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音樂教育的困境與改革思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陳爾諾
[摘要]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為高等音樂教育的普及和大眾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是中國高等音樂教育發展的必經階段。然而,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著高等音樂教育的擴招而浮出水面,定位不清、教學資源短缺、生源質量堪憂這些都制約著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我們要從重構教育模式、加強教學資源建設等多方面來應對大眾化階段的高等音樂教育,從而實現良性發展。
[關鍵詞]高等音樂教育 擴招 精英化 大眾化
中國的高等教育在20世紀末已經開始經歷了歷史性的變革――即從“精英化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高等教育規模發生了前所末有的變化,規模的擴大將是21世紀初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旋律。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發展也進入了快車道,呈現生機勃勃,一派繁榮的景象。然而,由此帶來的深層次問題不容忽視。在“精英化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的背景下,如何破解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困境,不僅關系到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發展,也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進程。
1 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發展趨勢: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
1.1 高等音樂教育的類型
我國的高等音樂教育由來已久,但對于高等音樂教育所涵蓋的內容卻有不同的認識。有部分學者認為高校音樂教育主要是通過藝術課程的學習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提高大學生的聽覺感受能力和藝術文化素養,培養大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和審美情感,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將高校音樂教育作為公選課程,納入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系統工程。然而,本文所論述的高等音樂教育并不是針對旨在提高大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素質教育,而是針對傳統的高等學校音樂專業的教育及其發展。從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發展的內容來看,其主要存在著以下三種學校類型:一是專業的音樂學院,它以培養專業演奏(唱)人才為目的,重在研究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演奏(唱)技藝;二是以培養實用人才為目的高等音樂師范教育,重在教育性;三是以培養碩士、博士研究型人才為主要目的的綜合性大學,重在音樂理論的研究。
1.2 高等音樂教育由“精英化”轉向“大眾化”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音樂教育基本上是屬于英才教育。與其他教育相比,音樂教育對從業者和辦學條件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專業藝術院校一般規模較小,比較強調人才培養的高、精、尖。過去,我國的高等音樂教育除了全國獨立設置的9所音樂學院外,就是各省1~3所師范大學或綜合性大學開設的音樂系,每年招生人數最多幾個人。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逐步向大眾化階段的轉變,人們對精神生活需求的加強,高等音樂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大眾化。目前我國已有七八百所高校招收音樂專業學生,這些高校類別包括藝術院校、理工科院校、綜合院校、師范院校、職業技術院校等,各高校每年的招生規模都達上百人。
高等音樂教育從“精英化”轉向“大眾化”,是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中的重要內容,這對于緩解音樂人才短缺,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無疑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然而,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音樂教育有其特殊的一面,其向大眾化的轉型應更加慎重,由高等音樂教育擴招后的過“熱”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制約了其進一步發展。
2 “大眾化”背景下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困境
2.1 對“大眾化”階段高等音樂教育定位不清
在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過程中,高等音樂教育也成為規模擴張的主要承載區之一,逐步走向“大眾化”。這其中自然就有轉變辦學理念的問題。然而,人們對于高等音樂教育的思維并沒有走向“大眾化”,仍然停留在傳統“精英化”的培養方式,遵循舊有的框架和思路。主要表現在:一是仍沿襲舊的精英模式,過分注重專業教育的細化,忽視綜合音樂能力的培養;二是培養目標不明,缺乏多層次性、多類型的教育理念;三是缺乏宏觀調控,多參照舊模式,各院校的々業設置趨同,人才培養模式單一,與音樂市場脫節。
2.2 教學資源短缺
隨著高等音樂教育走向“大眾化”。學生規模的擴大必然要求有相應匹配的教學資源,主要表現為合格的師資力量和充足的教學設施。然而,現實中,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教學資源并沒有跟上擴招的步伐。首先,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質量下降。一是一些水平較差的新手擴充到高校音樂教育的師資力量中,教學質量下降;二是教師終日忙于應付上課,無暇顧及科研、教研和音樂創作等專業性活動,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第二,教學設施難以滿足學生日常學習需要,教學質量滑坡。擴招后學生規模的擴大使得高等學校的教學設施(圖書資料、鋼琴、琴房等)難以保證學生的練習需要,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
2.3 生源質量不容樂觀
