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思維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主要目標是為了塑造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以此促使學生們思想的不斷進步發展,養成其遠大的道德與法治理想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思想端正、能夠給社會帶來貢獻的優秀人才。因此,這就對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實現這一目標。為此,就需進行教學方式的深入探索,本文基于生活化思維視角,針對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進行研究,展開簡要論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活化思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8-022-1
引言
在當今新時代背景下,以往采用的傳統教學方式難以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需要探尋全新的視角,生活化教學區別于傳統教學方式,其主要是由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當中扮演重要角色,教師本身充當引導、指導角色,這樣能夠有效發揮出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一、生活化思維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融入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思維的融入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主要是由于當今科技信息技術發展迅猛,學生們很容易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因此嚴重阻礙了學生們的健康成長。因此,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們樹立起積極、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由此不斷提升教學任務的質量水平。在生活化思維背景下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活動,能夠有效促使道德與法治教學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合,這樣不僅能夠有效豐富其情感體驗,同時也將幫助其更好的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內容,最終將由此提高學生們的實踐運用能力。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想道德品質成型的關鍵時期,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非常重要,必須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來培養初中學生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在日常生活當中,初中生很容易遇到一系列難題,這就要求教師應當通過道德與法治知識來對其進行引導,幫助其解決問題,由此來促使道德與法治知識和學生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合,最終提升實質的教學效果。
二、生活化思維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
1.道德與法治性教學模式
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標是為了促使學生養成遠大的道德與法治理想,并在此基礎上真正樹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這樣才能保障未來的穩步成長。因此,就要求教師應當積極培育學生的理性思維,保證其能夠充分抵抗來自社會和各方面的負面信息及壓力,避免受到影響而做出不良的舉動。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需融入生活化思維的道德與法治性,促使學生們密切關注國計民生,將大小事紛紛引入課題。并針對此類事件,站在生活化思維的視角來進行深入分析,由此來引導學生們進行自主思考,并通過生活化思維充分感受到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魅力。例如,在教習“政府職能”的知識點時,教師即可直接引用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案例,通過對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歷程及采取的一系列舉措進行分析,能夠促使學生們深化理解國家政府的職能發揮,理解如何對經濟健康穩步發展提供保障的原理。
2.時效性教學模式
在當今信息時代下,初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相應的信息設備,能夠輕易獲取多種社會信息。其中有的信息直接傳達積極的、正面的內容,而有的信息卻大肆散布著不符合時宜的負面能量。這些都將對初中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主要影響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念成型。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就要求學生應當充分發揮出生活化思維所具備的時效性,針對網絡信息中正面的、具有積極意義的社會事件進行討論,以此來將生活化思維引入到道德與法治課堂當中,并通過生活化思維來分析此類事件產生的主要原因,及后續事件演變發展可能造成的影響及后果等等,促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的深入理解,并對網絡信息形成一種正面的認識。例如,在教習“碰瓷”的社會事件時,教師可列舉許多社會上的碰瓷案例,然后以分組的形式來探討生活中是否應該去扶跌倒的老人,然后結合教材的內容,引用社會輿論與政府采取的處理舉措來進行全面分析,由此引導學生樹立起積極正面的人生價值觀念。
3.鄉土性教學模式
通常情況下,初中學生接受教育知識的地方都是出生地及長時間生活的地方,因為學生們都對當地風土人情極為熟悉,所能接觸到的信息也大都和當地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就要求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教師應當充分的發揮出生活化思維中的鄉土性,在實際教學當中,充分引入本土的人文、地理及風俗習慣,并融合道德與法治教材方面的內容,由此來設計出真正具備鄉土氣息的教學課堂,從而促使學生能夠在此基礎上深刻感受生活化思維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體現。例如,在教習“文化繼承”的知識內容時,不同地區的初中生可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方式,像東北學生可感受秧歌文化、陜北學生可感受秦腔體驗等等,通過鄉土性的融入,促使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更富趣味性。
4.情趣性教學模式
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對于多數學生而言,既枯燥又抽象,同時也帶有一定的哲學意蘊。因此對于此類知識的學習,學生們通常都會面臨較大的困難,一旦處理不當,將很有可能直接導致學生難以理解,甚至出現錯誤理解的情況。因此,就要求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教師應當盡可能的發揮出生活化思維中的情趣性,以此來將一些具體事例以情趣性的方式融合到教材內容當中,從而以此引領學生借助生活體驗的形式來對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深入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習“國際文化差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時,教師即可結合學生本身興趣來進行教學,如各國不同的飲食文化、各國的服飾文化等等,以此來不斷拓展學生們的眼界,進而深刻領會到各國文化間的差異,這樣不但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降低了教材知識內容的理解難度,進而起到良好教學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生活化思維下,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生活體驗的樂趣,從而培養出學生獨立思考及理性思維的能力。對于教師而言,應當積極采用生活化思維的道德與法治性、時效性、鄉土性和情趣性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促使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學生生活兩結合,實現教學質量的攀升。
[參考文獻]
[1]劉瑤.基于生活化思維下的初中政治教學模式探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8(20):103-104.
[2]羅新海.基于生活化視角下的初中政治教學模式探究[J].名師在線,2018(29):35-3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5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