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新“試驗區”的新挑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劉治彥

  
  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兩個新“試驗區”,即人們俗稱的“新特區”,是在新的國際國內背景下設立的,肩負著探索深化改革開放經驗、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使命。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簡稱“綜改區”)不僅僅是一種改革權的下放,如果應用得不好,可能會是包袱。
  
  在 “兩型社會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花落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后,各地對 “新特區”的爭奪暫時告一段落。不可否認的是,地方政府對于“新特區”的爭奪,很大程度上是看好了“新特區”的政策優勢,但作為一種沒有現成道路可走的發展模式,“新特區”有太多需要我們冷靜思考的地方。
  “新特區”是在新的國際國內背景下設立的,肩負著探索深化改革開放經驗、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使命
  進入新世紀,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出知識化、全球化、區域化、城市化和生態化的趨勢,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入了WTO,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但同時也面臨知識經濟挑戰、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和日趨嚴重的資源環境約束等問題,各項改革都進入了攻堅階段。在這種新形勢下,黨中央及時提出了要樹立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通過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新發展觀深化和發展了改革開放的思想理論,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
  我國30年的發展經驗表明,改革開放是興國圖強的必由之路,特區建設是改革開放的探索之舉。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特區建設也在與時俱進。
  實踐表明,大國經濟社會發展應該按照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因地制宜、以點帶面的思路推進。搞“試驗田”式的特區建設是大國實現平穩發展的科學選擇,培育地區增長極式的特區建設是帶動區域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
  當年“老特區”創建無疑是為了利用南方沿海地區毗鄰港澳臺和僑鄉眾多的優勢,推動經濟發展、積累發展市場經濟經驗和促進祖國統一;而如今“新特區”的設立主要考慮如何充分利用各地資源稟賦,探索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模式和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因此,如果說“老特區”建設是為了積累以開放促進發展與改革的經驗,那么“新特區”建設則是為了立足區域特色探索實現科學發展和完善改革的道路;如果說“老特區”建設有利于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那么“新特區”建設則有利于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從全國來看,不僅存在發展水平差距明顯的東中西經濟梯度帶,而且存在發展特色差異較大的南中北經濟地帶。東中西經濟梯度帶與南中北經濟地帶相交叉,構成了我國“九州方圓”式區域格局。以珠江流域為主體的南方經濟地帶,在“老特區”的領跑下總體上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以長江流域為主體的中間經濟地帶,目前在長江上中下游三大國家“綜改區”的帶領下期望會實現又好又快地發展。以東北、華北和西北組成的北方經濟地帶,在國家“綜改區”――天津濱海新區的帶領下,亦應實現經濟騰飛。正是這種合理的現代化戰略布局,才會使我國走向“九州”齊舞的強國之路。
  新老特區由于各自的發展背景不同、路徑不同,無疑“新特區”將肩負更艱巨的改革與發展重任,面臨更多的困難與挑戰
  在全國加入WTO的條件下, “新特區”不再獨享開放對經濟增長所產生的外資推動效應和出口拉動乘數效應。盡管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在保稅區方面仍可獲得一些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特權,但當年“老特區”所獨自擁有的“開放紅利”在“新特區”不會那么明顯。
  由于“新特區”要完成中央賦予的各種改革任務,如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等,因此要支付一定的改革成本。“老特區”當年所創造的驚人崛起速度難于再現。
  如果協調不好,那些申請成功的“新特區”還會在短期內減緩經濟增長的速度。而速度放慢將意味著居民收入增長幅度減慢和地方財政支撐能力減弱,反過來會影響到預期改革任務的完成。實際上,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不僅僅是一種改革權的下放,如果應用得不好,可能會是包袱。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貴在“試驗”,要試驗就要承擔試驗風險,客觀要求“新特區”要有較強的承受試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中央政府授權下,“新特區”會擁有一定的生產要素的配置權,但如何優化配置生產要素,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這對“新特區”的人民、決策者和管理者來說無疑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正確認識“新特區”的新使命和新挑戰是避免陷入思想誤區、防止盲目爭奪國家“綜改區”的思想前提
  基于上述分析,國家設立“綜改區”的“門檻”是較高的,也就是說一個地區要具備戰略區位條件、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地區特色等多重因素才有可能被確立為“綜改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好比是一條快車道,在享受高速的同時,也得承擔成本和風險。如果支付不起改革的成本,顯然不具備申請的條件。換而言之,只有具備基本條件的“新特區”才有可能肩負起“試驗田”的重任,達到預期效果。
  實際上,對于地方政府來說,“新特區”的設立,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對于一些地區來說,機遇大于挑戰,而對于另外一些地區來說,可能挑戰大于機遇。因此,不顧自身客觀條件,一味盲目爭奪“新特區”,對國家和當地發展都是不利的。況且這種“新特區”設置數量是極為有限的,大部分城市和地區都將與此無緣。
  “老特區”的發展證明,不是所有國家賦予“特區”頭銜的地區都實現了又好又快地發展。相反,那些不是“特區”的地區,同樣會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陀^來講,一個地區的發展是人文、經濟與自然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并不是某個單一因素所決定的,更不是“新特區”與否所左右的。何況今天的“新特區”與昔日的“老特區”已有本質的不同,理智對待“新特區”才有可能更好地實現當地的科學發展。
  總之,“新特區”肩負著艱巨的使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或許也贏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正確認識和把握好這種機遇,將會開創地區崛起的新局面。但對于沒有被確立為“新特區”的地區來說,也要正確對待,“新特區”不等于發展,發展不一定要靠爭得“新特區”,還是那句老話:“發展才是硬道理”。(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城市經濟室主任、研究員)
  
  資料鏈接
  “試驗區”為何被稱為“新特區”
  自1979年創辦深圳特區以來,國家在特區建設上不斷創新。在原有的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5個“老特區”基礎上,1990年又確立了上海浦東新區開發。
  最近三年來,國家開展了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簡稱“綜改區”)的設置工作,為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實現科學發展積累經驗。2005年國家又將上海浦東新區作為首個“綜改區”,2006年又增設了天津濱海新區,2007年先后確立了成渝統籌城鄉發展“綜改區”、武漢與長株潭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綜改區”。與“老特區”一樣,這些“綜改區”肩負著改革開放“試驗田”的使命,因此人們又形象地稱它們為“新特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6281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