譜融入動畫之中,可以說是民族化美學風格的一個重要影響元素。
人物造型借鑒吸收臉譜的特點,顏色設計方面大膽,雖然與現實人物不符,但是人物對比鮮明,這完美提現了民族化的特點,如《大鬧天宮》中二郎神這一人物形象本身是冷傲和殘酷的,為凸顯這一特點,其第三只眼睛和眉毛都設計成豎立狀,臉色為灰白色。《驕傲的將軍》用京劇中代表小丑人物的三花臉來體現小關這個人物的阿諛奉承的特性,還有《天書奇譚》袁公的面部用得是代表忠誠不阿的紅色。不同的面部色彩的處理在動畫人物造型上更加突出其個性。就比如說同樣的黑色,張飛在《張飛審瓜》中面部表現出來是猛勇粗獷中有帶了一些細膩,在《曹沖稱象》中許褚那里就變成可笑、滑稽。
?。ǘ┢び皯?、木偶戲、剪紙等民間藝術啟發
構建動畫電影造型也得益于皮影戲、木偶戲、窗花等民間藝術。嚴格意義上來說,木偶戲和皮影戲這兩種藝術是得益于戲曲的唱腔和音樂而存在的,雖不屬于舞臺戲曲,但其本體蘊含著戲曲元素,而皮影戲和木偶戲有深深影響著剪紙片和木偶片的發展,也影響著中國動畫的發展。來自剪紙的靈感,1985年,第一部動畫剪紙片由萬古蟾導演的《豬八戒吃西瓜》取得圓滿成功,并在中國動畫電影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剪紙片的拍攝成功離不開皮影戲,正如虞哲光所認為的皮影戲與動畫片有相似或者相接近之處——皮影戲和剪紙片都是人物平面形象映于屏幕之上,配合音樂或唱或念地演繹故事。
四、結束語
近幾年來,雖然國產動畫電影的數量不斷增長,但是能走入世界行列的少之又少。究其緣由,還是缺少民族化的美學風格和藝術自我,在國外文化的沖擊下,放棄原有的文化特色,模仿國外動畫形式。在國內得到好評的《大圣歸來》、《大魚海棠》等也難逃模仿美日的嫌疑。
民族化的道路不難走,一方面抓住我國民間文學素材,在動畫內容上弘揚其藝術魅力,另一方面追求意境美,以寫意手法實現假定性進行描繪。只有回歸民族美學風格,國產動畫電影才能真正地走出國門,走進世界。
參考文獻:
[1] 郭麗靜.從《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看中國動畫電影的民族化進程[J].大眾文藝,2016,(15):184-185.
[2] 陳闖.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電影中的運用分析——以《大魚海棠》為例[J].出版廣角,2016,(22):66-68.
作者簡介:袁慧然 1996 女 內蒙古赤峰市 沈陽工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學生 本科 研究方向:動畫。
通訊作者:胡南南 女(1982.10-)籍貫:遼寧 沈陽工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教師 講師 研究方向:動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127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