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演繹美術教學的別樣精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學習群教學中的分享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活動,其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主要目的。學習群教學中分享機制的建構包括:實施機制的建構、循環機制的建構、評價機制的建構。分享機制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借著學習群活動的開展,學生被深度卷入課程,這為教育向學生的生活回歸搭建了一座橋梁。
【關鍵詞】學習群;美術綜合性學習;分享機制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25-0013-03
【作者簡介】黃興,江蘇省溧陽市燕湖小學(江蘇溧陽,213300)教導處副主任,一級教師,常州市骨干教師。
學習群教學中分享機制的構建,可以讓更多的人卷入到活躍的學習活動中來,讓學生學會分享、綻放個性,這其中蘊含著師生、生生的多向的網狀互動聯系。《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指出:“機制”是指機體的構造、功能和相互關系,泛指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學習群教學中分享機制是指通過群體成員內部的溝通、交流,實現對知識、思想和情感的共享,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運行方式。學習群教學中的分享要實現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必須通過一系列的制度來實現。各個機制承擔的任務不同,但彼此間相互聯系,互為支撐,缺一不可,它們共同構成了學習群教學中分享機制的完整。
以下,筆者結合蘇少版《美術》四上《車》的教學,談談學習群教學中分享機制的建構。
一、建構學習群教學中分享的實施機制
(一)分享主題的提出及其任務的建構
筆者從“了解車、畫車、設計車、制作車”四個方面開展《車》這一課的教學,引導學生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使用調查、收集資料等形式進行綜合性學習,著力于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創新意識、科學意識、人文意識,讓學生在智慧與想象結合的創造活動中體驗與感悟。
根據以上教學意圖確立如下教學目標:對汽車構造、特征有初步了解,豐富對汽車的認識;培養對車輛造型的設計、表現能力以及美化生活的能力。
在明確學習目標后,學生通過集中討論確定需要探究的方向,形成四個不同的學習群:實地考察群、網絡資料收集群、走訪觀察群、觀影群。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身優勢選擇加入不同的學習群。
(二)分享在活動中生成
1.了解汽車的“前世今生”。
網絡資料收集群在信息技術教師和家長的幫助下掌握信息收集的方法,通過上網去了解汽車的發展史,進行信息的收集、歸類、整理。走訪觀察群去現場觀察現在車輛的外形和色彩變化,并拍攝各種各樣汽車的造型。喜歡看科幻片的學生組成觀影群去欣賞外形獨特、功能逆天的概念車,然后在家長的指導下把有關車子神奇造型的部分剪輯下來,制成視頻集。
2.由表及里了解汽車的“血肉”。
實地考察群的學生通過去汽車4S店進行實地調研,采訪店里的專業人員,了解汽車的基本結構和類型,觀察汽車的檢測與維修過程,拍攝有關視頻,并做好采訪記錄。
3.七嘴八舌“話”汽車。
網絡資料收集群的學生觀察到轎車的車身型式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馬車型、箱型、甲殼蟲型、船型、魚型和楔型六個階段的演變。了解到擁有良好的流線型外觀,可以減少行駛時空氣的阻力和燃料消耗,有助于提高汽車行駛的穩定性。學生對汽車的外形變化有了整體的了解,他們下載了相關的圖片,對文字信息進行了歸納整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制作成研究報告向全班展示。
觀影群的學生在介紹未來汽車的造型以及神奇功能時,熟練運用了視頻播放軟件,特別利用倒退、快進、定格、放大等功能增強視覺沖擊力,以吸引全班同學的注意力。
走訪觀察群的學生以PPT形式分享了他們的調查報告:現代的車子還是以流線型為主,顏色以黑、白、銀、紅為主。年輕人對汽車顏色的喜愛非常豐富,而老年人則偏愛黑、白、灰三色。
實地考察群的匯報借助了微視頻,不僅讓全班同學對汽車的外形和內部構造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而且還特別展示了一些具有特殊造型和功能的汽車。
通過幾個學習群的分享,學生不僅了解了汽車的發展史,更知道了不少汽車設計師把動物形態作為創作靈感。比如:甲殼蟲汽車的造型設計就是參考了自然界中的甲蟲,而科幻電影里未來的客車設計不僅外形像毛毛蟲,功能上更像毛毛蟲一樣能伸縮,載人的時候伸得很長,晚上停車的時候則縮成一小團。
4.奇思妙想畫汽車。
在各學習群交流匯報結束之后,筆者以“設計一輛專門拉西瓜的卡車”為例進行教學,示范如何利用變形、刪減、添加、夸張等藝術手法,使設計的汽車造型更加鮮明有趣。示范結束,筆者引導學生思考還有哪些自然界的生物,可以成為汽車設計靈感的來源。學生腦洞大開,大膽暢想,一個又一個的奇思妙想紛紛出爐,真是創意無限(見圖1)。
二、建構學習群教學中分享的循環機制
經驗分享的成果可以通過多個途徑來進行傳播,從而實現資源的共享,并發揮經驗分享的最大價值,而學生通過成果的分享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一)學習群經驗分享成果共享
隨著全媒體的發展,利用網絡進行傳播無疑是進行成果共享的最佳方式——充分利用網絡分享信息,實現信息傳播最大化。筆者利用學校微信公眾號分享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推廣,讓家長、社會了解學生探究的成果,讓同行進行借鑒;筆者指導學生對分享的資料進行甄別、分類、匯總,選擇更有價值的,更具代表性的作品分門別類地進行整理,將其編輯成冊放置在學校的櫥窗里供全校師生觀摩。
(二)學習群經驗分享成果再生
成果再生就是學生通過對組合優化過的經驗分享成果進行學習、消化和吸收,最后達到建構起自身知識結構的過程。這個過程里需要不斷地練習、模擬、實驗,將其運用到實踐中去,以達到最高水平的提升。學生在完成汽車的設計后,將和科學教師組成新的學習群,開始制作汽車模型,并嘗試給汽車裝上動力系統,讓車子跑起來。
三、建構學習群教學中分享的評價機制
學習群教學中分享的評價將采用自評、他評、師評等多種形式,使用等級制對整個分享活動的實效性、學生的參與度、分享的形式等進行多維度的評價。
學習群的分享機制,使得學生在參與互動中實現了知識的運用和自我成長的有效融合,在不同的思想觀點的碰撞和反思中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以及對知識的理解深度,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認知和社會實踐能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09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