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懷特海共同體思想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回溯現有的研究成果,懷特海共同體思想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都漸漸引起了學者們的重視,但對于該理論自身卻缺少系統的梳理,本文將以此為切入點并對其加以探析。
  [關鍵詞]懷特海共同體思想;認識論;本體論
  [中圖分類號]B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19)01—0055—06
   [作者簡介]張圣琳,女,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級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楊富斌,男,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懷特海拋棄了傳統西方哲學中將自然分成可以直接感知的現象和決定現象這一二分法的本體論,他確立了一種哲學范式,實現了對本體論問題從靜態分析到動態分析的重大哲學轉向。懷特海認為本體論是認識發生的基礎,不是先有了實體才有運動變化,而是實體之所以成為實體本身,是依賴于它的運動生成。懷特海將認識論從形而上學的層面推進到對認識論基礎的研究,他反對主觀意識構成自我世界,主張感覺經驗就是實在,人不應該去設置感官材料背后的真實存在。
  懷特海借用了相對論中對“事件”的物理學的界定。量子力學證明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粒子成的宏觀事物在本質上表現為一種動態的流動的過程,宇宙整體在其本質上也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動態的過程。懷特海吸收了物理學的新成果,為自己的哲學體系的架構提供了豐厚的科學基礎,形成了自己獨到的理論視角。
  懷特海的共同體思想從宇宙的本質理論出發,堅持人類共同體是自然共同體的產物,是處于自然共同體之中的共同體,每一個個體的健康與幸福和更大層面的共同體的健康與幸福息息相關,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才是宇宙的最終歸宿。懷特海的共同體思想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提出了關于人與人、人與自然、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認識之道,體現了終極的宇宙關懷,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理論指引和實踐指南。對深刻理解馬克思自由人聯合體,對促進生態危機的解決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一、共同體思想的溯源
 ?。ㄒ唬┪鞣絺鹘y哲學中的共同體思想
  源自拉丁文communis的“共同體”(community)一詞,原義為“共同的”(common)。出于對美好家園生活的向往,早在古希臘時期,自柏拉圖發表《理想國》以來,人們就已經表現出對共同體尤其是城邦共同體的熱愛。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的“共同體”是一個以正義為基礎,以友愛為紐帶,人口較少、地域相對狹小,呈現出帶有“小國寡民”特征的、充滿統治階級意識的倫理制城邦。此時的亞里士多德已經就個人與共同體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在他看來,城邦作為一個有機的共同體,并非個人的簡單集合。伴隨著以基督教為最高思想指導的羅馬帝國的崛起,宗教神學開始盛行,神居于最高統治地位,這一時期,共同體思想在神學的統治下得到空前的發展:燦爛的羅馬法為共同體思想添上了絢麗的一筆,公民法極大地提高了平民在社會中的政治經濟利益;十二銅表法在保障平民利益的同時,也對貴族的權利進行制約;萬民法則調整了非羅馬人之間的關系。進入羅馬共和時代,西塞羅以亞里士多德對政治共同體思考為基礎,繼續深化自己的認識,他強調人的聚合性,認為國家就是這種聚合起來的人民的共同體。
  此后,作為巨大的解放力量,宗教改革、文藝復興與工業革命的開展使飽受封建幽閉的個體獲得無限的發展空間,傳統的價值理念分崩離析,人們開始沖破基督教的鐐銬,要求擺脫宗教神學的束縛,關注自身的主體性,強調人的地位、價值、自由和尊嚴,人開始以共同體思想為中心登上歷史舞臺,人的主體性光輝得以展現。同時,伴隨著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推進,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社會向心力大大減弱,人際關系不再穩定,人類社會對于共同體的需求已經成為了當務之急。此時,眾多哲學家紛紛提出自身所認同的共同體思想: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中構想了一個美好的共同體社會:在那里,人人平等、財產共有、按需分配;孟德斯鳩強調要在法的基礎上尋求最好的共同體;霍布斯以社會契約論為出發點,對共同體的合法性進行論證;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亦對共同體思想有所涉獵,其“倫理共同體”的思想是對共同體思想的具體化,該思想要求共同體之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要遵守道德法規;埃德蒙·伯克的國家共同體是融合了政治意義、社會意義和道德意義于一身的多元的共同體。黑格爾對康德為代表的近代自由主義進行了批判,他認為個體的自由是有界限的,要受法律和國家的制約,個體利益的實現要以共同體利益的實現作為基礎,國家目的是普遍利益。
