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進入21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多元的價值文化、復雜的國際形勢、多樣的社會思潮、參差不齊的家庭教育,不平衡的學校教育等因素都對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成長造成影響。青少年在面對更多發展時空的同時,也涌現出諸如:怎樣堅持正確的德育方向、怎樣堅持正確的個性發展方向、怎樣合理繼承優秀傳統道德品質等新的挑戰,本文就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面臨的挑戰作出具體分析。
【關鍵詞】中小學德育;挑戰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060-01
一、家庭教育環境中不利于青少年品德健康成長的因素分析
1.家庭結構的變遷造成青少年勞動實踐活動的缺乏和自我中心主義地位形成。
在中國的傳統家庭結構中,幾代同堂共同生活,普遍奉行的價值觀是孝敬老人、服務老人,以老人為中心,對子女在關愛的同時注重嚴格要求,從小教育孩子擔當家務勞動和生產勞動,孩子不是家庭的中心,這有利于培養孩子勤勞儉樸、不怕困難、獨立自主等越是現代社會越寶貴的優良品德。但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小家庭比例上升,孩子已經成為家庭其他成員服務的對象,正如一位高中生在日記中所寫的“我在家里像客人一樣被端吃端喝,真不好意思?!保改概c祖父母是處在圍繞孩子旋轉的位置,用家長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孩子,只要你努力學習,什么事你不用做,要什么我給什么?!迸驴嗯吕?、奢侈浪費悄悄地在一些孩子身上展現出來。
2.過分溺愛等不正確的教育觀的影響。
由于政策和人們生育觀念的變化,多子女家庭銳減,獨生子女家庭增多,同時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富裕家庭在增多,在多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對孩子嚴格管教逐漸退出,孩子之間團結合作意識淡漠。這部分孩子的父母多出生在上個世紀中國經濟困難時期自己受到了艱苦生活的磨練,他們在心理上不再想讓自己的孩子吃自己吃過的苦,因此在生活方面過度關愛孩子,在品行修養方面遷就孩子,溺愛在潛滋暗長,影響了青少年品德的健康成長。根據科研課題揭示,一部分孩子心理年齡嚴重落后生理年齡,心理醫生的教導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3.家長自身的道德問題對青少年品德健康成長的影響。
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全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有待普遍樹立,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自身品行方面出現了很多問題,行為放任的家長所做的諸如婚外戀、賭博等違法犯罪行為對青少年從小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影響甚大。有許多孩子在家庭教育階段就出了問題,離異家庭子女的教育、違法犯罪家庭子女的教育都屬于這一類型。
像上述在家庭教育階段出現問題的學生,進入學校環境后能夠得到矯正的比率是很低的,多數甚至在學校教育環境下品德問題反而加以放大,更加顯現出來,使家長、學校處于無奈狀態,于是在正規教育機構之外社會上出現許多“暴力訓練營”學校,用比較殘忍的磨練與暴力矯正問題學生的品德問題,這從反面反映出青少年德育問題的嚴重性和困難性。
二、社會環境中不利于青少年品德健康成長的因素分析
1.社會富裕階層過度消費型生活方式的影響。
隨著中國總體國力的增強,出現了社會富裕階層,這個階層中極少數成員過度奢侈消費的生活方式無不時刻影響新一代青少年的行為與價值觀,過錯不在富裕階層而在我們的德育落后了,面對學生產生的享樂、消費偏向、面對青少年出現的金錢崇拜我們的德育教育顯得匆忙。過度消費已成為當今青少年品德培養方面難以跨越的課題,在富裕家庭中富家長才有富孩子,而在相對貧窮家庭中出現了窮家長和富孩子極不和諧的現象。孩子的消費支出可以從周末的飯館、超市、通訊費、交友費、替代辦事費如替做作業、煙酒費、打架勞務費等項目中考察。
2.責任意識缺乏與奉獻意識缺乏。
現在的中小學生權利意識普遍增強,責任意識與奉獻意識等公民意識反而不足。在家庭中不講衛生、不珍惜父母勞動成果;在社會隨意破壞公物、破壞環境、屢見不鮮;在鄉村與社區最令人頭疼的是中小學生,許多居民生怕中小學放假。如果我們培養出缺乏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的一代,無疑我們整個民族未來的凝聚力會受到威脅,無疑是我們自掘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
3.以先進教育理論自居的西方教育理論的不良影響。
一方面,一些西方敵視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勢力為實現“西化”、“分化”中國的陰謀,不惜在中國青少年身上下賭注,大肆鼓吹一些垃圾教育理論,并且得到國內所謂學者的呼應,諸如:過度放任青少年個性而不樹立人的共性的思想、反對刻苦學習的思想、只講尊重青少年個性而不講青少年個性自我批判的思想、過度依賴西方心理學而忽視中國優秀傳統教育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傾向、過度消費而不培養勤勞儉樸的傾向、強調個人中心主義而輕視集體與社會的傾向等等垃圾教育理論,這些垃圾教育理論就是在西方的主流教育中摒棄已久,現在打著先進的旗幟并在一些人的呼喊聲中毒害著我們的青少年。
另一方面,對于西方心理學研究成果過分崇拜、或生吞活剝,不講國情的套用與移植,導致這些理論水土不服,在此同時硬要放棄我們成功的理論方法去邯鄲學步,結果影響青少年品德的培養。要知道像美國等西方國家工業化幾百年,經濟水平高,法制嚴密,社會環境中對青少年成長不理因素的控制力度大,青少年自主能力與自我批判能力從小得以培養,而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矛盾多、環境復雜、對西方先進教育理論的國產化研究不成熟。
三、學校環境中不利于青少年品德健康成長的因素分析
1.過度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
許多學校高喊德育為首,但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忽視德育,甚至用智育代替德育,用學習成績代替德育成長。各個學校的工作計劃里只見智育不見德育、德育工作被看做是吃力不討好,班主任工作不愿干,把思想品德課看做是考試的副科。
2.學校德育工作機制不健全,全員德育機制無從談起。
許多學校教師考核制度以學科成績作為主要依據,而把培養學生的德育成績為列入其中,學校把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考核變成教學成績的考核;在班級建設考核中,學習成績占大頭,品德表現比值太小;教師的評優選賢不看教育只看成績;把德育的責任推給班主任,其他人員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視而不見,充耳未聞;在學科教學中不計入品德成績;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的德育體系流于形式。
3.必要的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幾乎被取消。
青少年的品德成長既要說理疏導,明曉道理,更要通過勞動、社會實踐活動形成道德體驗和道德內心矛盾沖突,逐漸在個人經驗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但社會實踐基地缺乏,由于擔心安全問題就取消了在中國以前學校里習以為常的勞動和社會實踐教育,使學生完全在書本之中。而在歐美西方國家里,那里的學生經常參加社區公益事業,參與社區創建,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并且形成很好的課題成果作為學業成績計入學生檔案。而我們現在卻丟掉了上個世紀我們所擁有的好傳統。勞動與實踐就是品德教育課,我們現在卻缺少了它。
總之,通過上面的分析,德育工作必須與時共進,積極主動地自我變革,建立全員德育機制,建立學校、社區、家庭三位一體德育體系,才能應對青少年德育問題的新挑戰,取得新成績。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1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