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系統建設面臨的挑戰與應對之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西部陸海新通道”作為我國西部8省區合作建設的以物流系統為基礎的開放發展大通道,是西部地區融入“一帶一路”、打開西部開放合作新空間的重要引擎和載體。然而,盡管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系統已經成為政商學界共識,但面臨的諸如協調機制不健全、物流體系不完善、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格局不合理等現實挑戰卻不容忽視。本文在綜合、深入分析這些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思考。
關鍵詞: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系統;主要挑戰;應對策略
大山大水,曾是重慶、廣西、貴州、甘肅、青海、新疆、云南、寧夏等西部8省區開放發展道路上難以跨越的“阻礙”;而物流系統,更成為這8個西部省區對外開放的共同“痛點”。新時期,“西部陸海新通道”作為西部南向通道的升級版,一方面體現在“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雙向性,既向南(如面向東盟)又向北(如對接中亞和歐洲),通道網絡更密集、通達市場更多元;另一方面體現在涉及或參與省區較多、牽扯面較廣,物流系統運作也更復雜,且面臨著協調機制不健全、物流體系不完善、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格局不合理等現實挑戰?;诖?,本文首先解析和回顧了“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基本內涵與發展歷程,進而對“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系統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相關的應對策略。
一、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提出、內涵與意義
“陸海新通道”作為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舉措,2018年11月,中新兩國政府簽署“陸海新通道”諒解備忘錄,標志著2017年以來由重慶、廣西、貴州、甘肅4省共同發起的“陸海新通道”項目進入了國際合作新階段。2019年1月,由重慶、廣西、貴州、甘肅、青海、新疆、云南、寧夏等西部8省區共同倡議的“陸海新通道”框架協議在重慶正式簽署,意味著西部8省區將作為一個區域整體進行共建、共享“陸海新通道”,也標志著我國“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格局正加快形成。2019年3月,國務院《關于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進一步明確并提出“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
事實上,“西部陸海新通道”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是指我國西部8省區(含重慶、廣西、貴州、甘肅、青海、新疆、云南、寧夏等)綜合利用多種運輸方式(如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由渝(重慶)向南經黔(貴州)等地并通過廣西北部灣(港)等沿海沿邊口岸(可通達新加坡及東盟等主要物流節點)或向北與中歐班列連接并綜合利用蘭渝鐵路及西北地區主要物流節點(可通達中亞、南亞、歐洲等國家或地區)的多式聯運協作大通道;蘊含的是由“點”及“線”的通道物流過程和范圍。廣義上則是指我國西部8省區為深度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打開開放合作新空間而共建共享的物流和貿易一體化、立體式通道經濟與產業格局;蘊含的是由“線”及“面”乃至由“面”及“體”的互聯互通過程和范圍??梢姡拔鞑筷懞P峦ǖ馈辈恢皇俏锪鞔笸ǖ?,更是開放大通道、發展大通道;即“西部陸海新通道”是以物流系統為基礎的開放發展大通道。
二、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系統面臨的主要挑戰
?。ㄒ唬﹨f調機制不健全
從提出西部南向通道到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關于相關省區協調方面的磋商或會議有:2017年8月的(西部)重慶、廣西、貴州、甘肅4省區市簽署《關于合作共建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南向通道的框架協議》,2018年6月和8月的(西部)青海、新疆相繼加入“南向通道”合作共建省區行列,2019年1月的重慶、廣西、貴州、甘肅、青海、新疆、云南、寧夏等西部8省區在重慶正式簽署合作共建“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簡稱“陸海新通道”)框架協議。事實上,框架協議作為方向性、意向性、非細節性合作文件,涉及“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系統建設的廣度、深度乃至執行“硬度”方面的內容非常有限,特別是在國家層面即將出臺《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的背景下,作為一個系統性、寬領域、沿線省區參與的區域開放發展戰略,“西部陸海新通道”特別是物流系統建設前、建設中需要溝通、協調的事項很多,包括省內統籌、省際協調,并涉及政策、行業、企業等多個維度。因此,建立健全由政府主導、多方參與且相對固定和權威的跨區域協調平臺和機制已刻不容緩。
?。ǘ┪锪黧w系不完善
從宏觀層面來看,“西部陸海新通道”(區域)物流應是按西部8省區分工協作的原則,利用現代的物流網絡、物流設施和物流技術(包括硬技術和軟技術兩個方面),實現貨物在西部8省區間的流動與交換,優化配置資源,促進西部8省區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的過程。從微觀層面來看,“西部陸海新通道”(區域)物流應是西部8省區選擇最佳的方式與路徑,且以最低的費用與最小的風險,保質、保量、適時地使貨物從西部8省區內(一省區或多省區)的供方經由其他省區(可最后運至境外的需方或銷地)的活動。然而就目前來看,與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相比,“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區除重慶、蘭州以及廣西北部灣等物流業較為集聚外,大部分地方物流業發展水平仍相對落后。特別是:“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區省際之間的道路在規劃、銜接以及建設進度上不夠平衡;省際公路物流收費名目多、關卡環節多,一定程度上阻礙著“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進度和互聯互通程度。因此,要讓“西部陸海新通道”真正暢通起來,關鍵是要減少各種跨省區路橋等收費、減少關卡環節,著力實現高速公路省際不停車快捷收費乃至多式聯運的一體化、便利化。
?。ㄈ┊a業格局不合理