  在階級社會中,共同體僅僅是統治者用于劃分階級的工具,共同體思想的形成仰仗于階級集體發揮作用。因此,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人們對于共同體思想的理解依然處在較為片面的層面。馬克思從這繁蕪的局面中掙脫開來,從階級消亡的視角出發,提出了“自由人聯合體”的共同體概念,馬克思強調:“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有個人的自由?!盵1]
  羅馬帝國之后,歐洲社會將國家視為一種不發達的狀態,人們更多的生活在非政治因素為紐帶而形成的自然性共同體中,因此對非自然因素所構成的社會共同體人們很難認同。德國學者滕尼斯更是堅稱在自然共同體與社會共同體中存在著難以跨越的鴻溝,“共同體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會不過是一種暫時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因此,共同體本身應該被理解為一種生機勃勃的有機體,而社會應該被理解為一種機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2]。在滕尼斯看來,自然有機體的形式不是以利益為目的,而是出于一種“本質意識”的共同情感基礎,自然有機體是工業化前的面對過去而存在的基于血緣、地域及共同文化與信仰等構成的規模較小的共同體,價值觀念與社會生活都較為穩定,人際關系是初級的,共享規范,尊重規則;社會則是以契約利益為目的,出于一種“選擇意志”的面向未來的現代化的附屬產物,普遍存在著失范、沖突和異化。農村和部落在滕尼斯看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共同體,而那些通過政治聯系而建立起來的城市或者更大的國家,并不屬于共同體的范疇。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交往不再僅僅局限于地域和血緣的束縛,甚至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不再成為人們交往的障礙,滕尼斯的狹隘的自然共同體觀念被人們逐漸舍棄,人們開始從一個越發廣義的范圍去認識和理解共同體。  ?。ǘ┲袊鴤鹘y哲學中的共同體思想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強烈的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和天下一家的情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一直反對二元思維,中國古人很早就認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八暮V畠热粢患?,故近者不隱其能,遠者不疾其勞,無幽閑隱蔽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
  作為中國傳統哲學對世界的獨到認識,儒家思想將宇宙視為由天、地、人三部分組成的統一整體。儒家文明中共同體的思想所展現出來的世界視野與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它超越了人與自然分裂的二元論思維,是世界上最早從整體的角度看待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思想。
  早在周朝就初步成型的“天下”的視野與情懷是中國儒家思想的顯著特征之一。儒家思想的“天下”觀具有三重含義:一是整個中華大地,指的是地理學層面的空間概念;二是古人經常提到的“民心”,具有社會學的屬性;三是作為古代“天下”觀的最終訴求,要建立一種結束分分合合、政權割據、戰爭連綿的社會狀態的管轄與治理的政治體制。隨著古代封建社會“大一統”政治制度的形成與完善,“天下”觀為鞏固中國封建社會的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十分重視“誠信”在共同體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將“誠信”提到“天道”的高度來闡釋與解讀,在貫通天地與人的過程中,“誠信”是人心的本原甚至是宇宙的本體,“誠信”能“撼動”世間的萬事萬物?!罢\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薄罢\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盵3]
