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將以此為出發點,結合小學道德和法治課程的特點,深入探討小學道德和法治課的生活化教育的應用,將所學的知識回歸生活,針對性的研究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關鍵詞】道德 法治教學 觀察生活 目標 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4-0066-01
一、小學德治生活化教學的主要內容
由于學生的身心發展還不成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完全的樹立起來,沒有準確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因此對學生進行德育和法制教育尤為必要。因此,這對小學教師的實際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積極探索創新的教學模式,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設計,以提高整體教學質量。生活型教學模式就是其中一種新的教育的方法嘗試。小學德治課程是小學的基礎課程之一,它主要側重于道德教育,教學內容主要與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有關。因此,生活型教學有效地擺脫了傳統的空洞乏味的理論束縛,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現實實例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理解道德法治的內涵和教學意義。通過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最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綜合素質教育。
二、教學內容貼近生活
首先,將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引入課堂教學。教師介紹的生活型教材應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現象,便于學生理解和學習,并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其次,教師利用引入的生活化教材設計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有代入感,增強教學效果。最后,教師設計面向生活的教學問題,介紹教學內容,學生討論教學內容,學習道德和法治的相關知識。通過學生的討論和表達來接入教學內容,不會讓學生感到非常的突然,而是順理成章的能夠接受教師所傳授的內容。同時,在教學中,使學生認識到家庭成員的愛是特殊的,雖然很多時候我們不能通過明顯的現象看出來,這就要求學生用心去體驗。此外,學生了解家人的愛通常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然后他們更愛自己的家庭,這在家庭和諧中起著重要作用。
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
小學德治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道德和法治。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大多數學生選擇忽視生活中的道德和法治現象,將所學到的知識和現實分隔開來,不能結合到一起,這不利于提高學生對道德和法治的認識。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用心觀察和記錄生活中的事情,將老師所講的道德和法制的問題與生活中的現象聯系起來,提高學生運用道德和法治知識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同時,觀察生活可以增加學生對生活的興趣,使他們能夠用心體驗生活,增強幸福感,生活和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有助于消除學生的消極心理,使學生更加陽光。此外,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觀察生活中的現象,指導學生觀察過程,培養學生的耐心和關懷,及時糾正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錯誤,提高觀察的準確性。
四、創造生活場景,形成法治精神
在小學德治課上創造生活情景,將法治理念滲透到生活情景中,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生活情景課,促進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樹立法治精神。加強法治觀念,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治課堂學習效率,使課堂學習成為現實。它不僅是法治知識,而且是社會生活的基本規范和守法精神。
例如,在和學生講課堂生活規范的教學中,首先可以通過過馬路的交通規則引入,讓學生有規則的意識,然后詳細講出過馬路時要走斑馬線,要靠右行駛,還有秉承著紅燈停綠燈行的規則,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行人和車輛不遵守交通規則,紅燈都不停,行人會隨意走動,路上會變成什么?”結合小視頻,學生可以直觀地理解規則的重要性,然后教師通過“打岔、上課吃飯、亂扔垃圾”等畫面展示課堂生活。讓學生們判斷并討論如何處理。教師引導學生同意遵守學生守則,成為遵守紀律的好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創建生活情景教學方法,學生可以接觸課堂和校園生活,直觀地了解規則的重要性,遵守規則,按照規則的理念和精神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
五、結論
綜上所述,在德治課中運用生命教學模式對小學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這種教學模式是對現代教育理念的創新和嘗試,對提高小學生核心素養具有深遠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理解生活化教學的內涵和本質,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習習慣,進行課堂設計,充分使教材回歸生活,全面培養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樓會利.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J].新課程,2017(12).
[2]郝耀東.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J].新課程(小學),2017(12).
[3]唐維菊.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科普童話,2018(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870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