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師生學習共同體構建的實踐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大數據時代,面對一批網絡時代的“原住民”,高中語文教師應正面應對“教育危機”,師生關系追求民主、平等,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構建積極有效的師生學習共同體,師生共同學習、溝通分享,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進一步實現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包容性,有利于師生之間將傳統文化與信息社會有效融合,達到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愿景。
關鍵詞:語文教學;師生學習共同體;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7-016-1
美國教育家博耶認為“學習共同體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學習的組織”,而師生學習共同體則由學生和教師共同組成,師生共同學習、溝通分享,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的群體。
在師生學習共同體的發展過程中,教師可以對自己的教學方式反思,敢于否定與發展,學生則可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完成。
首先,我要學重于要我學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而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可以進行師生交流,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王維詩歌《山居秋暝》時,學生由于缺少實踐,對詩歌中常識問題產生疑問,即“暝”傍晚和“明月松間照”在時間上是否有矛盾?對于這一問題,筆者將學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學生抬頭看天,記錄每天見到月亮的具體時間;一部分學生低頭啃書,從地理學角度解決月亮升落的時間規律。通過兩個星期時間的積累,兩部分同學分別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從而論證王維詩句的準確性。在這一課程中,學生對網絡的應用、對自然科學知識的吸收讓筆者驚訝、驚喜,在學生的解答中筆者也學到了相應的自然科學知識,學生更是建立了自己的知識結構與體系,使得師生學習共同體得到有效的成長。
同時,筆者還要求學生以課堂演講的方式介紹傳統節日的來源、典故等和二十四節氣的時間、特征等。這一演講持續了半個學期,從開始的照本宣科到后來的繪聲繪色,演講的同學得到了鍛煉,聽講的同學獲得了知識。生生合作,教師補充,師生觀察現實現象,豐富語文學習方式,師生學習共同體進入了良性循環階段。
同樣在《山居秋暝》學習中,有同學認為“天氣晚來秋”可以改為“天氣正晚秋”,對學生這一質疑,教師還是先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在學生充分的討論交流后,學生得出結論,改句“天氣正晚秋”將時間局限于晚秋時段,不如原句“天氣晚來秋”來的時間長度長,而且也與詩歌頷聯頸聯意境不相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過程得到充分的展示,教師還乘機提出了詩歌平仄的規律,在基本介紹理論后,讓學生從平仄的角度解讀王維詩歌,并在杜甫律詩中進一步驗證詩歌語言的抑揚頓挫,從感性上去體驗詩歌的語言美。在課堂這個舞臺上,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即使是相對枯燥的詩歌知識由于學習主體的主動參與,師生在教與學中都獲得了樂趣,師生學習共同體讓語文教學不再是教師以自己的觀點來征服學生,而是通過尊重、接納、交流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呈現。
其次,促進測試評價方式的變化
師生學習共同體構成中不可否認的是教師的引領作用,教師不僅在課堂學習中向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支持,還應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參與多種評價活動,改革補充現有測試評價方式方法,在讓學生學會終身學習的同時,教師也能獲得持續反思。
在唐詩宋詞的教學中,教師不避諱自己朗誦方面的弱點,讓同學通過分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次詩歌朗誦比賽。在籌備中,學生自發將朗誦最優秀的兩位同學作為主持人,然后全班分成四組,每組有兩人參賽、兩人做評委、一人參與統計得分,小組參賽人員由內部競爭上崗,最終獲勝組獎勵自行決定。原有詩歌學習只是簡單背誦默寫做題,學生沒有積極性,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同學說“高考詩歌鑒賞分數放棄好了,反正也得不了幾分”,事實證明,在調整測試評價方式后,雖然最后各組成績不一,但同學表現積極,即使平時看著默默無聞的同學也積極參賽,在備戰過程中對所選擇詩歌理解透徹,小評委們為了言之有物也積極查閱資料充實自己,體現了主動學習的意識。有意思的是,在這場朗誦比賽中,教師準備了一些傳統詩歌類歌曲如《一剪梅》、《菩薩蠻》等作為場次間的調劑,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也找到網絡上流傳的《琵琶行》等,甚至在這個基礎上試著自己編歌,并將古詩演唱增加為詩歌朗誦的附加分部分,班級同學學習詩歌可謂不亦樂乎,也讓教師感受到學生的青春活力,學到了相關朗誦知識,真是活到老可以學到老。
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學生的學習從“被動接受沉默式”變成了主動探究式,教師不再包辦一講到底,學生參與的多了、實踐的多了?!皫熒餐J可、選擇、構建、分享”的方式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者的成就感與幸福感大大增強,尤其是在這個大數據時代,在代溝越來越深廣的年代,通過師生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教師獲得新鮮的知識養料,學生獲得傳統的文化素養,民族傳統文化在一代代人中傳承、發揚,師生合作雙贏促使師生學習共同體可持續發展,真正做到網絡時代與傳統文化高度融合。
[參考文獻]
[1](日)佐藤學.鐘啟泉譯.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德)滕尼斯.林榮遠譯.共同體與社會.商務印書館,199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瞿振元.現代師生關系:學習共同體.中國青年報,2016(12).
[6]王宏.新型師生關系的倫理向度與價值追求.光明日報,2019(0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5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