  中國傳統文化充滿了對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生態關懷?!暗来蟆⑻齑?、地大、人亦大”,人類只是自然共同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釣而不綱,戈不射宿”[4],“國君春田不圍澤,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麑卵”[5],人的活動要順應時節、尊重自然規律,取用有節,在尊重自然、呵護自然的基礎上,謀求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
  二、懷特海共同體思想的哲學基礎
  (一)共同體思想的本體論
  懷特海明確指出:“‘有機體’概念以雙重方式同‘過程’概念結合,各種現實事物所構成的共同體便是一種有機體,但它不是一種靜態的有機體,而是出于產生過程中的一種未完成物。因此,就現實事物而言,宇宙的擴展是‘過程’的首要意義;而處在任何擴展階段上的宇宙則是‘有機體’的重要意義。”[6]
  縱觀17到18世紀西方國家近代哲學發展史,從17世紀的英國唯物主義經驗論、歐洲大陸的唯理論,再到18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哲學界從未停止對本體論思想探索的腳步。
  一直以來,西方哲學都將實體作為宇宙的終極存在。自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起,“實體”概念被沿用至今且一直占據著哲學的主導地位。亞里士多德在《范疇篇》中依照邏輯順序和語法的主謂關系來對實體進行區分,進而將實體劃分為第一實體和第二實體。在亞里士多德那里,第一實體是被視為其他實體所依附的基礎或前提而存在的,第一實體具有獨立自主性,第一實體首先存在,進而才有依賴于它產生的第二實體。“我們追尋的是使質料成為某物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形式,也就是實體(substance)?!盵7]
  培根作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8]開啟了17世紀英國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序幕?;舨妓箤⑷f物的本源歸為物質,主張客觀存在的物體是認識的對象,客觀存在物獨立存在并成為一切屬性的承擔著,人的認識和觀念都是來源于這樣的客觀存在物。
  洛克將實體分成“特殊的實體”和“一般的、概括的實體”,前者諸如情感、觀念,后者比如人、動物等。“一般的、概括的實體”作為“特殊的實體”得以存在的基礎,是客觀的、永恒的且不可改變的,而“特殊的實體”皆是在“一般的、概括的實體”的基礎之上,在感官層面發生作用的,在洛克看來,感官作用于外界事物獲得的經驗與來自人自身內在的心理活動是經驗的兩個完全獨立的來源。
  實體本體論思想認為個體、物理實在在一定程度上是自足的、封閉的、自主存在的,因此“實體”才是最真實的。實體及其屬性是第一位的,它們構成實體并反過來決定實體的本質。“實體思維視關系為外在于實體的。實體是獨立于其他關系的,然后再進入一些關系之中。這些關系并不影響它的根本性質或者存在?!?
  懷特海將傳統西方主流哲學的實體觀稱為“空洞的實體”。懷特海指出:“整個近代哲學都糾纏于如何以主詞和謂詞、實體和屬性、殊相和共相來描述世界。其結果卻總是違背我們在行動、希望、同情中所表達的,以及我們雖鮮能用文字分析卻確實享有的直接經驗?!盵9]
  本體論是認識論發生的基礎。懷特海過程哲學所講的本體論,是指關于宇宙本性、宇宙的起源的研究。懷特海認為“實體”一詞暗含了主體、客體的二元對立關系,在過程哲學中,“實體的概念被轉變成了現實存在的概念”[10]。
  “沒有現實存在,就沒有任何理由?!盵11]懷特海把他所認為的終極實在稱作現實存在,只有現實存在才是真正實在的事物,只有現實存在才是世界上所發生的一切事件的動因。在懷特??磥?,宇宙在本質上既不能歸結為物質實體也不能歸結為精神實體,現實存在才是構成宇宙的本體。整個宇宙是由各種現實存在不斷影響、相互攝入而組成的系統,“現實實有相互干涉,其原因是它們相互攝入”[12],“每一個現實實有都在每一另外現實實有之中”[13]。
  “在我們看來,過程哲學的核心問題乃是如何確切地理解過程哲學中‘過程’范疇以及相應的過程原理,我們可以把懷特海的過程哲學與傳統的實體哲學明確地區分開來?!盵14]“現實世界是一個過程,該過程就是諸現實實有生成過程。”[15]懷特海確立了一種哲學范式,將實體本體論轉向了有機本體論,或者說過程本體論,實現了對本體論問題從靜態分析到動態分析的重大哲學轉向,這樣就避免了唯物論與唯心論的爭論和傳統形而上學物質實體與精神實體認知模式所帶來的謬誤。任何現實存在,無論是以實體性形式存在還是以非實體性形式存在,都不能脫離其具體的生成過程和內在的聯系。懷特海堅持過程就是實在,實在就是過程的觀點。運動是現實存在的根本特征,運動的表現形式是過程,過程則是使構成現實存在各要素之間的、具有內在聯系的一系列的創造過程。不是先有了現實存在才有過程,而是現實存在之所以成為其本身,是依賴于它的運動生成。   從過程的視角來看,“宇宙是一種面向新穎性的創造性進展”[16]。思想、自然、社會乃至廣袤的宇宙,任何現實存在都是“活的”、有生命的,任何現實存在都充滿了能動性和創造性,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經驗的過程,都是在不斷的消亡中創新、發展、創生的,以此彌合主觀與客觀、事實與價值、實體與屬性等之間的裂痕。
