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神奇的“一滴水”,別樣的一堂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一滴水經過麗江》是一篇游記,也是一篇自讀課文。經過麗江的這“一滴水”,自帶神奇的特質,讓這篇文章充滿了童趣與詩意。趙富良老師執教的《一滴水經過麗江》一課是別具一格的:教學設計,運用神來之筆——穿梭時光;教學起點,在于貼近學生——閱讀體驗;教學策略,幫助搭建支架——比較閱讀。
  關鍵詞:《一滴水經過麗江》神奇別樣
  《一滴水經過麗江》是統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游記,也是一篇自讀課文,作者是當代著名作家阿來。經過麗江的這“一滴水”,自帶神奇的特質。面對這樣神奇的“一滴水”,如何上別樣的一堂課呢?在第六屆“蘇派語文教育論壇”上,江蘇省特級教師趙富良老師給我們做了示范。
  神奇的“一滴水”
  “一滴水”,原是一片落在玉龍雪山頂上的雪;又凝成了一粒冰,變成玉龍雪山冰川的一部分;后來,被陽光融化成了一滴水。這滴水,經過了麗江壩草甸、落水洞、黑龍潭、玉河、四方街、城外果園和田地……最終躍入金沙江。在文中,作者賦予這滴水神奇的色彩,《一滴水經過麗江》也因此成了有神奇味的文章,充滿了童趣與詩意。
  其一,童趣。
  2012年8月27日,阿來在博客中寫道:“當地政府知道我到了麗江,邀我寫一篇適合小學生讀的關于麗江的文字。這是很不好寫的文字,試著寫了。除了交卷給麗江當地外,也貼在這里,聊作麗江之行的一個紀念。”這篇文章本是阿來寫給小學生讀的,如何寫得有趣,符合小學生學習心理的特點呢?阿來發揮想象,將自己化身為一滴水,用擬人的手法,創造性地從“一滴水”的視角來寫麗江,并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展開,介紹這滴水的所到、所見、所感,充分展現了麗江的自然風光、歷史沿革和人文景觀?!耙坏嗡奔仁怯^察者,也是“麗江故事”的講述者。
  除了寫作的視角、構思,本文的語言也頗具童趣。從整體來看,對“一滴水”前世今生的敘述,展現出了童話般的奇幻,富有童趣。從局部來看,“一滴水”的很多動作、心理,都是作者從兒童的角度來寫的,如“在高山上,我們沉默了那么久,終于可以敞開喉嚨大聲喧嘩”“太陽出來了,我怕被迅速蒸發,借一陣微風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澆花壺中”等。
  其二,詩意。
  謝慧在《論阿來原生視野中生命的三重內蘊》中提到:“詩意是阿來文學風格的靈魂,無論是他早期的詩歌,還是中后期的小說、散文,都竭力豐富意象的內蘊,營造樸拙的境界。”
  麗江本身就是一個富有詩意的地方,依山傍水,享譽中外。正如阿來在文中所說:“如今全中國全世界的人都要來麗江,看納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龍雪山?!奔{西民族、東巴文化讓麗江擁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歲月悠悠,文人墨客在此寫下了無數優美的詩詞文章。阿來在文中,不僅從“一滴水”的視角敘寫了麗江詩一般的風景,寫了“客人問主人當地的掌故”“主人問客人遠方的情形”,還寫了麗江游客們在麗江盡情歡歌處“心像一滴水一樣晶瑩”,人們在麗江的生活顯得那么自在、愜意,那么寧靜、純潔。在麗江,風景與人情都是那么的富有詩意。其實,不少學生在學習本文前,對麗江已有所了解,甚至是神往的。
  文章的語言同樣富有詩意?!拔页怂囖D輪緩緩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獅子山上蒼勁的老柏樹,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順水而去的蜿蜒老街?!边@句話連用四個“看到了”,句子長短錯落有致,具有抒情性與節奏感?!拔医涍^叮叮當當敲打著銀器的小店。經過掛著水一樣碧綠的翡翠的玉器店。經過一座院子,白須垂胸的老者們,在演奏古代的音樂。經過售賣納西族的東巴象形文字的字畫店?!痹谶@有整有散的語句中,“銀器”“翡翠”“老者”“古代的音樂”等這些意象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詩性,同時連用四個“經過”,以復沓的方式、詠嘆的格調傳遞出了作者內心的歡欣與溫暖,以及對麗江城醇美、沉靜的深沉贊美。從本文詩意的語言里,小學生能讀出樂趣,初中生能讀出情趣,高中生會讀出理趣。
  別樣的一堂課
  說趙富良老師執教的《一滴水經過麗江》一課是別樣的,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其一,教學設計,運用神來之筆——穿梭時光。
  趙老師這節課的神來之筆就是引導學生穿梭時光,暢想自己在小學五年級和高中二年級讀到阿來這篇《一滴水經過麗江》的情景。在時光的穿梭中,自讀、品味文章的情趣與韻味。
  不排除少數學生已然忘卻自己小學五年級的模樣,抑或無法想象自己高中二年級的情形。于是,趙老師的“大招”來了——通過視頻呈現南京市五老村小學五年級學弟、學妹們和第三高級中學二年級學長、學姐們對本文的喜愛程度與理解程度,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視頻中的五年級小學生極富熱情,極盡所能地表達自己對《一滴水經過麗江》的喜愛與贊美。他們的童言稚語、純真可愛,一下子就感染了現場上課的學生和聽課的教師。而視頻中高二年級學生的內斂、成熟,也進一步激發了上課的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理性的思考。
