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上的神奇藝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李泓池
萊西,位于山東半島中部,青島市的北端,民俗民問文化豐富多彩,鄉土氣息濃厚。因其北部為低山丘陵,南部為澇洼平原,因此當地十分適合葫蘆的種植,歷來有種植、制作和觀賞葫蘆的習俗,當地的雕刻葫蘆更具特色,久負盛名。
雕刻葫蘆最初是鄉間消閑老輩及小孩養蟈蟈、蛐蛐的籠子和一些較為常見的荷包擋等,經過歷代傳衍,葫蘆雕刻技藝不斷成熟,逐步演變成以大型鏤空為主要特色,結合浮雕、線刻和刻鏤繪等技藝的觀賞葫蘆,并成為遠近馳名的傳統文化。
在當地民問傳說中,常能聽到“葫蘆娃孟姜女哭長城”、“金葫蘆山銀葫蘆山壓倒邪惡”和“費長房身背葫蘆為民行醫”的故事。這些優美的神話傳說,體現了人們對宇宙的樸素認識,戰勝邪惡以保生存的堅強信念和豐富的想像力。
葫蘆爬蔓結果時,綿延不斷、掛滿藤間枝頭,十分繁茂,因此有著非常吉祥的寓意。在萊西,用來雕刻葫蘆的原材料被叫做蒲蘆、壺蘆、瓠瓜,多為淡黃色,中間細,像兩個連在一起的球,民間稱這類葫蘆為丫丫葫蘆或丫腰葫蘆。以前,孩子“過百歲”時,大人們用纓絡拴上一個新繪丫丫葫蘆掛在窗上逗孩子玩老年人慶壽時,家人會送上“對”葫蘆、“福壽”葫蘆向老人賀壽,有一些文人墨客在居處室內掛上個“蟈蟈葫蘆”,聽那秋蟲唧唧啾鳴,給居家增添了不少山野情趣……據考察,“蟈蟈葫蘆”在萊西見到的最早實物為清朝中期。到了清代末年至民國時期則為一個高潮期,這個時期的制品常能發現。
雕刻葫蘆,得用皮殼光潔無疵、個頭勻稱、便于造型的當選材,葫蘆的裝飾多以彩繪為主。彩繪是在刮光外皮的葫蘆上,以工筆手法,畫上人物或花草圖形,待顏色干后,再罩上一層清漆,成品通體光亮如玉,圓潤可愛。彩繪的內容早期作品以祈福納祥為主,如“天官賜福”、“麒麟送子”、“麻姑獻壽”、“劉海戲金蟾”等,也有以大紅大綠為表現手法的“三友圖”、“四君子圖”和“觀音”、“財神”、“壽星”、“麻姑”等。近年來,民間藝人們開始運用烙畫加彩的方法,提高了畫面的藝術效果。
萊西的雕刻葫蘆電常常結合多種技藝,如鏤、繪結合,或鏤、繪、浮雕結合,具有較強的表現力,極具立體效果。雕刻前,要先用鉛筆在葫蘆上起稿,然后刻線,最后鏤空。刀具有平刀、斜刃刀、三角刀和刺針等,刻刀一般由民間藝人自制。鏤空雕的花紋既有傳統的通體鏤空的細密圖形,也有組合紋式,邊飾多以“古錢”、“回紋”、“萬字紋”為主,寓意深刻、極富裝飾性。運用在葫蘆上的浮雕技藝,則是鏤雕技藝的一種演變,技法多樣。
源于明代、興盛于清代、衰落于清末民國,20世紀中期再次得到發展,流傳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的萊西雕刻葫蘆,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面向海內外,一直暢銷不衰,當地有上百個加工作坊,200多人從事著這一行業。進入現代社會,“雕刻葫蘆”仍然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它那優美的造型和善于表現的吉祥題材,不僅使其成為孩子們玩賞的寵物,還能夠喚起很多離鄉游子的思鄉情懷,就連外國友人,也借此托物寄情。
天然質樸的葫蘆,經過藝人們巧手,變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品,寄托著人們對藝術的審美追求。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8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