 ?。ǘ┻^程哲學的認識論
  19世紀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的深刻革命對傳統西方哲學進行了相當深刻的評判,但也正因為二者對各自領域的過分強調致使新的哲學的分裂。在懷特??磥?,這是人類文明極大的不幸,因為哲學家的任務就是要對人與世界進行整體性的理解和把握。懷特海試圖消除這種分裂,試圖在理智與情感、科學與人生、邏輯與感覺中取得平衡。在這基礎之上,懷特海的整體論的過程哲學也就應運而生了。
  在以往哲學關于認識的理論中,把自然看作是由能被直接經驗到的可感現象和不能被直接經驗到的不可感的實體兩個部分組成的?,F象世界在經驗之內,而實體世界卻可以完全擺脫經驗依然維持著自身的生存。
  懷特海把西方形而上學最深層次的邏輯前提概括為“存在論原理”“對任何根據的探索始終是對承擔該根據的某種事實的探索”[17]。懷特海明確指出這種看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從一無所知處介入世界將一無所獲”[18]。這種肢解和分割嚴重扭曲了現實,是對自然的分裂?!胺苍诂F實世界中存在的東西都跟現實的存在有關聯”[19],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牽一發而動全身。
  根據懷特海的看法,傳統的二元論是永遠無法擺脫抽象化的傾向的。傳統西方哲學家始終不能理解簡單的現象和觀念如何存在,因此便慣于一種假設,要到具體現象后去探尋產生的源泉,可實際上探尋到的所謂終極實在也不過是抽象的概念,這樣就會造成邏輯的無限循環,自然而然的墜入不可知論的深淵,陷入終身的監禁。
  懷特海認為,目的性與選擇性導致了西方傳統二元論哲學長期將抽象的概念視為宇宙的終極實在。在經驗具體的現象時,心靈僅僅關注與自身目的有關方面而忽視現象的其他方面,認知因此就會脫離于具體的實在性而轉向抽象的概念。
  抽象思維有其自身的好處,我們不能對其進行完全的否定,一方面,它可以加深對某一具體事物明顯特征的理解和記憶;另一方面,經驗始終無法一下子把握具體事物的全貌,只能以事物最突出的特征為起點,這樣的抽象只能也僅僅只能作為理智認識過程的一部分。
  歸根結底,抽象的觀念遠不及現實世界復雜,現實世界豐富的內容始終無法被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抽象觀念予以替代。當人們把抽象思維所獲得的抽象觀念當成具體現實世界事物的時候,懷特海所說的“具體性誤置的謬論”錯誤也就產生了。這種思想往往會導致還原主義的錯誤。懷特海反對主觀意識構成自我世界,主張感覺經驗就是實在,人不應該去設置感官材料背后的真實存在。
  西方傳統二元論哲學對所謂抽象的終極實在的盲目探索,也是屬于“具體性誤置的謬論”。
  懷特海認為,心靈與自然都是構成宇宙中現實存在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之間并沒有具體的絕對的界限與分割,心靈與自然永遠在進行著溝通與交換,只有將二者混熔到一起,才能獲得對宇宙的真正認識?!瓣P于物理的自然的看法,必須加入心靈觀念進去補足;關于心靈的概念也必須包含物理的自然?!盵20]在懷特海看來,宇宙這個有機體共同體具有統一性和整體性,各個要素之間相互依賴和聯系,息息相關,通匯貫通。
  懷特?!皼]有單獨探討認識論問題”[21],“而是通過本體論解決認識問題”[22]。認識論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理解主體與客體之間關系的問題,而把認識論推進到對認識論基礎的研究是懷特海過程哲學的重要成就之一。懷特海的認識論是一種更加包容、具有整體性的認識論,旨在追求心靈與自然、非理性與理性的有機統一。
 ?。ㄈ┻^程哲學的社會歷史觀
  《科學與近代世界》《過程與實在》《觀念的探險》,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了懷特海的“歷史哲學的體系”。
  社會被懷特海視為一個有機體,社會有機體內在動力的發展推動了其自我創造。觀念在社會有機體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一直被懷特海所重視,在他看來,人類的歷史就是觀念與歷史相結合的過程,觀念不僅在人類歷史的進程與演變中做出了注解,同時也在人類通往文明之路的歷險中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在懷特??磥?,人們都不知不覺的將個人的褒貶與情感色彩加入到對歷史的思考與記錄過程。“我們觀念的歷史來自我們對歷史的觀念,也就是說,我們觀念的歷史是以我們理智的立場為基礎的?!痹谠u價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時,懷特海曾說:“在這部歷史中,自始至終都是吉本在講述。他便是他的時代的主導精神的化身。……這些史冊是18世紀思想的記載?!?