  趙老師這樣的教學設計顯然是貼合《一滴水經過麗江》這篇課文的誕生經歷而來:寫作緣由、2013年6月被《課堂內外》(高中版)收錄、2017年12月被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的注釋“選自《課堂內外》2013年6月號”)收錄。
  寫作的緣由是阿來應麗江當地政府之邀,寫給小學生讀的關于麗江的文字,前文已有交代?!墩n堂內外》(高中版)是一本適用于高中生閱讀的雜志。當下,學習這篇文章的學生是初中生(八年級)。同樣的一篇文章,被推薦給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不同學段的學生,年段跨度很大,這很特別。但筆者相信,這篇文章有值得雜志編者、教科書編者選錄的道理。文章不厭千回讀,一篇優秀的文章值得不同年齡的人去閱讀。
  據課堂效果來看,穿梭時光這樣的設計堪稱神來之筆,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
  其二,教學起點,在于貼近學生——閱讀體驗。
  《一滴水經過麗江》是一篇自讀課文,趙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以學生的閱讀體驗為起點,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總是基于學生的閱讀層次和能力,引導學生走向更高處。趙老師在本節課中的“三品”“三問”設計便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三品”即引導學生品味文中三處重要的語句,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環節?!按推肺墩Z言,欣賞、積累精彩語句”是本單元的重要教學目標。為了達成這一目標,趙老師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統計了小學五年級學生和上課的八年級學生所喜歡的語句,并發現其中有著驚人的相似。趙老師從學生的閱讀經驗出發,將令學生心動的語句進行排序,并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欣賞排名最靠前的兩句話:
 ?。?) 一些薄云掠過月亮時,就像麗江古城中,一個銀匠,正在擦拭一只碩大的銀盤。
 ?。?) 這些人來自遠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靜時分,他們的內心也很喧嘩;在這里,盡情歡歌處,夜涼如水,他們的心像一滴水一樣晶瑩。
  趙老師以小學五年級學生的品析為引子,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最喜歡的這兩句話分別是從側面描寫與情感抒發,表現作者對麗江的深沉感情。趙老師隨后便引導學生分析文中一處經典的直接描寫麗江的句子:
  我經過叮叮當當敲打著銀器的小店。經過掛著水一樣碧綠的翡翠的玉器店。經過一座院子,白須垂胸的老者們,在演奏古代的音樂。
  從學生的閱讀體驗出發,趙老師引導學生游習于“三品”之中,游走于直接與間接描寫之中,游走于童趣與詩意之中,當然,也游走于從容、有趣的旅程中。
  “三問”即趙老師在課堂上三問學生: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這“三問”貫穿于課堂時光穿梭之中。
  “第一問”是在課前,趙老師在這節課伊始做了反饋,具體如下:
  今天我們來學習阿來的作品《一滴水經過麗江》。在此之前,同學們已經認認真真地讀過這篇文章了。我做了調查,了解大家是否喜歡這篇文章。從最終收到的反饋來看,絕大多數同學表達了自己的喜愛之情,只有一位同學說“我不喜歡”。
  緊接著,呈現了這位學生不喜歡的理由,也呈現了有代表性的喜歡的理由,由此展開了對整篇課文的學習。無論學生喜歡還是不喜歡,趙老師都秉持“不論對錯”的態度,尊重學生的閱讀原體驗,并以此為起點展開教學,而這一態度在本節課中貫穿始終。
  “第二問”是趙老師為這節課的核心環節(賞析語句)設置的情境。趙老師這樣問學生:
  這篇文章最初不是放在初中教材里的,是給小學生讀的。想象一下,在自己五年級的時候,如果讀到了這篇文章,你會喜歡嗎?
  緊接著,趙老師便做了統計,并讓學生自由說明自己喜歡與不喜歡的理由。不排除少數同學已然忘卻自己五年級的模樣了,所以視頻中小學生表達的情景又助了學生一臂之力,使其迅速進入情境,在自我想象的情境和文本情境中自由穿梭,感悟文本。
  “第三問”是趙老師為本節課的最后一個環節設置的情境,這一環節的目標是通過再讀文本,多元解讀,再探主旨,感受麗江的風情。趙老師依舊尊重學生的自讀體驗,不要求學生刻意地挖掘文章的深層內涵?!暗谌龁枴笔沁@樣問的:
  這篇文章是阿來寫給小學生看的,卻被選入了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還被雜志編輯推薦給高中生看?,F在我們來暢想一下,兩年以后的你,坐在高二的課堂上,還會喜歡這篇文章嗎?