一方面,“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區由于競合觀念的缺乏、行政區劃的分割,在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系統的過程中,存在著主導產業趨同現象。公報顯示,近3年來“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區主導產業仍主要集中于農林牧漁業、批發和零售業、礦產資源開采加工業等傳統領域;電子信息、大數據等新興產業除重慶、貴州具有一些規模外,其余省區占比更少,部分省區甚至可以忽略。產業趨同,使得“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區出現了經濟學中的“囚徒困境”現象,嚴重影響了沿線省區競合發展的質量和水平,且制約了“西部陸海新通道”的總的外貿能力和物流能力發展。另一方面,以所有制結構來衡量,“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區作為欠發達地區,受傳統計劃體制和資源稟賦的影響,民營經濟在產業中比重不大。公報顯示,2018年,廣西的國有(含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40%、青海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則不到30%。與東部發達省區相比,“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區地方政府對資源的控制力強,通道經濟的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 三、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系統的應對策略
?。ㄒ唬┱邊f調創新先行
當前,“西部陸海新通道”在協調機制建設和一體化發展政策領域仍然處在一個初級階段,各環節的銜接做的還遠不夠,框架協議也多停留在意向性、局部性的嘗試,對于整個“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系統的一體化未來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去做,尤其是體制、運營組織模式、利益協調機制等方面。從全國角度來看,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是西部8省區乃至我國一項重要的區域性試點示范工程,區域協調機制是重要的示范領域。從“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系統本身來說,作為一個由“線”及“面”乃至由“面”及“體”的區域發展戰略,不管是推進省際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打通“斷頭路”,還是提升一體化通道服務,都涉及到不同行政主體(目前僅省級層面就已涉及8個行政主體),需要相互間協同配合。所以,不同行政主體、不同省區乃至地市之間建立起協調機制,是所有這些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目標之一。
?。ǘ┪锪饕惑w化合力突破
“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區物流一體化是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途徑。一方面,制定“西部陸海新通道”交通系統的整體規劃。通過沿線省區高速鐵路建設和既有線路的提速與換乘,形成客貨分離、高效便捷的現代化鐵路網;建成由跨省區高速公路和國道干線等組成的發達公路網絡;沿海港口、國際陸港、空港等加強協作,合理分工,形成多維港口體系,解決通道物流乃至多式聯運“最后一公里”的延伸和對接。另一方面,提高“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標準化水平。籌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區域)物流信息平臺,將沿線省區的物流園區、物流基地和產業基地的信息平臺進行貫通,最大程度上實現“西部陸海新通道”(區域)物流標準的對接和信息共享,從而提高通道物流效率和降低通道物流成本。此外,還應健全“西部陸海新通道”(區域)物流市場準入體系,促進沿線省區物流資源的有效合理流動,包括大力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綠色物流、物流企業誠信守法等級評估的相互認可以及國際化、應用型物流人才的聯合開發與培養等。
?。ㄈ┩赓Q經濟轉型升級
“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區經濟特別是外貿經濟發展差異是一個帶有歷史性和普遍性的經濟現象,物流系統建設應重視不同省區經濟發展差距,處理好沿線省區效率與公平的問題。一方面,“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區地方政府可以制定法規政策規范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秩序,通過經濟杠桿和政策手段(如財政和金融、轉移支付制度等)調控通道經濟活動,科學合理規劃沿線省區乃至地市外貿經濟發展方向,改善投資環境。另一方面,“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區包括物流行業企業在內的涉外行業企業應積極培育外貿競爭力,從成本優勢向質量優勢、品牌優勢、技術優勢轉變;加大技術創新,培育自主品牌,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在東盟、中亞、歐洲乃至全球價值分工中的地位。此外,“西部陸海新通道”及其沿線省區在與上述國家或地區加強經貿合作的同時還應注意其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注意防范可能存在的投資、跨境物流和電商等外貿風險。
?。ㄋ模┊a業差異化及產品高端化發展
一方面,“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區應緊緊抓住以通道經濟帶動當地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這個牛鼻子不放,繼續加大對沿線省區特色優勢產業的支持力度,出臺《西部陸海新通道鼓勵類產業目錄》,落實好相關企業所得稅減免等優惠政策。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區建設國家清潔能源、農產品深加工、智能裝備制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特別是以大數據、大健康、大旅游、大物流為代表的新產業和新業態蓬勃發展,并擴大中高端產業/產品出口比重。另一方面,“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區還要積極發掘東盟、中亞、歐洲等“陸海新通道”通達國家和地區需求強、“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區產能強的行業,這樣既能滿足其需求,也能優化沿線省區的出口商品結構,實現互利共贏發展。此外,全面提升民營經濟活力、大力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值得說明的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形勢下,由于新興產業規模依然較小,尚不足以填補傳統行業增速放緩留下的空白,“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區要想實現包括物流產業在內的外貿型產業/產品出口平穩較快增長,新舊動能轉換也要進一步提速。
參考文獻:
[1] 宋衛國等. 陸海新通道讓兩個“朋友圈”越來越大[N]. 重慶晨報,2019-03-05.
[2] 李衡,任引. 中國邁向貿易強國:現實差距與實現路徑[J]. 對外經貿實務,2018(6).
[3] 高遠秀. 我國商貿物流改革探討——基于城鄉一體化視角[J]. 對外經貿實務,2019(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34914.htm