  懷特海認為,“觀念之史就是錯誤的歷史”。人類社會的發展與文明的進步永遠是一個發現錯誤、認識錯誤、改正錯誤與利用錯誤的過程。正是因為把自己囿于“純歷史”的窠臼,忽視了對歷史批判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重視,沒有對歷史進行辯證的思考與反思,曾經輝煌燦爛的古希臘文明止步于童年,埃及歷史曾經的輝煌現在只能由“石頭來訴說”,錯失了歷史發展中的良機。
  懷特海以過程思想中注重內在聯系,有機統一的整體性思維確立了自己的歷史觀。懷特海指出,歷史是一個舞臺,在這個舞臺上,“不同群體的理想主義者分別推行著不能共同實現的理想”,不能只以某一群體或某一國家的利益去認識歷史,從而孤立的用充滿主觀色彩的立場去評判歷史的是非對錯,只有把歷史視為一個整體,我們才能更好的、更客觀也更準確的理解歷史——歷史的最終指向在于批判和創新。
  懷特海把歷史與觀念結合起來,和他的哲學思想一樣,懷特海所架構的歷史體系同樣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做進一步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三、懷特海共同體思想的科學基礎
  可以說,科學的進步成為整個近代哲學發展的源泉。過程哲學深受相對論、量子力學、進化論等自然科學新成就的影響,傳統唯物論作為完備基礎的地位完全被自然科學的新發現所打破,懷特海吸收了科學界的新成果,為自己的哲學體系的架構提供了豐厚的科學基礎,形成了自己獨到的理論視角。  ?。ㄒ唬┫鄬φ摗跋鄬Α焙汀笆录?
  牛頓在其力學中引入了絕對不變的時間和絕對靜止的空間的概念。在牛頓經典力學體系中,時間和空間二者是相互獨立的。時間是均勻的、空間是各個方向同性的,時間的間隔與空間的長度都是絕對的,連續的運動依靠空間上的點、時間上的瞬間和物質粒子來證明。但是,在我們具體的經驗中從來沒有任何具體事實與這種絕對抽象的科學理論相適應,自然界并不存在永恒不變的規律和完全孤立的事物。
  20世紀初,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預言了牛頓經典物理學中所沒有的一些新效應(即相對性效應),如時間膨脹、長短收縮、質速關系、質能關系等,進而得以科學的佐證,從而否定了牛頓力學作為絕對真理的基礎,機械論所假設的那種“自然界是由永恒的物體所構成的”根深蒂固的“平直時空理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科學界對于空間、時間等觀念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愛因斯坦以真空中光速不變原理和狹義相對性原理建立了狹義相對論。相對論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發生在不同慣性系的兩個事件而言,其時空關系是相對的;2.時間與空間是具有相對性的,而并非絕對不變的,時間間隔的度量、空間間隔的度量與參照系的運動狀態有關;3.時間和空間密不可分,只有聯系在一起才有意義,不可能有離開空間的時間,也不可能有離開時間的空間,除非滿足洛倫茲變換關系,否則完全孤立的時間和完全孤立的空間是不存在的。
  相對論表明,時間和空間不再是絕對的形式,人們賴以在其中發生的時間和空間的條件也是有可能發生變化的。因此,我們對時空的理解也只能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這促使我們用另一種視域去審視宇宙的發展,懷特海深受啟發,強調要用一種過程的、聯系的、動態的、整體的認識論去理解萬物,在相對論中,時空沒有邊界、沒有終點,時空本身是由眾多事件和眾多關系交織而成的大網,各種事件充斥其中,不斷彼此聯系形成事件流?!笆录钡拇嬖谑菚r間與空間的體現,不存在脫離“事件”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時間流逝,“事件”也隨之發生變化。
  相對論中“事件”的物理學界定給懷特海的“事件”思維提供了科學理論來源和哲學靈感。機械論用物質實體來解讀動態的有機體,而過程哲學則用動態的“事件”思維來研究生命體和整個宇宙。懷特海的“事件”思維把對物質實體的研究轉變為對事件的研究,把由物質材料組成的宇宙轉變為由事件構成的宇宙,徹底破解了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機械論實體觀。
 ?。ǘ┝孔恿W證明宇宙是一個動態的整體
  量子力學已經證明“能就是質量”,物質只不過是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整個宇宙就是一個能量場,所有存在于這個能量場之中的宏觀的事物都是由微觀的粒子構成的。構成宏觀事物的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在本質上表現為一種流動著的動態過程,整個宇宙就是通過這種微觀粒子的運動過程產生的能量而組合成的一個整體。因此,宇宙整體在其本質上也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動態的過程。