  “第三問”之后,趙老師同樣做了統計,也讓學生自由闡述了自己喜歡與不喜歡的理由。通過展示高中生所寫的讀后感,進一步啟發學生:也許長大了、成熟了,我們會有新的思考、新的發現,會更深刻地感悟到麗江的萬千風情。在“三問”的引導下,很多學生表達了自己對麗江的新的感受,如靈魂的歸屬感、充滿活力、平靜恬淡等。
  其三,教學策略,幫助搭建支架——比較閱讀。
  在趙老師的這節課中,有兩個精彩的比較閱讀環節。第一次比較閱讀,是將本文的語段與同作者的《麗江記》的語段進行比較。教學片段如下:
  師細細讀完這篇文章之后,我發現作為一位著名作家,阿來擅長敘述,不擅長描寫。你們發現了嗎?讓我們一起來朗讀課文的第二小節。
 ?。▽W生齊聲朗讀。)
  [簡評:教師給學生“挖了一個坑”,引導學生辯證思考。]
  師這個語段交代了“我”變成了玉龍雪山冰川的一部分,還有“我望見了山下綠色的盆地——麗江壩,望見了森林、田野和村莊”。這其中,一個修飾性的詞語都沒有。我們都知道,麗江是很美的,很多人都寫過麗江。比如下面這位作家,他站在同樣的地方往下張望。他寫得怎樣呢?
  師(出示PPT,朗讀)“拍得累了,坐在山坡上干燥處休息,頭頂的陰云正被高空風急急驅散。我發現整個麗江壩子展現在眼前。大地從此鋪陳而下,隔著大片牧場,是村莊簇集的田野,田野的盡頭是麗江城,城的盡頭,又是一派青翠的隱約遠山?!?
  [簡評:教師開始“賣關子”,引導學生在好奇與比較中思考,真正提高思維能力,實在是既有教學趣味又有教學智慧。]
  師這段文字寫得好嗎?你更喜歡哪一段話?說說你的感覺。
  生我更喜歡屏幕上的這段文字。因為寫得很具體,有很多的修飾詞,如“青翠的隱約遠山”。
  生我也更喜歡屏幕上的這段文字。因為有畫面感,能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山下景致的美。
  生屏幕上的這段文字是“我”休息時看到的,課文是“小水滴”看到的。
  師大家知道這段文字是誰寫的嗎?(出示PPT:摘選自阿來《麗江記》)奇怪了,阿來在同樣的地方寫出了更精彩的語句,為什么阿來不在課文中這樣寫呢?
  [簡評:教師揭曉謎底,學生恍然大悟,在此基礎上再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便水到渠成了。]
  生我覺得這篇文章主要寫的是“一滴水”的經歷,以“一滴水”的視角寫麗江城的景色、人物,它們寫作的視角不同。
  師寫作視角不同,而且文中后一句是“張望的時候,我被陽光融化成了一滴水”,說明它張望的時候還在“變形”,所以不能展開細致的“觀察”。還有什么原因嗎?
  生我覺得寫作重點不一樣?!尔惤洝分惺菍懻麄€麗江壩的,寫得細致;課文中的麗江壩不是作者要寫的重點,大概介紹一下就可以了。
  師你的意思是課文里這段文字不是作者要詳寫的內容,你講得很好。再者,文章是寫給小學生看的,不需要太精準;最后,既然是小水滴的視角,小水滴正忙著呢,來不及細看。
  經過比較閱讀,學生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下,高效地掌握了游記的寫作要圍繞重點來安排詳略及確定表達方式的使用。
  第二次比較閱讀,是將文中的語句與教師自己修改的縮寫版本進行比較。
  原文:我經過叮叮當當敲打著銀器的小店。經過掛著水一樣碧綠的翡翠的玉器店。經過一座院子,白須垂胸的老者們,在演奏古代的音樂。
  縮寫版(PPT出示):我經過賣銀器的小店。經過賣翡翠的玉器店。經過一座院子,有老人在演奏音樂。
  通過比較閱讀,學生能迅速找出兩段話的不同之處,悟出原句的童趣與詩意。學生是這樣說的:
  生我更喜歡原句。因為原句用了很多的修飾詞,寫出了這滴水的特質——好奇、活潑,寫出了童趣、情趣。
  生我更喜歡原句。因為原句的修飾詞寫出了麗江的古色古香,寫得很細致,也很有歷史感,能讀出作者對麗江的喜愛之情。
  比較閱讀,為學生理解文章搭建了一個閱讀的梯子,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高品質訓練的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益。
  阿來曾說:“我只感到世界撲面而來?!壁w富良老師的這節課,正如麗江的那“一滴水”,自然、活潑、純真,讓學生和聽課老師們都深切地感受到麗江“撲面而來”,真是妙趣橫生。
  這就是神奇的“一滴水”,也是別樣的一堂課。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二期課題“‘趣教趣學’‘部編’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科書的實踐研究”(編號:2017JK12L0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謝慧.論阿來原生視野中生命的三重內蘊——以散文《一滴水經過麗江》為例[J].文化學刊,2017(8).10,32,54,55,56,7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45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