由于對藝術類學生的專業水平要求較高,學生在專業上花的功夫較大,因此,藝術類學生的文化水平低于其他專業的學生。這造成了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人文知識面偏窄,知識結構不合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知識匱乏。而在高等音樂教育向“大眾化”的轉變過程中,學生規模的擴大勢必造成對學生要求的降低。從某種意義上講,音樂院校似乎成了“低分考生的收容所”。這些學生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都不容樂觀,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自覺性、音樂和知識接受能力和悟性往往都比較差,很難完成學業。
3 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改革思路
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一些深層次問胚由來已久,并非是擴招所帶來的,只是擴招將其提前充分地暴露出來。而高校擴招從長期來說是我國高等音樂教育面向大眾化的必經之路,是不可逆轉的新趨勢。對于在擴招中提前暴露的隱藏在音樂教育體制中的深層次的問題,也應該在擴招中解決。從某種意義上說,擴招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國高等音樂教育改革的步伐,而我國高等音樂教育也必須在擴招的大背景下加以解決。
3.1 以擴招為契機,重構我國高等音樂教育培養模式
在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的時代背景下,高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模式也應該相應進行轉變。長期以來,對我國高等音樂教育培養目標的爭論一直存在,學者們在音樂教育應該培養“專才”還是“通才”上各持己見。筆者認為,在高等音樂走向大眾化的背景下,我們應該重構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培養模式。
一是要創新教育理念,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教育體系。這一體系不僅包括傳統的々業技能院校的音樂教育,而且還包括教學型及研究型等各種形式的音樂教育。各個層次的音樂教育分工明確且各具特色,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長期以來,我國的音樂教育培養目標含混,特別是本科和研究生層次,課程安排缺乏針對性。筆者認為應該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設置不同的課程,安排不同的訓練內容,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教育體系。
二是要創新培養模式,建立柔性化、綜合性的培養模式。我國傳統的高等音樂教育人才的培養模式是基于專業教育的思路,在結構上過于剛性。在當前背景下,重構柔性化、綜
合性的培養模式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所謂柔性化是指一種組織結構具有一定的變通性,但并非是毫無規范的,而是在預定規劃中的可調整性。而綜合性則是對學生綜合技能的一種培養。就目前音樂人才市場的情況來看,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崗位基本飽和,更多的是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建立柔性化、綜合性的培養目標是高等音樂教育提高其社會適應性、跟上時代發展步伐的根本要求。
3.2 加強教學資源建設
招生規模的擴大要有充足的教學資源為保證,教學資源短缺是制約我國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的重要因素。面對擴招后資源短缺的現狀,我們要增加投入力度,加強教學資源建設。首先,要整合教學資源,擴展辦學空間。目前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發展迅速,但大部分都是重復建設,課程設置趨同。我們可以在全國建立高等音樂教育的網站,建立“校際互動,資源共享”的合作關系。同時,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實現音樂教學的容量和空間的擴展。通過這種開放性的教育體系,實現課程資源的共享,實現各自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整合。其次,我們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高等學校音樂專業師資力量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和人才的培養,關系到高等音樂教育能否持續發展。要以培養優秀年輕骨干教師為重點,建設一支結構優化、素質良好、具有創新能力的教師隊伍。筆者建議應通過引進高學歷和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青年教師,鼓勵青年教師進修提升來充實教師隊伍。同時,還應建立合理的激勵和評價機制來提高教師的教學和學術水平,從而實現師資隊伍建設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3.3 加強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
高等音樂教育中只注重音樂技術訓練而輕視文化素質培養的做法廣為普遍。音樂專業的學生不僅文化課程的學習興趣低于其他專業,而且在音樂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上也興致不高。高等學校音樂專業的學生文化素質普遍偏低,而擴招后學生的素質更是不容樂觀。音樂是一種文化、是人類文化總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其他文化組成部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文化素質的低劣直接限制了我國高等專業音樂教育向高層次的發展。首先,應提高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文化課的錄取分數,從生源上保證音樂教師的人文素質。同時,面對音樂專業學生人文知識普遍偏低的情況,我們應改變現有“寬進寬出”的制度,建立“寬進嚴出”的制度來確保學生質量。其次,要充分挖掘人文教育因素。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應改變傳統的單純追求專業技能技巧的教學模式,把對音樂技能技巧的教學訓練放在把握作品內在文化內涵、審美情趣、創作者的情感心理層面上進行,挖掘音樂作品中的文化底蘊,擴大文化視野,提高人文藝術素養。
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經邁入大眾化階段,高等音樂教育的擴招是大勢所趨。解決和突破由擴招帶來的或因擴招提前暴露的各類問題是我國高等音樂教育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只有積極探索大眾化背景下高等音樂教育的發展理論,才能促使我國高等音樂教育步入良性循環的運轉軌道。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43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