  懷特海從量子論中受到啟發,不再將自然界視為傳統形而上學中的抽象實體來研究。懷特海認為,自然、社會乃至整個宇宙都是一個能夠自我生長、成熟和衰亡的有機體,宇宙的發展就是永恒客體不斷攝入實際存在物的充滿主動性、能動性的創造和進化的過程。
 ?。ㄈ┻M化論——機體創新
  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發表標志著生物進化論作為一個重要的學說登上了歷史舞臺。從此,19世紀的思想發展產生了里程碑式的歷史性轉變。
  生物進化論認為物種的存在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生物體為適應環境變化所提出的新要求,不斷地進行著的變異和創造,通過優勝劣汰,有利的變異通過遺傳而形成新物種。生物進化論認為,任何生物體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遺傳從而理解自己的現在,但是它卻不能依賴現在從而決定自己的未來,這其中,偶然和變異的作用同樣無法忽視。
  機械唯物論只片面強調了物種所適應的特定的環境,從而得出了環境決定論,進而得出優勝劣汰的結論,但進化機制中創新的方面卻被忽視了。懷特海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機體的創新方面:每一個個體之所以成為其自身是因為它有著自己獨特的結構和自我創新的機制。創新意味著結構的變化,意味著新穎性的出現,因此,創新也意味著結構的更新。機體的持續性意味著它保持著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模式,當現存的結構模式轉變為另一種模式時,該機體也就結束了。但與此同時,它又成為了新的結構模式的組成部分。站在自然機體的角度去認識和理解進化論,它就不僅僅只是一個新的生物演變過程,同時也是一種新的過程關系。
  在懷特海的過程哲學中,進化論不僅僅只是一個生物學的問題,更是一個宇宙觀、本體論的內容。如何將這種宇宙觀進行合理精準的說明,從而理解和闡釋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使宇宙重新充滿生機與活力是過程哲學的任務所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2]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54.
  [3]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509.
  [4]張燕嬰,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97.
  [5]胡平生,陳美蘭,譯注.禮記·孝經[M].北京:中華書局,2011.
  [6][14][16][17][18][19][21][22]懷特海.過程與實在——宇宙論研究[M].楊富斌,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247、247、407、40、244、244、前言、189.
  [7]Aristotle. Metaphysics. JonathanBarnesed. The Complete Words of Aristotle: The Revised Oxford Translation,Vo1.Ⅱ[C].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113.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63.
  [9][10][12][13][15]A.N.Whitehead.Process and Reality[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78:50、19、20、50、22.
  [11]懷特海.過程與實在[M].楊富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0]賀麟.現代西方講演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13.
  責任編輯:楊建平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9368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